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第30課《杞人憂天》教案設(shè)計及備課資料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第30課《杞人憂天》教案設(shè)計及備課資料》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第30課《杞人憂天》教案設(shè)計及備課資料(1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杞人憂天 教學(xué)目的 1.理解課文,積累崩墜、憂、曉、若、屈伸、中傷等詞語。 2.理解杞人憂天的含義,并進(jìn)行現(xiàn)代審視。 教學(xué)時間:1課時 教學(xué)內(nèi)容與步驟 一、情景激趣 《左傳》魯莊公七年(前687年)有這樣的記載:某天夜晚,所有的星星都消失了,忽然,天空中下起了流星雨。流星雨砸到杞國一帶,落星砸毀半個國家,房屋焚燒,大火連燒三個月。經(jīng)歷過此事的人,總是害怕天再塌下來。于是列子寫下了《杞人憂天》這樣一個富有啟發(fā)的寓言故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戰(zhàn)國前期思想家,是繼老子和莊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學(xué)本于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著有《列子》,是道家重要典籍。對于列子在中國文學(xué)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貢獻(xiàn),封建帝王尤為重視,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將列子封為“沖虛真人”,所著《列子》詔稱《沖虛真經(jīng)》;宋徽宗封為“致虛觀妙真君?!北彼尉暗履觊g加封“至德”,號曰《沖虛至德真經(jīng)》。列子著書常言人之所未言,氣偉而才奇簡勁宏妙,對后世有深遠(yuǎn)影響。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讀課文,理解文意。指導(dǎo)學(xué)生閱讀時,要求結(jié)合注釋,梳理文意,將課下重要注釋簡化后移到課文相關(guān)位置處。用序號標(biāo)出情節(jié)結(jié)構(gòu)。 一、積累語言: 杞(qǐ)人躇(ch)步跐(cī)蹈舍(sh?)然中(zhng)傷星宿(xi) 結(jié)合注釋積累詞語 崩墜:崩塌,墜落 身亡所寄:沒有地方存身。(亡,同“無”。寄,依附,依托) 憂,憂愁、擔(dān)心。 曉:開導(dǎo) 若:就像。 屈伸:身體四肢的活動。 止:行動和停留。 果:如果 星宿:泛指星辰。 只使:即使。 中傷:打中擊傷 奈地壞何:那地壞了(又)怎么辦呢 四虛:四方。 躇步跳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走。) 舍然:舍棄心事的樣子 二、探究結(jié)構(gòu) 學(xué)法指導(dǎo):理解文章整體結(jié)構(gòu),要注意通過文章的結(jié)構(gòu)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詞語或句子加以理解。課文的一般結(jié)構(gòu)方式為提出對象,對對象進(jìn)行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點明意義。 理解結(jié)構(gòu)要從抓線索或文眼入手。 杞人憂天地崩墜,廢寢忘食 憂憂彼之所憂者,曉之以理 憂天者明理大喜,曉之者亦大喜 第二步,精讀課文,翻譯理解。 一、翻譯課文。 抽同學(xué)翻譯: 杞國有個人擔(dān)憂天會塌地會陷,自己無處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覺,吃不下飯。另外又有個人為這個杞國人的憂愁而憂愁,就去開導(dǎo)他,說:“天不過是積聚的氣體罷了,沒有哪個地方?jīng)]有空氣的。你一舉一動,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動,怎么還擔(dān)心天會塌下來呢?”那個人說:“天如果是氣體,那日月星辰不就會掉下來嗎?”開導(dǎo)他的人說:“日月星辰也是空氣中發(fā)光的東西,即使掉下來,也不會傷害什么。”那個人又說:“如果地陷下去怎么辦?”開導(dǎo)他的人說:“地不過是堆積的土塊罷了,填滿了四處,沒有什么地方是沒有土塊的。 你行走跳躍,整天都在地上活動,怎么還擔(dān)心會陷下去呢?”經(jīng)過這個人一解釋,那個杞國人放下心來,很高興;開導(dǎo)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興。 二、理解課文 1.杞人憂天地崩墜憂到什么程度? 明確:整天睡不好覺,吃不下飯。 2.“曉之者”是怎樣解“憂”的? 明確:先解釋天不過是積聚的氣體罷了,無處沒有空氣,不會塌;再解釋日月星辰是空氣中發(fā)光的東西,即使掉下來,也不會傷害什么。最后解釋地不過是堆積的土塊罷了,填滿了四處,不會陷下去。 3.你如何看待《杞人憂天》中那個好心人的解釋? 