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舟唱晚》教學設計.doc
《《漁舟唱晚》教學設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漁舟唱晚》教學設計.doc(1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漁舟唱晚》 小學五年級音樂欣賞課教學設計 教學基本信息 課題 漁舟唱晚 學科 音樂 學段 三—六年級學段 年級 五年級 相關 內容 核心內容:樂曲《漁舟唱晚》的欣賞 相關內容:1.本領域的音樂表現(xiàn)要素、音樂情緒與情感、音樂體裁 與形式以及音樂風格的賞析 2.它領域的相關內容:演唱、識讀樂譜 教材 書名: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第十冊《漁舟唱晚》。 出版社:人民音樂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 年 7 月 是否已實施 是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jù) (一)指導思想 建構主義理論內容很豐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fā)現(xiàn)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音樂教師設計的學習活動要從學情出發(fā),挖掘音樂作品最突出的特征,結合原有知識基礎,生成新知識新技能的學習,體現(xiàn)音樂教學的系統(tǒng)性與發(fā)展性。 (二)理論依據(jù) 本課教學設計以《音樂課標》中相關課程理念作為理論依據(jù),重點凸顯以下兩項基本理念: 1. 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 該理念對什么是“音樂審美”進行了解讀,音樂審美指的是對藝術美感的體驗、感悟、溝通、交流以及對不同文化語境和人文內涵的認知。本課教學活動在兼顧學生興趣的同時根據(jù)中國古典音樂藝術的表現(xiàn)特征,引導學生對樂曲的整體把握、領會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xiàn)中的作用,增進音樂素養(yǎng)。 2.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fā)展 該項課程理念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課,應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的音樂潛能得到開發(fā)并從中收益。音樂課的教學活動既要面向全體又要尊重個性。教學中,應把全體學生的普遍參與和發(fā)展不同個性有機結合起來,創(chuàng)造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為學生發(fā)展音樂才能提供空間。 二、教學背景 (一)教學內容分析 1.對整首作品的分析 本課賞析的音樂作品《漁舟唱晚》是一首古箏演奏的器樂曲,采用五聲調式,是古箏演奏家婁樹華以古曲《歸去來辭》為素材發(fā)展改編而成的。樂曲標題取自唐代詩人王勃《滕王閣序》中:“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彭蠡”即現(xiàn)在的鄱陽湖。樂曲以優(yōu)美典雅的曲調、舒緩的節(jié)奏,描繪在夕陽西下、湖光山色無比優(yōu)美的時刻,漁人滿載著勞動豐收的喜悅,蕩槳歸舟的歡快情景,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美麗山河的熱愛和贊美之情。全曲為三段體,具體呈現(xiàn)為A+B+C+尾聲。 2. 對樂段的分析 A.第一樂段 譜例1 第一樂段是全曲的“起始”部分(見譜例1)。