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上冊 6_21《登飛來峰》教案 語文版
《七年級語文上冊 6_21《登飛來峰》教案 語文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七年級語文上冊 6_21《登飛來峰》教案 語文版(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登飛來峰 教材分析 《登飛來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所作,前兩句寫飛來峰塔的形象,后兩句寫登飛來峰塔的感想。此時的王安石正是初涉官場,年少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飛來峰之千尋塔來抒發(fā)自己胸懷壯志寄托遠大的理想。 設計理念(課標、教法、學法) 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古詩詞的教學更是如此。通過多種方式的閱讀理解、品析欣賞,從而正確體會和把握古詩詞的內容和情感,逐步提高學生對于古詩詞的品評賞析能力,更加喜歡古詩詞的學習,更加熱愛祖國優(yōu)美的古詩詞文化. 學情分析(學生學習態(tài)度、對教材的理解) 以往,學生所學的詩大多是以寫景狀物為題材,對于蘊涵著深刻人生哲理的詩則是初次接觸,因而在學習體會詩的含義上,會有一定的難度。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飛來峰和王安石的相關資料,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歌,并在熟讀的基礎上正確背誦古詩,能用自己的話疏通詩意。 2、 過程與方法目標:明確古詩學習的一般性目標,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濃厚興趣的引導下熟悉詩歌內容,運用圖文結合、抓關鍵字,熟讀想象的方式準確理解詩句的含義,并聯系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和相關的時代資料引導學生挖掘詩歌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3、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本首詩的學習,讓學生體會到“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并且體會到在人生的旅途上要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并且不畏艱難為之奮斗。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古詩,理解詩句的含義,能夠準確描述詩歌的情景,并且體會詩歌中蘊含的哲理。 教學難點: 結合作者的生平事跡領悟詩句中的深刻哲理,明白人應該在社會生活和思想修養(yǎng)方面站得高、看得遠。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學習資料準備: 關于飛來峰的影像資料、關于王安石一生經歷的文字資料 課時安排 總課時一課時,本課時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1、 傳說激趣,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講課前,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粋€故事。(相傳有一天,靈隱寺的濟公和尚突然心血來潮,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從遠處飛來,那時,靈隱寺前是個村莊,濟公怕飛來的山峰壓死人,就奔進村里勸大家趕快離開。村里人因平時看慣濟公瘋瘋顛顛,愛捉弄人,以為這次又是尋大家的開心,因此誰也沒有聽他的話。眼看山峰就要飛來,濟公急了,就沖進一戶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村人見和尚搶新娘,就都呼喊著追了出來。人們正追著,忽聽風聲呼呼,天昏地暗,“轟隆隆”一聲,一座山峰飛降靈隱寺前,壓沒了整個村莊。這時,人們才明白濟公搶新娘是為了拯救大家,于是就把這座山峰稱為“飛來峰”。)(出示圖畫)千年前的一個夏天,有位年青人,登上此峰,觸發(fā)感想,作了一首詩,叫《登飛來峰》。今天,就讓我們開啟時空之旅,跨越千年,與詩人對話,感受此詩的意境。(板書課題,作者) 2、 自學交流,解釋詩句 引言:學習古詩的目的就在于誦讀,吟詠,而想讀好詩,則要理解詩意。大家以前已學過不少詩了,今天老師要求大家分小組自學。 出示自學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詩句,用“ / ”劃出詩句的節(jié)奏。 交流資料,了解作者。 通過查字典或有關資料,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 出示自學提示: (1)每人讀詩中的一句。 (2)解釋所讀詩句的意思。 (3)交流重點字的意思。 2、小組匯報自學情況: (1)讀課文,用“ / ”劃出詩句的節(jié)奏。 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2)走進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北宋大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當過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實行改革,歷史上叫做“王安石變法”。今有輯本《臨川先生文集》。2 (3)補充介紹,寫作背景: 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縣任知縣,任職期滿后回江西臨川老家時,路過杭州,登上飛來峰塔頂,面對眼前廣闊的視野,想到雞鳴見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萬千,于是寫下了這首詩。