明確:寓言中那位熱心人對天、地、星、月的解釋是不科學(xué)的,只能代表當(dāng)時的認(rèn)識水平,但他那種關(guān)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誘導(dǎo)的做法,還是值得學(xué)習(xí)的。 4.課文有怎樣的寓意?杞人憂天的成語后來有怎樣的比喻義? 明確:寓意:不必毫無根據(jù)地瞎擔(dān)心。 比喻義:比喻沒有根據(jù)或不必要的憂慮。 第三步,熟讀課文,現(xiàn)代審視。 一、個性解讀。 學(xué)法指導(dǎo):指導(dǎo)學(xué)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知識等對作品作個性解讀。 課堂探究: 1. 你贊成課文中的觀點嗎?為什么? 2.學(xué)了本文你獲得了怎樣的啟示? 拓展閱讀 薛譚學(xué)歌 原文: 薛譚學(xué)謳于秦青,末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于效衢,撫節(jié)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列子湯問》) 譯文: 有個叫薛譚的小伙子,跟秦青學(xué)習(xí)唱歌,還沒有把秦青的技藝真正學(xué)到手,就以為自己學(xué)得差不多了,便向老師告辭回家。 秦青也沒有阻攔他,把他送到城外的大道旁,為他餞行,并輕輕地打著節(jié)拍,唱了一首十分動聽的歌子。 那高亢的歌聲振動了林間的樹木,美妙的音響響徹了云霄。 薛譚急忙向老師道歉,要求回去繼續(xù)學(xué)習(xí)。從此以后,他一輩子再也沒有敢說回家的話。 寓意:學(xué)習(xí)需要謙虛謹(jǐn)慎的態(tài)度,來不得半點自滿和驕傲。 總結(jié)固趣 成語本意指杞國有個人怕天塌下來,常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據(jù)的憂慮和擔(dān)心。 原意是要提倡“順乎自然,無為而治”。這是道家的人生哲學(xué)的反映。 后來,人們常用“杞人憂天”這個成語來形容不必要的無根據(jù)的憂慮。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爆F(xiàn)代社會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是否具有良好的心態(tài)和健康的心理狀況對于一個人的發(fā)展是極其重要的。我們平時要注意分析事物之問的聯(lián)系,防止主觀片面性和盲目性。對于一些確實無法認(rèn)知和解決的問題,我們也不要陷入無休止的憂愁之中而無力自拔。人生樂在豁達(dá)。 布置作業(yè): 預(yù)習(xí)《》,要求能概述文章內(nèi)容,擬出不懂或有質(zhì)疑之處。 趣味教學(xué)資料 列子簡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稱“圄寇”“國寇”),戰(zhàn)國前期思想家,是繼老子和莊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鄭國莆田(今河南鄭州)人,與鄭繆公同時。今鄭州市東30里圃田鄉(xiāng)圃田村北有列子祠。其學(xué)本于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后漢班固《藝文志》“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读凶印酚置稕_虛經(jīng)》(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列子終生致力于道德學(xué)問,曾師從關(guān)尹子、壺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隱居鄭國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靜修道。主張循名責(zé)實,無為而治。先后著書二十篇,十萬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湯問》、《楊朱》、《說符》、《黃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遺成《列子》一書,余者皆失傳。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黃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杞人憂天》等,篇篇珠玉,讀來妙趣橫生,雋永味長,發(fā)人深思。 列子心胸豁達(dá),貧富不移,榮辱不驚。因家中貧窮,常常吃不飽肚子,以致面黃肌瘦。有人勸鄭國執(zhí)政子陽資助列子,以博個好士之名,于是子陽就派人送他十車糧食,他再三致謝,卻不肯收受實物。妻子埋怨說:我聽說有道的人,老婆孩子都能快樂地生活,我卻常常挨餓。宰相送糧食給你你卻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著對老婆說:子陽并不真的了解我,聽了別人的話才送糧給我。