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設計請充值后下載,,資源目錄下的文件所見即所得,都可以點開預覽,,資料完整,充值下載可得到資源目錄里的所有文件。。?!咀ⅰ浚篸wg后綴為CAD圖紙,doc,docx為WORD文檔,原稿無水印,可編輯。。。具體請見文件預覽,有不明白之處,可咨詢QQ:12401814
SY-025-BY-3
畢業(yè)設計(論文)開題報告
學生姓名
劉東升
系部
汽車與交通工程學院
專業(yè)、班級
B07- 6班
指導教師姓名
林明
職稱
高工
從事
專業(yè)
車輛工程
是否外聘
□是■否
題目名稱
發(fā)動機(DA465Q)缸蓋進氣門清洗裝置
一、課題研究現狀、選題目的和意義
1.研究現狀:
自1886年誕生以來,經歷115年進入21社會。汽車的不斷發(fā)展,大大的改變了人類生活。汽車工業(yè)和汽車技術得以發(fā)展,離不開各國人民發(fā)揮各自的智慧和才能,是世界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汽車是法、英、德、美等國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者經過不斷試驗而制成的綜合產物。從早期汽車發(fā)展到現代汽車,經歷了200多年的時間。據專家估計,世界汽車的銷售量在南朝鮮和東歐銷售量猛增的影響下預計在2011年將增50 %。 據世界汽車時常戰(zhàn)略考察組調查, 到2011,世界汽車銷售量將從1990年德9萬輛增加到747萬輛.亞洲汽車銷量將達到120萬輛,幾乎比1990年上升200 %。 歐洲的 汽車銷量也有大幅度的增加.發(fā)達國家為爭奪市場獲得高額利潤,加速了國際汽車工業(yè)的聯(lián)合改組,建立跨國公司,組織形式向著國際化,集約化方向發(fā)展,生產方式向著大批量和多品種相結合的方向發(fā)展.柔性生產,精益生產方式,技術上大量的推廣應有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方向發(fā)展。發(fā)達國家的汽車品質性能水平的不斷提高,產品開發(fā)周期有過去的四五年到三年,車型也不斷推陳出新。
對于發(fā)動機制造所采用的生產裝備來講,其投資費用和壽命的計算并非是件簡單的事情:首先,企業(yè)要考慮在前期投入大量的資金購置生產設備;其次,在后期的使用過程中還要考慮加工過程中的使用成本和維護費用。為了適應未來的生產需求,規(guī)劃發(fā)動機生產線時還要考慮,所選擇的生產設備能否滿足未來生產需求的變化。如何合理進行投資建設生產線,成為當前每個發(fā)動機生產廠慎重研究的課題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類社會對產品的功能與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產品更新?lián)Q代的周期越來越短,產品的復雜程度也隨之增高,傳統(tǒng)的大批量生產方式受到了挑戰(zhàn)。這種挑戰(zhàn)不僅對中小企業(yè)形成了威脅,而且也困擾著國有大中型企業(yè)。因為,在大批量生產方式中,柔性和生產率是相互矛盾的。眾所周知,只有品種單一、批量大、設備專用、工藝穩(wěn)定、效率高,才能構成規(guī)模經濟效益;反之,多品種、小批量生產,設備的專用性低,在加工形式相似的情況下,頻繁的調整工夾具,工藝穩(wěn)定難度增大,生產效率勢必受到影響。為了同時提高制造工業(yè)的柔性和生產效率,使之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縮短產品生產周期,降低產品成本,是終使中小批量生產能與大批量生產抗衡,柔性自動化系統(tǒng)便應運而生。