這首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這一年他正好三十歲。2 (4)讀詩,分詩句解釋大意,提示重點字義。(課件同時出示字義) 尋: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千尋:形容塔很高。 聞說:聽說。畏:害怕。遮:遮擋,遮住。緣:因為、由于。 雞鳴見日升:雞鳴時可以望見太陽升起。 分句解釋: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我”登上飛來峰高高的塔頂,聽說每天黎明雞叫的時候,就能看見太陽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不怕浮云遮擋住遠望的眼睛,只因為我就站在了飛來峰的最高層。) 指名解釋整首古詩大意,師生補充評議。 學生自由發(fā)言。 提出不懂的地方,解決疑難。 師生共同解決疑問。 3、 品讀,體會詩的含義 師范讀。 《登飛來峰》前兩句,后兩句的側重點各是什么? ①②描寫景物 ③④抒發(fā)情懷 2、生品讀前兩句。 前兩句寫景,突出了飛來峰的什么?請用一字概括。 山是高聳的,塔是高聳的,山頂上的塔更是高高聳立的。飛來峰和它上面的寶塔總共多高?不知道。詩人只告訴我們,單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這當然是夸張的說法。詩人還講了一個傳說:站在塔上,雞鳴五更天就可以看見海上日出。請想想飛來峰那聳云天的氣勢吧! 再讀前兩句,讀出自己的感受。 生品讀后兩句。 后兩句抒情,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情懷?你有什么樣的感受? (1) 補充資料: 飛來峰高168米。飛來峰無石不奇,無樹不古,無洞不幽秀麗絕倫。飛來峰的廳巖怪石,如蛟龍,如奔象,如臥虎,如驚猿。山上老樹古藤,盤根錯節(jié);巖骨暴露,峰棱如削。 引發(fā)學生思考:為什么飛來峰的這些美景詩人都沒有描寫,而單單只寫了飛來峰的“高”?提示:聯系詩人的經歷。 (2) 補充資料:王安石當過宰相,實行變法,使衰弱的宋王朝迅速強盛起來,人民生活也大幅度提高。寫下此詩時,正是他出入宦海,年少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發(fā)抒胸臆,寄托壯懷,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國平天下的才能。 體會詩人遠大的抱負和志向,以及對與自己的未來充滿著雄心壯志的情懷。 (3) 結尾兩句寫出了什么樣的道理? 寫出了“站得高看得遠”的哲理。若就情境說,語序應是“因為身在最高層,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卻倒過來,先說果,后說因;一因一果的倒置,突出了因“只緣身在最高層”的重要性,可見出作者構思的精深。 “不畏浮云遮望眼”這句看似淺近,其實用了典故?!案≡啤痹诠糯姼柚谐1挥脕肀扔髯嬝惖男∪嘶蚱渌麡O事物。李白就說過“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意思是說自己離開長安是由于皇帝聽信了小人的讒言。(出示課件) 王安石把這個典故反過來用,他說:我不怕浮云遮住我遠望的視線,那就是因為我站得最高。這是多么有氣魄的豪邁聲音! 再品讀后兩句,讀出自己的感受。 (4) 同時“浮云”,李白與王安石有不同的看法,產生了不同的對待方式,這正是兩人觀察角度不同所致。這也是本單元學習的主題——角度,即看問題的出發(fā)點 4、小結: 要想看得遠,視野更開闊,就必須登上最高的一層。這正如唐代詩人王之渙在《登鸛鵲樓》中所寫的(師生齊背):“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4、 誦讀,表達情感 1. 師談話:王安石一生都致力于變法革新,他滿懷著要求改變現實的雄心壯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國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此時,當他登上塔頂,聯想到雞鳴日出時光明燦爛的奇景,通過這首詩表達了對自己前途的憧憬與展望。請同學們放聲朗讀,把詩人的這種感情讀出來. 2.學生練讀。 3.指名朗讀,師生評議指導。 4.聽范讀。(出示課件) 5.齊讀。(配樂) 6.練習背誦,嘗試配樂表演。 5、 課外延伸 1.師談話:王安石不但是大政治家,更是文學家,詩和散文都寫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辭,據說,他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經過幾十次修改才選定“綠”字,千百年來傳為美談?,F在讓我們步入詩的殿堂,感受中國古典文字的魅力,欣賞他的其他著作。 2.配樂,讀詩。 (課件出示:王安石的詩作) 3. 師總結:這節(jié)課,我們感受到了中國文字的魅力,學習了王安石的《登飛來峰》,領悟到一條人生哲理:在社會生活和思想修養(yǎng)方面,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讓我們帶著自己的感受,再來讀一讀詩句。 作業(yè)布置 小練筆:通過對詩中哲理的領悟,聯系生活實際,寫一寫怎樣從不同角度看待事物。 板書設計 登飛來峰 站得高 看得遠 角 度 景 情 教學反思 1、教學中,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四個難字——尋、聞、畏、緣,我讓學生通過查字典同桌交流理解,然后自己理解詩句的意思 2、重視學生的朗讀感悟。從朗讀和感悟中領悟作者的志向和此詩所含的哲理。-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登飛來峰 七年級語文上冊 6_21登飛來峰教案 語文版 年級 語文 上冊 _21 飛來 教案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appdesigncorp.com/p-11889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