以后也可能聽別人的話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鄭國發(fā)生變亂,子陽被殺,其黨眾多被株連致死,御寇得以安然無恙。這樣的列子遺事至今鄭州民間還在流傳,康熙三十二年《鄭州志》也記載了這個故事。 列子一向低調(diào),有所謂“子列子居鄭圃,四十年人無識者”,可見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說的“和光同塵”的境界,故而列子在歷史上的事跡也很少。列子等道家思想是除了儒學(xué)外唯一被定為官學(xué)與道舉的學(xué)說。 列子貴虛尚玄,修道煉成御風(fēng)之術(shù),能夠御風(fēng)而行,常在春天乘風(fēng)而游八荒。莊子《逍遙游》中描述列子乘風(fēng)而行的情景“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彼{風(fēng)行到哪里,哪里就枯木逢春,重現(xiàn)生機。飄然飛行,逍遙自在,其輕松自得,令人羨慕。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李隆基封其為沖虛真人,其書為沖虛真經(jīng)。 先秦道家創(chuàng)始于老子,發(fā)展于列子,而大成于莊子。列子先后著書二十篇,十萬多字,《呂氏春秋》與《尸子》皆載“列子貴虛”,但依《天瑞》,列子自認(rèn)“虛者無貴”。徹底的虛,必定有無(空)皆忘,消融了所有差別,也就無所謂輕重貴賤等等概念?,F(xiàn)在流傳的《列子》一書,在先秦曾有人研習(xí)過,經(jīng)過秦禍,劉向整理《列子》時存者僅為八篇,西漢時仍盛行,西晉遭永嘉之亂,渡江后始?xì)埲?。其后?jīng)由張湛搜羅整理加以補全。今存《天瑞》、《仲尼》、《湯問》、《楊朱》、《說符》、《黃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書,其余篇章均已失傳。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黃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憂天》等,都選自此書,篇篇珠玉,讀來妙趣橫生,雋永味長,發(fā)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為“沖虛真人”。是介于老子與莊子之間的道家學(xué)派重要傳承人物。 《列子》簡介 《列子》一書深刻反映 了夏末周初交替與春秋戰(zhàn)國社會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读凶印房梢哉f是一篇恢宏的史詩,當(dāng)時的哲學(xué)、神話、音樂、軍事、文化以及世態(tài)人情、民俗風(fēng)習(xí)等等,在其中都有形象的表現(xiàn),《列子》保存了神話傳說、音樂史、雜技史等眾多珍貴的先秦史料。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列子》全書,始以《天瑞》,終以《說符》,首尾呼應(yīng),自成一體。古時以所謂天降“符瑞”,附會與人事相應(yīng),叫做“符應(yīng)”。“符”,有符信、符驗的含義?!罢f符”,即謂“道”與人事的相互應(yīng)驗。全文通過三十余則寓言和說理,對“道”與“智”、“名”與“實”、“形”與“神”、“貴”與“賤”、“時機”與“變通”、“久利”與“暫得”、“持身”與“治國”等多對關(guān)系進(jìn)行了多個角度的論述。 現(xiàn)在流傳的《列子》一書,在先秦曾有人研習(xí)過,經(jīng)過秦禍,劉向整理《列子》時存者僅為八篇,西漢時仍盛行,西晉遭永嘉之亂,渡江后始?xì)埲?。其后?jīng)由張湛搜羅整理加以補全。全書共載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話故事、歷史故事等134章,基本上以寓言形式來表達(dá)精微的哲理。眾多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謂家喻戶曉。 《列子》一書被譽為默察造化消息之運,發(fā)揚黃老之幽隱,簡勁寵妙,辭旨縱橫,是道家義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善講故事的列子 宋子牛 我們知道許多耳熟能詳?shù)某烧Z故事,如愚公移山、杞人憂天、疑人偷斧、朝三暮四等。但并不完全知道,原來這些生動的故事都出自兩千五百年前一位睿智、賢達(dá)的老人之手。 這位老人就是列子。 列子(公元前450—前375年)名列御寇,是春秋末鄭國圃(今鄭州圃田村)人,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善講故事,在生動的講述中蘊以深刻哲理,教人處世之道。他講的故事明白如話,婦孺皆知,有著旺盛的生命活力。可以說,他是那個時代思想活躍、高標(biāo)獨樹的“故事大王”。 “子列子居鄭圃,四十年人無識者”。他一生都很低調(diào),不事張揚,將自己融入閭里,甘于寂寞,四處采風(fēng),潛心學(xué)道,只管撰寫有“醒世”作用的故事。他為后人留下了一百多篇十多萬字的巨著《列子》,這是部好看耐看,內(nèi)容多為寓言、神話、掌故類的故事集。作為一位學(xué)識淵博的思想家,他不像諸子那樣,大講“修齊治平”的高深道理,而以機智、幽默的口吻,娓娓道來的故事,和人們作“淺入淺出”的布“道”交流,因而也更值得尊敬和愛戴。 