全段節(jié)拍較為自由,共運用了三種節(jié)拍(4/4、5/4、2/4),為交替節(jié)拍。它們所占的比例為4/4拍13小節(jié),5/4拍2小節(jié),2/4拍1小節(jié),呈現(xiàn)出4/4+5/4+4/4+5/4+2/4的交替順序。富于變化的節(jié)拍使得旋律行進更加自由流暢。 第一樂段的旋律非常具有歌唱性,前兩樂句為變化重復。較為自由的節(jié)拍、平穩(wěn)流暢的曲調、相對舒緩的節(jié)奏,加上古箏委婉高潔的音色和運用慢板奏出的韻致悠揚的旋律,造就了第一樂段寧靜幽雅、意韻深遠的聽覺感受。生動地描繪出一幅夕陽映照、碧波萬頃、帆影點點的“唱晚”景象。 B.第二樂段 譜例2 第二樂段共分為三個樂句(見譜例2),采用2/4與3/4交替的節(jié)拍,主要節(jié)拍為2/4拍,是樂曲“承”的段落。這段旋律從第一段旋律發(fā)展而來,用按、揉兩種指法相配合,奏出的清角音“fa”增添了調性色彩的變化,使人耳目一新?!盎ㄖ浮?*)奏法增加了音樂的韻味。隨后(bc)兩樂句旋律在五聲音階的回旋環(huán)繞中層下落,但兩個樂句節(jié)奏律動形態(tài)有所不同,b樂句采用的節(jié)奏形態(tài)、c樂句采用的節(jié)奏形態(tài)。 兩個樂句在進行中打破了原有節(jié)拍的強弱規(guī)律。運用弱起,以樂匯為動機不斷下行模進,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漁夫蕩槳歸舟、乘風破浪、滿載而歸的喜悅情景。 C.第三樂段的分析 譜例3 第三樂段(見譜例3)是樂曲的“轉折”段落,2/4拍,運用了一連串的動機模進。旋律采用復式遞升遞降的發(fā)展手法,速度漸次加快,力度不斷增強。本樂段突出運用了古箏特有的按、滑、疊,揉的催板奏法,形象刻畫了蕩槳聲、搖櫓聲和浪花飛濺聲,展現(xiàn)出漁舟近岸、漁歌飛揚的熱烈景象。 D.尾聲 尾聲為樂曲的“合”部分。音樂在達到高潮后突然切住,速度徐緩,下行的旋律出人意料地落在宮音上(全曲是徵調式),具有耐人尋味的效果,樂曲也在寧靜的氣氛中結束。 (二)學生情況分析 表一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對本首音樂作品的情感態(tài)度分析:經過調查了解到在本班43個孩子中,喜歡通俗歌曲的43人,占調查人數(shù)的100%;喜歡民族歌曲的有13人,喜歡民族器樂曲的只有8人僅占調查總數(shù)的18.6%。當前,由于受多種媒介的充斥,加之小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音樂審美能力,對音樂主動接受范圍大多局限于結構短小,內容通俗、生活氣息濃郁且音域不寬、曲調順口,易于傳唱的“流行音樂”,對于器樂曲的主動接觸十分有限。因此,本課對器樂曲《漁舟唱晚》的賞析要充分激發(fā)學生聽覺興趣,調動多種感官,進一步幫助他們了解我國民族音樂,體會古曲音樂的雅致韻味,激發(fā)學生對我國民族音樂的主動接受意愿,提升音樂審美能力。 2.對本首作品表達主題內容的分析:該首作品從標題上理解,表現(xiàn)的是長江中下游江西鄱陽湖一帶漁民蕩槳歸舟的情景,對于江南水鄉(xiāng)、漁民生活等內容學生在品德與社會《美麗富饒的南國》一單元中已有所學習,因此對于音樂標題所表現(xiàn)的內容有所了解,由此也會幫助他們更準確的體驗與理解音樂作品。 過程與方法: 在以往音樂欣賞學習中學生形成了良好的自主聆聽習慣,且喜歡以親身體驗和自主思考的方式學習新知。孩子思維較為活躍,常常能夠就某一知識點延伸暢談和討論,因此本節(jié)課教師會結合音樂作品特點及具體學情設計音樂探究話題,同時會有意識的捕捉課堂生成資源,加以提煉、展開、體驗。 知識技能: 在作品分析與學情分析基礎上以表格形式呈現(xiàn)本課知識技能相關信息 舊 新 知識 旋律:對“模進”的創(chuàng)作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進一步感知 ①以“樂匯”為動機的模進特征。 ②復式遞升遞降的模進特征。 