先進的裝配工藝需要先進的工藝裝備,工藝裝備設計制造水平,對保證高效率的生產和產品的高質量至關重要,也是汽車裝配技術水平的標志。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汽車工業(yè)的發(fā)展,我國從國外引進了大量先進的設備,使汽車工業(yè)裝備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時,許多設備制造企業(yè)也紛紛引進技術,購買產品生產專利權及合資合作生產國內急需的裝備,在機械加工、鑄造、沖壓、焊接、涂裝等設備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從整體來說,國內的裝備制造水平尚不能滿足汽車工業(yè)發(fā)展的需要,幾大轎車廠所用設備70%都是引進設備。就裝配工藝裝備而言,與其它工種設備相比由于價格低、技術含量高(試驗設備),且大多為非標設備,因此設備廠家不重視裝配設備的開發(fā),所以裝配設備的發(fā)展落后于其它設備的發(fā)展。
2.目的、意義:
汽車工業(yè)在發(fā)達國家的經濟發(fā)展中,起著重要支柱的作用:①在產值和銷售收入中,汽車工業(yè)占較大比重。②汽車工業(yè)的發(fā)展必然會推動許多相關工業(yè)部門的發(fā)展。汽車工業(yè)是綜合性的組裝工業(yè),一輛汽車由千萬種零、部件組成,每一個汽車主機廠都有大量的相關配件廠,所以汽車工業(yè)和許多工業(yè)部門具有密切的聯(lián)系。③汽車工業(yè)是高度技術密集型的工業(yè),集中著許多科學領域里的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和新技術 。
汽車發(fā)動機裝配線主要包括總裝線、分裝線、工位器具及線上工具等。在總裝線和分裝線上,目前國內普遍采用柔性輸送線輸送工件,并在線上配置自動化裝配設備以提高效率。柔性輸送線主要有:摩擦輥道和啟停式動力輥道兩種。裝配線上的自動化設備主要有自動打號機、擰緊機、自動翻轉機以及其它專用裝配設備等,可大大提高裝配線的裝配能力。
目前,裝配線普遍采用現場總線控制方式,通過現場分布I/O統(tǒng)一控制裝配線的運行及完成各工位間的通訊。組建現場信息監(jiān)控系統(tǒng)采用以太網等方式,完成裝配線上的信息采集、排產下達、工位監(jiān)控及裝配提示等功能。
發(fā)動機裝配在其生產過程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驟,而合理地規(guī)劃發(fā)動機裝配線可以更好地實現產品的高精度、高效率、高柔性和高質量。在現代化的發(fā)動機生產裝配線中,成熟的裝配工藝、設備選擇、質量控制及物流方式均值得人們去借鑒。
在發(fā)動機生產中,裝配線是發(fā)動機最終狀態(tài)、最終結構、最終精度的展示,對確保發(fā)動機的精度、質量至關重要。一條發(fā)動機裝配線要保證發(fā)動機的裝配技術條件,實現高精度;要保證裝配節(jié)拍,實現高效率;要多機型同時裝配,實現高柔性;要有效地控制裝配精度,實現高質量。要實現以上幾個方面必須從生產線的規(guī)劃開始著手。
生產線的清洗工序的目的是將殘留在發(fā)動機進氣口通道及氣閥密封表面上的雜質、灰塵等清洗掉,確保氣閥密封可靠,以保證發(fā)動機的正常工作。
國內的發(fā)動機生產線的清洗工序大部分還是比較傳統(tǒng)的人工清洗,因為國內的勞動力相對過剩。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自動化的生產線必將取代人工操作。
二、設計(論文)的基本內容、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1.基本內容:
本設計任務是當汽車發(fā)動機缸蓋與進,排氣門自動裝配完成后,對進氣門進行清洗,清除進氣門密封表面的殘留物。在對汽車構造、發(fā)動機的構造、分類,、工作原理、發(fā)動機氣缸缸蓋和生產線進行了比較詳細的闡述的基礎上,通過汽車發(fā)動機缸蓋生產線自動裝配進氣門清洗裝置的設計,并對其進行了理論分析和設計計算。完成了該裝置總體結構及凸輪機構、電機、帶傳動、氣缸及清洗等主要部件的設計,為實現汽車發(fā)動機生產線自動化裝置提供了參考價值。
根據設計任務的工藝要求,本課題主要研究內容是汽車發(fā)動機缸蓋清洗裝置的設計,并解決以下又幾個關鍵問題的設計:
①頂開進氣門閥的機構設計。
②驅動凸輪機構的裝置設計。
③進氣口的清洗及密封圈設計。
④缸蓋的固定。
2.解決問題:
①頂開進氣門閥的機構設計??梢赃x用凸輪機構,通過凸輪機構的轉動,帶動頂桿向下頂開進氣門,進而完成要求此工作要求。
②驅動凸輪機構的裝置設計??梢圆捎秒妱訖C來驅動,由于電動機一般轉速較高,所以可以選用減速電動機進行驅動。電動機轉動,帶動皮帶輪轉動,皮帶再經過傳輸,使得凸輪軸跟著轉動,從而完成工作。
③進氣口的清洗及密封圈設計。在進行清洗時,要保證清洗裝置和進氣口之間的密封性,這樣才能使清洗時,高壓空氣完全用來清洗進氣門的殘留物。
④缸蓋的固定。因為在進氣口兩邊的清洗裝置工作時,會給缸蓋向上的力,容易使缸蓋錯位而不能進行正常的清洗。
三、技術路線(研究方法)
總體方案的選擇
凸輪機構的設計
驅動凸輪裝置設計
密封圈設計
凸輪機構布置
頂桿的設計
電動機的選擇
帶傳動的計算
清洗裝置設計
密封圈設計
缸蓋的固定
四、進度安排
1、熟悉設計任務書,并了解相關材料(網上查閱),準備資料,填寫開題報告:第1~3周(3月3日~3月23日)
2、熟悉零部件圖紙(提出有相應問題),熟練掌握CAD2004以上版本及裝配工藝學:第4~5周(3月24日~4月6日)
3、據自已所學知識及實習工廠或其它裝配廠提出改進設計方法,確定設計方案及設計內容,有改進解決問題的方法簡單方案草圖(說明問題),輸助工具excel 、word和CAD要有一定使用能力:第6~7周(4月7日~4月20日)
4、設計①頂開進氣門閥的機構設計。②驅動凸輪機構的裝置設計。③進氣口的清洗及密封圈設計。④缸蓋的固定及中期檢查:第8~9周(4月21日~5月3日)
5、二維裝配圖與三維的設計:第10~11周(5月4日~5月18日)
6、進行理論分析和設計計算及裝置的必要零部件圖設計:第12~14周(5月19日~6月8日)
7、總結畢業(yè)設計及編寫說明書、后期檢查審核及修改不足:第15~16周(6月9日~6月22日)
8、畢業(yè)設計準備答辯及答辯:第17周 (6月23日~6月29日)
五、參考文獻
[1]陳家瑞主編.汽車構造[M].第三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5
[2]楊玉如主編.發(fā)動機與汽車理論[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3]機械設計師手冊編寫組編.機械設計師手冊[M].機械工業(yè)出版社,1998
[4]濮良貴,紀名剛主編.機械設計[M].第六版.西北工業(yè)大學機械原理及機 械零件教研室,2000
[5]吳宗澤主編.機械設計實用手冊[M].化學工業(yè)出版社,1999
[6]孫桓,陳作模主編.機械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7]成大先主編.機械設計手冊[M].單行本.機構.第四版.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2001
[8]李貴軒主編.設計方法學[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1996
[9]王先逵主編.機械制造工藝學[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1998
[10]Rajput R K.Elements of Machanical Engineering[C].Katson Publ House,1985
[11]Orlov P.Fundamentals of Machine Design.Moscow:Mir Pub,1987
[12]Hindhede IUffe.Machine Design Fundamentals——A Practical Approach[S].New York:wiley,1983
[13]Patton WJ.Mechanical Power Transmission[M].New Jerky:Printic-Hall,1980
[14]Sors L.Fatigue Design of Machine Components[M].Oxford Pergamon Press,1995
六、備注
七、指導教師意見:
簽字: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