先看幾則他講的故事。 《列子》中有“兩小兒辯日”的故事??鬃又苡沃幸妭z小孩爭辯太陽離人的遠(yuǎn)近。一個說早上近,“有車蓋那樣大,中午卻只有盤子大,這就是遠(yuǎn)小近大”。一個說中午近,“熱騰騰,而早上涼絲絲,這就是近熱遠(yuǎn)涼”。請孔子判斷,他說也分辨不出。小孩笑他,“還都說你知識淵博呢”。何其鮮活生動!小孩的真率可愛、善于觀察、持論有據(jù),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躍然紙上。這故事現(xiàn)已編入小學(xué)六年級語文。 “齊人攫金”講的是齊國有個人,一大早穿戴整齊來到市場金店,抓塊金子就跑。官吏捉住他責(zé)問:“這么多人都在,為啥還敢偷金子?”他回答:“我拿金子時,沒有看見人啊,只看見金子?!边@故事至今仍有警示意義,那些利令智昏、財迷心竅的貪腐分子,鋌而走險時正是這種心態(tài),何嘗想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下場。 “妻不識夫”雖離奇可笑,卻寓有深意。扁鵲為魯人公扈、趙人齊嬰治好了外部侵入的病,但胎里的病他說要互換心臟才行。兩人同意手術(shù),換心后各自回了對方家。兩家妻子不認(rèn),爭吵不已。最后扁鵲說明了緣由,兩家爭辯才罷休。這荒誕的“換心”故事,說明沒什么“絕對”的東西,人也能易心移性,所謂“江山易改、稟性難移”也可商榷。 “愚公移山”子孫無窮匱挖山不止終能挖完;“夸父追日”死在了追求光明的路上;“精衛(wèi)填?!辈⒎峭絼跓o功。故事意在贊揚人的志氣、毅力或曰民族精神。 列子就這樣廣征博采,興趣盎然,一則又一則地講著,從春夏到秋冬,從青春到白頭。直講到人老去、故事集、學(xué)說成,一部《列子》問世,其智慧之光燭照世人,嘉惠后學(xué)。 《列子》中的故事很有特點。故事完整,人物、情節(jié)、地點俱全,構(gòu)思奇特新穎,形象鮮明,極富想象力,而且文筆生動,淺顯易懂,耐人尋味。他只講故事不加評點,人們照樣豁然明白。因為“道”不需要點破,“說出來就不是道”了。也許,這正是列子所追求的境界。他雖是道學(xué)大家,卻有一顆不避世的心。他的故事發(fā)端于草野,流布于民間,絕不凌空蹈虛,很接地氣。這與玄學(xué)正好相反,是親民的哲學(xué),故而膾炙人口,家喻戶曉。 這是列子故事的魅力,也是列子學(xué)說的生命力。 重要的是,列子的思想和智慧,已化作一種實實在在的文化貢獻(xiàn)。他那些精彩凝練、生動傳神、寓意深刻的故事,在代代流傳中形成了許多可圈可點的經(jīng)典成語,且至今被人們使用著,大大豐富了我國成語寶庫。如移山填海、列子學(xué)射、翻天覆地、雷霆萬鈞、疑鄰?fù)蹈?、楊布打狗、朝三暮四、歧路亡羊、管鮑之交、伯牙絕琴、呆若木雞、高山流水、杞人憂天、響遏行云、八荒之外、方寸之地、感天動地、高山流水、余音繞梁、觀往知來、管鮑之交、迫在眉睫、人面獸心、千鈞一發(fā)……可謂犖犖大端,令人稱奇。 故事人人會講,但像列子這樣絕不劍拔弩張,講得平靜又深刻,通過表象洞察人心;講得不疾不徐卻心馳八方、如癡如醉,幾乎終其一生;講的故事成為其思想學(xué)說的全部,義理自然融入其中,千百載后仍熠熠閃光讓人聽而不厭的,古今中外能有幾人?舍列子又有其誰? 說列子是個隨和可親的凡人,不染不濡的智者,孤獨堅毅的隱士,寂寞深沉的哲人,這些評價都對。但在我眼里,他就是位最會講故事的人。他的故事有醍醐灌頂般的功能,全是“正能量”,人們自會從中穎悟益智。故《列子》被稱作東方的《伊索寓言》。 還是找本《列子》,聽他老人家講故事吧,那更能啟人哲思。 列子的思想 “貴虛” 虛者,有無(空)皆忘,萬異冥一,故謂之虛。《管子心術(shù)上》:“君子之處也若無知”,言至虛也;“其應(yīng)物也若偶之”,言時適也、若影之象形,響之應(yīng)聲也。故物至則應(yīng),過則舍矣。舍矣者,言復(fù)所于虛也。”《文子精誠》:“若夫圣人之游也,即動乎至虛,游心乎太無,馳於方外,行於無門,聽於無聲,視於無形,不拘於世,不系於俗。”“貴”這個詞不是列子本人所取,而是戰(zhàn)國其時的學(xué)者概括列子其說的總結(jié)。列子認(rèn)為虛無貴可言,一言貴就已經(jīng)是有而不是無了。真正的無,需要有無(空)皆忘,差別消融,而這正是虛的意義。虛一旦徹底,也就無所謂貴賤有無(空)等等的概念。 以道為本 列子“貴虛”,其根本義旨與老莊思想接近,關(guān)涉的是精神境界問題,屬于養(yǎng)生治身的學(xué)問。虛即道,表示沖虛自然,不執(zhí)不為之義。它既是本體,即萬物存在變化的根據(jù),又是養(yǎng)生治身所當(dāng)奉行的根本準(zhǔn)則?!稕_虛經(jīng)》的根本精神,就是要消解種種執(zhí)著,上達(dá)于虛無之境,實現(xiàn)心靈的自由和完善生命的存在。這一以“貴虛”為要旨的根本精神,大體包括以道為本、齊物為一、體道求真、無心之境、安命處順等幾個方面的內(nèi)容。 道何以能成為萬物生化的本體?照《沖虛經(jīng)》之說,這需要從雙方的物性看,處于永恒流轉(zhuǎn)變化的過程,屬于有限的存在物,因而不可能成為宇宙萬物生成變化的根據(jù)。道的物性是“往復(fù),其際不可終;疑獨,其道不可窮”。實際上,道無所謂“往復(fù)”。具體事物往復(fù)變化,道貫于萬物中而生化之,關(guān)涉于萬物“往復(fù)”,故也說道體“往復(fù)”。道體生化萬物,因此可以不受一形一象的限制而成為萬物生化的根據(jù)。