4.4《力學單位制》課件ppt
《4.4《力學單位制》課件ppt》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4.4《力學單位制》課件ppt(1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歡迎進入物理課堂,力學單位制,引入:,為了測量或比較物理量的大小我們建立了物理量的單位我們已學過的一些物理公式在確定物理量的數(shù)量關系的同時,也確定了物理量的單位一般說來,物理量的單位可以任意選擇,這樣就會存在同一個物理量出現(xiàn)多個單位,與此對應存在多種單位制古今中外都不一樣,嚴重影響了科學技術的交流與發(fā)展,因此國際計量大會對此做出了規(guī)范,通過了國際單位制(代號為SI),一、單位制,1基本單位:所選定的基本物理量的單位(l)物理學中,共有七個物理量的單位被選定為基本單位(2)在力學中,選定長度、質(zhì)量和時間這三個物理量的單位為基本單位長度的單位有:厘米(cm)、米(m)、千米(km)等質(zhì)量的單位有:克(g)、千克(kg)等時間的單位有:秒(s)、分(min)、小時(h)等,力學是研究物體運動變化的過程中力與運動關系的,因此,聯(lián)系物體自身性質(zhì)的量(質(zhì)量)和空間尺度的量(長度)以及時間,必然與物體受力后運動變化聯(lián)系得最密切、最普遍,所以這三個物理量也最基本,事實表明,用這三個量做基本單位,可以使力學中的單位數(shù)目最少,2導出單位:根據(jù)物理公式中其他物理量和基本物理量的關系,推導出的物理量的單位,從根本說,所有的物理量都是由基本物理量構成的,在力學范疇內(nèi),所有的力學量都是由長度、質(zhì)量和時間這三個基本物理量組成的,因此基本物理量的單位選定也就決定了其他導出物理量的單位,速度公式v=s/t位移單位選m,時間單位選s,速度的單位是ms,加速度公式為a=(v1-v0)/t速度單位是ms,時間單位是s,則加速度的單位是ms2,牛頓第二定律公式為F=ma質(zhì)量單位選kg,加速度單位選ms2,則力的單位是N,3單位制:基本單位和導出單位的總和叫做單位制.,由于基本單位的選擇不同,歷史上力學中出現(xiàn)了厘米、克、秒制和米、千克、秒制兩種不同的單位制,工程技術領域還有英尺、秒、磅制等單位制,1基本單位長度單位:米(m)質(zhì)量單位:千克(kg)時間單位:秒(s)2導出單位:速度單位:米秒(ms)加速度單位:米斤少(ms2)力的單位:牛頓(N),二、力學中的國際單位制(SI),三、組合單位的讀法,組合單位的漢文名稱與其符號表示的順序一致在只有名稱而不出現(xiàn)符號的場合,名稱的順序應該與有符號的情況下一致如單位由相乘構成,無論是否使用乘的符號,名稱中無對應“乘”的詞,符號中的除(斜線和出現(xiàn)的負指數(shù)),名稱中對應的詞為“每”字,“每”字只出現(xiàn)一次而與分母中的單位多少無關例如:力矩的SI單位名稱為“牛頓米”(因其符號為Nm)密度的SI單位名稱為“千克每立方米”(因其符號為kgm3),四、力學國際單位制(SI)在解題中的應用,1在解題計算時,已知量均采用國際單位制,計算過程中不用寫出各個量的單位,只要在式子末尾寫出所求量的單位即可2物理公式既反映了各物理量間的數(shù)量關系,同時也確定了各物理量的單位關系因此,在解題中可用單位制來粗略判斷結果是否正確,如單位制不對,結果一定錯誤,例:質(zhì)量為500g的物體受力作用后獲得10ms2的加速度,則物體受到的合外力為多少牛?,解析:從題中可看出,題目已給出了物體的質(zhì)量和加速度,但均不是國際單位,因此需將其單位換成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物體質(zhì)量m500g0.5kg物體的加速度a10cms20.1ms2由牛頓第二定律:F=ma得物體受到的合外力F0.50.1N0.05N利用國際單位制運算時,不需要帶單位運算,只要在每一個結果的后面寫上正確單位即可,小結:,在力學中我們選定長度、質(zhì)量、時間這三個物理量的單位為基本單位由基本單位和導出單位組成單位制,國際單位制是一個比較科學、完善的單位制,結束,同學們,來學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同學們,來學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力學單位制 4.4 力學 單位制 課件 ppt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appdesigncorp.com/p-11523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