由此體會旋律在塑造音樂形象及情緒表達中的作用,并初步理解中國古典音樂以“線性”表現(xiàn)音樂美、抒發(fā)情感的思維方式。 調式:五聲調式 偏音“清角”的認識并聽辨音響色彩 體會中國古典音樂風格。 技能 速度、力度:能在聆聽中進行聽辨 聽辨第三樂段速度、力度特征,由此準確把握第三樂段音樂形象上的特點及與其他樂段間的差異。 歌唱:能夠隨琴聲視唱簡單樂譜 在聆聽基礎上隨琴聲視唱一樂段主題,由此體會一樂段旋律特點。 識讀樂譜,能讀取相關的音樂信息。 觀察譜例,進一步提升學生從譜例中提煉相關音樂信息的能力。 (三)教學方式與手段說明 在教師合理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下,采用: 1. 直接欣賞法:完整聆聽樂曲兩遍。(1)請班內一名音樂特長生現(xiàn)場演奏,學生通過視聽結合,產生對該首作品進一步探究的興趣。(2)采用聆聽的方式完整復聽音響,感知音樂形象。 2. 對比欣賞法:針對全曲的三個部分,采用對比欣賞的方法幫助學生感知各 部分音樂要素及情緒情感的不同。 3.律動體驗法:律動參與感受音樂,通過隨音樂擊打節(jié)拍、肢體律動(蕩槳) 使學生盡可能沉浸在對音樂的體驗之中,體會音樂速度及情緒的不同。 4.引導欣賞法:針對樂曲第二部分出現(xiàn)的偏音,教師引導學生有意識的聽辨并感知清角的音樂色彩及帶給整首音樂的豐富表現(xiàn)性。 5.發(fā)現(xiàn)欣賞法:采用視聽結合的方法,引導學生邊聽邊看曲譜,發(fā)現(xiàn)樂曲第 二部分旋律形態(tài)特征,進一步感知旋律的生動性。 6.描述法:師生用語言對話的形式,傳遞、交流對作品的獨特體驗。 (4) 技術準備 1.通過國家數(shù)字圖書館搜集《漁舟唱晚》的相關文獻34篇,用于作品分析。 2.運用風雅作曲大師及Overturn4.0軟件編輯樂譜,形成簡線對比視圖的樂譜。 3.運用GoldenWave音頻編輯軟件對音頻進行剪輯。 4.運用WPS軟件制作PowerPoint,并形成集音頻、樂譜、文字、動畫于一體的授課課件。 (五)前期教學狀況、問題與對策 1.對于樂曲演奏樂器“箏”的認識狀況: 本首樂曲演奏形式是箏獨奏,對于演奏樂器“箏”的了解,學生在四年級曾欣賞過箏獨奏《戰(zhàn)臺風》,因此對于樂器的音色、構造、外形有所感知。 2. 學生對于突出音樂要素的感知狀況及問題: 學生能夠在聽辨與觀察譜例中,提煉音樂相關信息,對于旋律進行能夠用語言簡要描述,對于本首作品的賞析來說,最核心的音樂話題就是樂曲各部分鮮明各異的旋律形態(tài)以及中國古典音樂以 “線性”特征來表達音樂的思維方式,學生對本首樂曲由感性體驗生成理性認識會有些障礙。 對策:采用簡、線兩種譜例共存,便于學生直接觀察樂曲各部分旋律形態(tài)特征,幫助學生認識什么是“線性”音樂表達方式。 3.學生聆聽注意力問題: 本首作品由中國古曲改編而成,音響時長較長(約4分鐘)。學生可能會出現(xiàn)主動體驗興趣缺乏,欣賞不專注的狀況。 對策:(1)通過本班特長生現(xiàn)場演奏該首作品,激發(fā)學生聽賞興趣,為后續(xù)深入賞析做好鋪墊。 (2)將聆聽音響與視、唱、動、說有機結合;將完整欣賞與局部賞析相結合。引導學生全身心投入到音樂中,激發(fā)情感共鳴,幫助學生理解音樂要素的表現(xiàn)作用,生成對音樂的理性理解。 三、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目標 能在樂曲的賞析過程中,樂于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并對我國民族古典音樂產生主動接觸、體驗、交流的意愿。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運用特長生現(xiàn)場演奏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運用完整聆聽初步感知音樂的風格;運用局部欣賞、對比感受、旋律模唱、律動體驗、發(fā)現(xiàn)交流等方法深入體驗、探究各部分音樂表現(xiàn)要素的差異以及音樂情緒的變化,深化情感體驗。 (3)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夠根據(jù)樂曲的旋律、節(jié)拍、速度、調式等音樂要素信息,感知樂曲三個樂段的情緒情感的差異,體驗中國古典音樂風格意韻。 2.能夠對第二樂段中出現(xiàn)的偏音(清角)進行準確聽辨,并用語言描述對偏音的感受。 3.能用齊唱的形式歌唱主題。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教學重點 各部分音樂表現(xiàn)要素的探究與感知 (2) 教學難點 樂曲風格及情緒情感的體驗 五、教學過程 本課教學由“導入”“完整聆聽、初步體驗”“分段賞析、深入體驗” “整體復聽、深化體驗”“小結”五個環(huán)節(jié)組成。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一、導入 環(huán)節(jié)目標:通過對比聽辨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悲愴》及箏獨奏《戰(zhàn)臺風》音響片段,喚起學生對“單聲”與“多聲”音樂風格差異的感知。 設計說明:使舊知與新知產生對接,引出學習內容。 活動1.1聽辨音響片段 1. 聆聽音響片段同時需要感知判斷的連線題 片段一 西洋古典音樂 (什么樂器) 單音音樂 片段二 中國古典音樂 (什么樂器) 多聲音樂 2.學生帶著問題聆聽音響。 3.聽后師生交流 (1)明確音響片段一為西洋古典音樂;演奏樂器是鋼琴;是一首多聲部音樂作 品。 (2)音響片段二為中國古典音樂;演奏樂器是古箏;是一首單音音樂作品。 活動1.2引出新知 教師揭示本課學習內容,提出“線性”是中國古典音樂表現(xiàn)美的方式。 二、完整聆聽、感性體驗 環(huán)節(jié)目標:以兩種不同的形式完整聆聽樂曲,激發(fā)學生的聽賞興趣,能夠對樂曲所表現(xiàn)的意境有所體驗和感知。 設計說明:觀看、聆聽特長生現(xiàn)場演奏能夠激發(fā)學生對中國古典音樂的主動聽賞。在此基礎上復聽錄音,以單一的聽覺體驗直接指向音樂音響。 活動2.1一聽全曲,了解樂曲表現(xiàn)內容 1.觀賞前,教師提出“請你給這首曲子起個名字”的問題。 2. 學生帶著問題視、聽小演奏員的現(xiàn)場演奏。 3.聽后師生以“為樂曲取名”的形式交流聽賞后的感受。 4.小演奏員揭示曲名——《漁舟唱晚》,并簡要對作品背景進行介紹。 活動2.2二聽全曲,初步體驗音樂風格特點 1.聆聽前的問題 “旋律線與音樂情緒間有什么關系?” 2.聆聽中的要求 帶著問題專注聆聽、感受、思考。 3.聽后談話 (1)明確當情緒平穩(wěn)時,旋律線是相對平緩的。 (2)明確當情緒激動時,旋律線是相對波瀾的。 小結:中國古典音樂材料簡單,但通過它的千變萬化的形態(tài)足以把音樂的美表現(xiàn)到極致,營造出清新淡雅的音樂風格。 三、分段賞析、深入體驗 環(huán)節(jié)目標:通過分段賞析,能夠深入體驗樂曲各部分在節(jié)拍、速度、力度、旋律、調式上的特點,理解各部分所表現(xiàn)的音樂意象。 設計說明:師生探究音樂表現(xiàn)要素對塑造音樂形象所起的作用,由表及里形成認識,加深音樂的審美體驗。 活動3.1賞析第一樂段 1.以視、聽結合的形式感受第一樂段 (1)視、聽前的問題: ①“這一樂段的旋律由哪些音構成?” ②“它們主要分布在哪個音區(qū)?” (2)視、聽中的要求:認真看譜例、專心聽音樂,做到視聽同步。 (3)聽后交流感受 ①明確這一樂段旋律由Do Re Mi Sol La五個音構成 ②明確旋律主要分布在中音區(qū) (4)追加的問題: ①“它的旋律線有怎樣的特征?” ②“第一樂段表現(xiàn)了怎樣的意境?” (5)追加問題的交流 明確處于中音區(qū)的旋律線呈現(xiàn)平緩行進的特征 由此得出:這一樂段的旋律具有“歌唱性”特征,表現(xiàn)了一幅夕陽映照、碧波萬頃、帆影點點的“唱晚”景象。 2.以視、聽、唱、動的形式再次感受 教師單手彈奏音樂主題,學生隨琴聲邊用手劃拍邊輕聲視唱,體驗音樂表現(xiàn)的意境。 活動3.2 賞析第二樂段 1.