其次,凡具體事物各有其特定的功用。例如,天能“生覆”,地能“形載”,圣人能“教化”。但一有具體功用,就有局限,“隨其所宜而不能出所位”,若天不能“形載”,地不能“教化”,圣人不能“違所宜”。因此,一切具體事物只能成為被統(tǒng)攝的對象。與具體事物不同,道非陰非陽,非柔非剛,不具有具體的功用。正因為它不具有具體的功用,因此反而可以成為“生生者”、“形形者”、“聲聲者”、“色色者”、“味味者”,成為萬物的本體,運化萬物而有無窮的妙用。道永恒存在,有無窮的功用,這就是它能成為萬物根據(jù)的道理所在。 但倘若把道僅僅理解為本體,則尚未盡其全幅義蘊?!稕_虛經(jīng)天瑞篇》引老子語:“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8-9]”“谷神”、“玄牝”都是對道的比喻,表示“沖虛”之義。沖虛者,無執(zhí)無為之謂也。道體沖虛,無執(zhí)無為,表明道不是實物或?qū)嶓w,而是表示一種意義,表示萬物生成變化的所以然之理。 說道體沖虛、無目的、無意志,仍有實體或?qū)嵨镏?,因此,《沖虛經(jīng)》進(jìn)而以“自然”解說道體之性。所謂“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所顯示的就是自然之義。萬物的生成變化皆在其自己,皆是自然而然,此即是道。這說明,在萬物之上根本不存在一個主宰者。因此,“謂之生化形色智力消息者,非也”,意謂,認(rèn)為有一個有目的有意志的實體作為萬物生化之源是錯誤的。 《沖虛經(jīng)》以沖虛自然規(guī)定道體之性,并以道作為萬物的本體,這就為人的生命存在方式確定了一個形而上的根據(jù)。它意在表明,道不僅是天地萬物存在的原則,而且也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原則。人生的方式和目標(biāo),就是求得與道體合一,達(dá)到?jīng)_虛自然之境,使生命存在獲得無限的意義,實現(xiàn)心靈的自由。 齊物為一 如何達(dá)于理想之境,獲得心靈的自由,《沖虛經(jīng)》歸之于認(rèn)識上的轉(zhuǎn)變。人生所面對的是一個充滿矛盾和差別的世界。人們往往執(zhí)著于這些矛盾和差別,以此為是,以彼為非,故安于此而不能安于彼,這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所在。照《沖虛經(jīng)》的看法,事物本質(zhì)上是沒有差別的,因此,執(zhí)于物我、內(nèi)外之分是沒有意義的。人們只要齊物為一,即可以從痛苦中解脫出來。 《沖虛經(jīng)周穆王篇》由真幻無別、覺夢一體論證了萬物齊一的道理。世人皆以地上王國為真,天上王國為幻?!稕_虛經(jīng)》借“化人”之口分析說:“且曩之所居,奚異王之宮?曩之所游,奚異王之圃?”天上和人間,一幻一真,這是人們的成見。其實,真幻有何差別?覺夢之別也是如此。古莽之國,其民“五旬一覺,以夢中所為者實,覺之所見者妄”。中央之國,其民“一覺一寐,以為覺之所為者實,夢之所見者妄”。其實,覺夢有何差別,不過是人們執(zhí)于常情妄作區(qū)分而已。 《沖虛經(jīng)湯問篇》由物之無始無終,進(jìn)而論證了萬物齊一的道理“物這終始,初無極已。始或為終,終或為始,惡知其紀(jì)?”事物的變化,在此則謂之終,在彼則謂之始。終始相循,哪有分際?終始如此,“巨細(xì)”、“修短”、“同異”之別亦復(fù)如此。事物的差別,都是相對的。從這一方面看,萬物是有差別的;從另一方面看,萬物之別則可以渾化為一。 生死可謂是人生的最大問題,所以《沖虛經(jīng)》對此著墨最多?!短烊鹌分赋觯骸皦壅呷酥?,死者人之惡?!眻?zhí)于生死之別,好生惡死乃人之常情,也是人生痛苦的一個重要根源所在。可是,“死之與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故吾安知其不相若矣?!卑凑铡稕_虛經(jīng)》的氣論思想,生乃氣之聚,死乃氣之散,散則復(fù)歸于原始狀態(tài)。人之生生死死,乃一氣之往復(fù)變化。人死于此,安知不生于彼?生死又有什么差別?人們往往以生為樂,以死為悲,這是不懂得生死一體的道理。 《沖虛經(jīng)》強調(diào)萬物齊一,其根本目的是要轉(zhuǎn)變?nèi)说恼J(rèn)識,祛除人的常情,擺脫現(xiàn)實生活中的種種束縛,緩和心靈的痛楚?!稕_虛經(jīng)仲尼篇》借龍叔之口揭示了這一道理:“得而不喜,失而弗憂;視生如死,視富如貧;視人如豕,視吾如人?!饼埵逅f的實際上就是萬物齊一的道理。人懂得了這一道理,便可以對社會生活的貴賤、榮辱、得失以及生死壽夭采取超然的態(tài)度,于動蕩變化中不動心、不留情,此即沖虛自然的境界。 體道合真 在《沖虛經(jīng)》中,道作為萬物的本體,同時又是體道合真的方法或功夫。要實現(xiàn)與道體的合一,從根本上說,這不是一個求知的問題,而是一種心靈的體驗活動,因此,不能采用邏輯的或概念性的方法?!短烊鹌氛f:“至道不可以情求。”意指用名言概念的方法不能體道的?!吨倌崞氛f:“善若道者,亦不用耳,亦不用目,亦不用力,亦不用心。欲若道而用神聽形智以求之,弗當(dāng)矣?!睙o論是運用耳目的感性方法,還是運用心智的理性方法,皆屬于邏輯概念的方法?!稕_虛經(jīng)》認(rèn)為,用這種方法求道是不恰當(dāng)?shù)摹? 體道合真作為一種內(nèi)心的自我體驗活動,這就決定了它不是外向的,而是內(nèi)向的,用《仲尼篇》的話說,不能“務(wù)外游”,而要“內(nèi)觀”?!饵S帝篇》把這種“內(nèi)觀”的方法概括為兩種。一是“純氣之守”:“壹其性,養(yǎng)其氣,含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無卻。物奚自入焉?”人之天性純真,心靈虛靜,有自然之德,原本與大道一體,因此,只要自覺地作“純氣之守”的功夫,即可全其真性,養(yǎng)其天德,保持心靈的寧靜狀態(tài)而不失。二是借用老子或莊子的說法,可以稱之為“致虛”或“坐忘”。《黃帝篇》借列子之口,集中地闡述了這一方法。這一提升精神境界的方法,包括四個階段:“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心庚念是非,口庚言利害”;“從心之所念,庚無是非;從口之所言,庚無利害”;“橫心之所念,橫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歟,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歟”。所謂“是非”、“利害”、是指人生所面臨的種種糾葛和矛盾。人不同于自然界萬物,而是有意識的存在。他有知識,有欲望,有種種情識活動。正是這種情識,使人心迷執(zhí)于分別,背離于大道,喪失了本有的自然之德、純真之性。“致虛”或“坐忘”的方法,就是通過自我修養(yǎng)的過程,不斷地超越“是非”、“利害”,化解一切差別,忘卻外物、自我的存在,重新恢復(fù)自我與大道的統(tǒng)一,使心靈重歸于沖虛自然、無執(zhí)無為的狀態(tài)。 無心之境 在《沖虛經(jīng)》中,無心之境即是沖虛自然之境。也就是《鄭長者》書中說的,“無見”,“無現(xiàn)”。這是一個內(nèi)外合一,物我無別的渾化境界。人達(dá)于此境,他的生命意義就發(fā)生了根本轉(zhuǎn)變,雖有限而具有無限的意義。他身處塵世中,卻無往而不順通。因此,無心之境所顯現(xiàn)的是一個完全自由自在的心靈。但這種自由自在不能理解為外在的、肉體的,它無關(guān)乎現(xiàn)實,完全是心靈的自我體驗。 《黃帝篇》的一些象征性的語言和寓言故事,皆在顯示這種自由自在的心靈。如說:“至人潛行不空,蹈火不熱,行乎萬物之上而不栗?!比A胥國之民“入水不溺,入火不熱”,“乘空如履實、寢虛若處床”,等等。這種無往不適、無比自由的生活,在現(xiàn)實中是找不到的,因此,它是落在心境上,是具有理想之境的人所特有的一種感受和體驗。 在“鄭巫季咸”故事中,“地文”、“天壤”、“太沖莫眹”實是對至境特點的集中概括?!暗匚摹钡奶攸c是“不震不止”。此是指心境之“靜”,亦即“無”。主體超越種種是非之別,欲念不起,故此心境為“無”。但此境之相只動不靜,實是有體無用,故“無”只是抽象之“無”?!疤烊馈钡奶攸c是“灰然有生”,象征心體之“動”,亦即“有”,此是心體之用。心靈動則必外現(xiàn),有種種活動,所以用“有生”說之。但此境之相只動不靜,有用無體,因此,其“有”只是一個抽象之“有”。關(guān)于“太沖莫眹”,張湛引向秀注:“居太沖之極,浩然泊心,玄同萬方,莫見其跡?!贝酥感木持办o”。又說:“無心以隨變也。”此指心境之“動”。至人之境,雖靜而動,雖動而靜,故動、靜皆為具體之動靜。動靜相即,有無不離,此體用合一之境,是最高、最圓滿之境。 至人所呈現(xiàn)的三種境界之相,關(guān)涉到如何理解理想境界的問題。照上面所說,無不能遺有,有不能離無,這就意味著,真正的無心而必應(yīng)世成務(wù),就世成務(wù)而必體無。單應(yīng)世成務(wù)而不能體無固是一偏,但孤懸一個無心而遺棄外物,這也是一偏。因為,把無心孤懸,實際上是把有無對立起來;而一有對立,便不是無心,而是有心。因此,真正的理想境界必是雖有而無,雖無而有,是超越雙邊的有無統(tǒng)一。這一理想境界,通于老子所說的“無為而無不為”,說得通俗一點,不過是強調(diào)人們當(dāng)不執(zhí)無為、體悟自然之道生活而已。這是養(yǎng)生治身所當(dāng)奉行的理想原則。這一“知命安時”的生活態(tài)度,實際是至人“無心”之境的一個體現(xiàn)。而達(dá)到逆過即是順的順應(yīng)自然的境界,這既是化解種種差別而提煉境界的功夫,又是渾化之境的本身,因此,它構(gòu)成了《沖虛經(jīng)》“貴虛”理論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 力命 有些學(xué)者認(rèn)為《列子》是宿命論,那么力命強調(diào)的就是宿命論、定命論式的一切“預(yù)定好”了的“fatalism”和“determinism”嗎?不能對《列子》這樣去解說。因為《力命》篇中“命”還有“直而推之,曲而任之。自壽自夭,自窮自達(dá),自貴自賤,自富自貧”說法,似乎還有明顯反對“預(yù)定”、“決定”、“因果”的涵義。即使上文引述的評價《列子》是“命定論”、“宿命論”的學(xué)者,似乎也并不認(rèn)為自己在評述《列子》中的“命”時是在通常所理解的消極層面上的"早已預(yù)定”、"絕對必然”、“唯有絕望接受”這個、意義上使用“命定論”、"宿命論”這些詞的。 蕭福登指出,"《列子》所主張的‘命’有別于‘一般主張有主宰者安排的宿命論’”,皆是自生的結(jié)果?!耙蚬P(guān)系”是宗教式"命定論”的核心概念,但是《列子》中“自生自化”“非物非我”的說法,是否定因果聯(lián)系的,因而《列子》也不構(gòu)成“命定論”。由此看來,我們不能用籠統(tǒng)的用“宿命論”、“命定論”等標(biāo)簽來指稱《列子》的“命論”,這樣的解釋往往因為帶有歧義而有失準(zhǔn)確。 《列子》一方面,既沒有宣揚冥冥中有主宰者的意思,“命”或出于天,但無意志、無目的,《列子》所說的命也罕有懲罰或恩賜的含義,換言之,《列子》不過是對于不可抗拒又無法解釋的事情姑且言之為命而己,“命”不可抗拒、無法解釋似乎又帶有些必然性;另一方面,《列子》雖沒有褒揚和突出"人力”,但《列子》總體說來卻并不廢人力。先秦諸子多是肯定“力”的作用,強調(diào)人的主觀能動性,《列子》與之相比,有些不同,《列子》作者的態(tài)度是沒有偏執(zhí)、沒有非此即彼,甚至說是有些保守的,可以說《列子》的力命觀,既不突出“天”之“命”,也不突出“人”之“力”,《列子》力命觀似乎是處于這兩者之間。知命之行,知事之變,才全也。所安者自然,所體者自解。什么是自然?自其然而未嘗不然者也。什么是自解?帝之懸解。命就像下雨時曬在外的衣服會被淋濕。而解就像漫步在雨中去收衣服。蘇軾在定風(fēng)波中的何妨吟嘯且徐行就是種自解,是對《力命篇》的繼承?!读γ返拿侨f物自生所呈現(xiàn)的狀態(tài)。是萬物自生的結(jié)果。[10]《淮南子泛論訓(xùn)》:兼愛尚賢,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而楊子非之。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楊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 《列子》中的名言警句 “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yīng)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故智之所貴,存我為貴;力之所賤,侵物為賤。然身非我有也,既生,不得不全之?!? “天地?zé)o全功,圣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 “不逆命,何羨壽?不矜貴,何羨名?不要勢,何羨位?不貪富,何羨貨?” “五情好惡,四體安危,世事苦樂,古猶今也,人猶我也。人人相猶,損一秋豪而利人,悉天下以奉天下人?!? “憂苦犯性,逸樂順性,斯實所系者也。名不可去,亦不可賓。但惡夫守命而累實。守名而累實,將恤危亡而不救,豈徒逸樂憂苦之間哉?!? “天哺育眾生但不能承載萬物,地承載萬物但不能施行教化,圣人施行教化但不能違背事物的本性,事物的本性被規(guī)定后就不能超越各自的地位?!? “善為化者,其道密庸,其功同人。五帝之德,三王之功,未必盡智勇之力,或由化而成。孰測之哉?” 《列子》作品節(jié)選 子列子窮 【原文】 子列子窮,容貌有饑色??陀醒灾卩嵶雨栒咴唬骸傲杏?,蓋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國而窮,君無乃為不好士乎?”鄭子陽即令官遺之粟。子列子見使者,再拜而辭。 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妾聞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樂,今有饑色。君過而遺先生食,先生不受,豈不命邪!”子列子笑謂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遺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逼渥?,民果作難而殺子陽。 【譯文】 列子生活貧困,面容常有饑色。有人對鄭國的上卿子陽說起這件事:“列御寇,是一位有道的人,居住在你治理的國家卻是如此貧困,你恐怕不喜歡賢達(dá)的士人吧?”子陽立即派官吏送給列子米粟。列子見到派來的官吏,再三辭謝不接受子陽的賜予。 官吏離去后,列子進(jìn)到屋里,列子的妻子埋怨他并且拍著胸脯傷心地說:“我聽說作為有道的人的妻子兒女,都能夠享盡逸樂,可是如今我們卻面有饑色。鄭相子陽瞧得起先生方才會把食物贈送給先生,可是先生卻拒不接受,這難道不是命里注定要忍饑挨餓嗎!”列子笑著對他說:“鄭相子陽并不是親自了解了我。他因為別人的談?wù)摱扇速浥c我米粟,等到他想加罪于我時必定仍會憑借別人的談?wù)?,這就是我不愿接他贈與的原因?!焙髞?,百姓果真發(fā)難而殺死了子陽。 疑鄰盜斧 原文: 人有亡鈇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鈇也;顏色,竊钅夫也;言語,竊鈇也;動作態(tài)度,無為而不竊鈇也。俄而掘其谷而得其钅夫,他日復(fù)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態(tài)度,無似竊鈇者。(《列子說符》) 譯文: 從前有個鄉(xiāng)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懷疑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觀察那人走路的樣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臉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聽他的言談話語,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像偷斧子的。 后來,丟斧子的人在山谷里挖地時,掘出了那把斧子,再留心察看鄰居家的兒子,就覺得他走路的樣子,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臉色表情,也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言談話語,更不像是偷斧子的了,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不像偷斧子的了。 寓意:對人不要隨便懷疑。如果疑心太重,好人也會被看成壞人。 楊布打狗 原文: 楊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緇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楊布怒將撲之。楊朱曰:“子無撲矣,子亦猶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來,豈能無怪哉?”(《列子說符》) 譯文: 楊朱的弟弟叫楊布,有一天,他穿了件白色的衣服出門去。天下雨了,他把白色衣服脫下,穿著一套黑色的衣服回家來。他家的狗認(rèn)不出楊布,就迎上去汪汪地對著他大叫。楊布非常惱火,拿了根棍子就要去打狗。 楊朱看見了,說:“你快不要打狗了,你自己也會是這個樣子的。假如你的狗出去的時候是白的,回來的時候變成黑的了,那你能夠不奇怪嗎?” 寓意:當(dāng)朋友誤解自己的時候,不要腦子發(fā)熱,動怒發(fā)火;而應(yīng)該設(shè)身外地,換位思考。 薛譚學(xué)歌 原文: 薛譚學(xué)謳于秦青,末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于效衢,撫節(jié)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列子湯問》) 譯文: 有個叫薛譚的小伙子,跟秦青學(xué)習(xí)唱歌,還沒有把秦青的技藝真正學(xué)到手,就以為自己學(xué)得差不多了,便向老師告辭回家。 秦青也沒有阻攔他,把他送到城外的大道旁,為他餞行,并輕輕地打著節(jié)拍,唱了一首十分動聽的歌子。 那高亢的歌聲振動了林間的樹木,美妙的音響響徹了云霄。 薛譚急忙向老師道歉,要求回去繼續(xù)學(xué)習(xí)。從此以后,他一輩子再也沒有敢說回家的話。 寓意:學(xué)習(xí)需要謙虛謹(jǐn)慎的態(tài)度,來不得半點自滿和驕傲。 歧路亡羊 原文: 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既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痹唬骸稗赏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保ā读凶诱f符》) 譯文: 楊朱的鄰居丟了一只羊,他不僅率領(lǐng)自己的親朋,而且又來請楊朱家的童仆一塊去追。 楊朱說:“丟一只羊,怎么要這么多人去追呢?”鄰人說:“因為岔道太多了?!? 等他們回來以后,楊朱問:“找到羊了嗎?” 鄰居回答說:“沒有。羊丟失了?!? 楊朱又問:“這么多人去追,羊怎么會丟失呢?” 鄰居回答說:“岔道中間又有許多分岔,我們不知羊跑到哪條路去了,所以只好返回來了?!? 寓意:丟失了羊,由于岔路太多,很難找到。治學(xué)、做事也有許多岔路,如果沒有一定的目標(biāo),也會迷失方向,難有收獲。 第11頁(共11頁)- 1.請仔細(xì)閱讀文檔,確保文檔完整性,對于不預(yù)覽、不比對內(nèi)容而直接下載帶來的問題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載的文檔,不會出現(xiàn)我們的網(wǎng)址水印。
- 3、該文檔所得收入(下載+內(nèi)容+預(yù)覽)歸上傳者、原創(chuàng)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檔原作者,請點此認(rèn)領(lǐng)!既往收益都?xì)w您。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積分
下載 |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biāo),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biāo)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shè)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quán)。
- 關(guān) 鍵 詞:
- 杞人憂天 人教版 語文 年級 30 教案設(shè)計 備課 資料
鏈接地址:http://appdesigncorp.com/p-12952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