以視、聽結合的形式感受第二樂段 (1)視聽前教師針對學生差異性分層提出以下問題: ①“第二樂段的主要節(jié)拍是幾拍子?” ②“該段旋律由哪些音構成?” (2)學生帶著問題感受第二樂段。 (3)聽后師生交流 ① 明確這一樂段主要節(jié)拍是二拍子 ② 明確旋律由Do Re Mi Fa Sol La六個音構成 (4)追加問題: “第二樂段比第一樂段多了哪個音?” (5) 師生交流追加問題 明確多了“Fa” (6)教師介紹調式中的“清角”音 ,學生生成對“中國民族五聲調式”發(fā) 展性的認識。 (7) 感受“清角”音 ①教師播放音響片段,學生聆聽并舉手示意聽辨到的“清角”音在樂句中的 位置。 ②學生暢談對該“清角”音的聽覺感受。 2.感知第二樂段b、c樂句的旋律創(chuàng)作手法 (1)聆聽b、c樂句前教師提出 “以上兩個樂句采用了哪種旋律創(chuàng)作手法?”的問題,學生帶著問題聆聽音響片段。聽后展開談論。 預設:第二個問題學生可能回答的不準確 解決策略:引導學生觀看譜例,PPT動畫隨音樂音響先后依次呈現(xiàn)每一動機的旋律線,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模進”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 (2)引導學生體會模進的創(chuàng)作手法在塑造音樂形象中的作用。 ①通過再次聆聽模進樂句,就“模進樂句表現(xiàn)了怎樣的音樂形象?”進行思考并討論。 ②教師分享個人感受:結合節(jié)拍強弱規(guī)律、動機的不斷重復以及旋律的走向分析得出模進樂句表現(xiàn)了“漁夫搖櫓”的形象。 (3)師生隨著音樂模擬“漁夫搖櫓”的動作,再次復聽模進樂句深化體驗。 3.二聽第二樂段,體會音樂形象。 (1)學生帶著問題——“本樂段描繪了怎樣的音樂形象?”進行第二樂段的復聽。 (2)聆聽后師、生交流 教師分享感受:第二樂段的旋律打破了湖面原有的平靜。漁民乘風破浪,蕩槳歸舟,在碧波蕩漾中享受著收獲的喜悅心情。 活動3.3 賞析第三樂段 1.以聆聽的形式感受第三樂段 (1)聆聽前教師提出——“第三樂段與前兩樂段相比最突出的變化是什么?帶給你怎樣的感受?”的問題,學生帶著問題聆聽第三樂段音響。 (2)師生交流 ①明確速度和力度均漸強 ②由此得出這種變化給人帶來熱烈歡騰的感受 2.師生探究第三樂段旋律特征 (1)教師出示抽離出骨干音的譜例,引導學生邊觀察譜例邊聆聽教師用鋼琴單手彈奏的音響 (2)學生依據(jù)觀察結果填空:( )個音一組逐漸( ) 教師明確旋律特征為(兩個)音一組逐漸(遞升) (3)教師再次出示抽離出骨干音的譜例,引導學生邊觀察譜例邊聆聽教師用鋼琴單手彈奏的音響 (4)學生依據(jù)觀察結果填空:( )個音一組逐漸( ) 教師明確旋律特征為(兩個)音一組逐漸(遞降)并揭示第三樂段旋律特征為“復式遞升遞降” (5) 復聽全段 教師帶領學生通過結合譜例及手勢的律動去感受和思考“復式遞升遞降的創(chuàng)作手法為樂曲帶來了怎樣的效果?” 3.師生交流 教師分享個人感受:第三樂段是復式遞升遞降的一個段落。這一樂段的音樂宛如漁舟飛快地揚帆前進、櫓槳聲、流水聲、漁歌聲交織在一起,表現(xiàn)了百舸競歸的情景和一派歡唱熱烈的氣氛。 四、整體復聽、深化體驗 環(huán)節(jié)目標:通過完整復聽,能夠對全曲的風格,意境、氣韻整體把握。 設計說明:以聽覺體驗再次驗證理性認識,體現(xiàn)“從聽覺中來,到聽覺中去”的音樂審美方式,深化學生情感體驗。 活動4.0 復聽全曲,生成審美認識 教師完整播放《漁舟唱晚》,師生閉上眼睛全身心去感悟樂曲的風格、意境、及氣韻。 五、小結 教師回顧本課學習內容,簡要提煉中國古典音樂的特征。 六、學習評價方式 評價維度 評價內容 等級 1.對全曲的初步認知層面 知道樂曲的曲名;演奏樂器;演奏形式; 合格 1.對全曲的初步認知層面 2.對樂曲各部分的理解層面 知道樂曲的曲名;演奏樂器;演奏形式; 結合音響能把握各部分旋律、速度、節(jié)奏、節(jié)拍、調式特點,會唱歌曲主題。 良好 1.對全曲的初步認知層面 2.對樂曲各部分的理解層面 3.對全曲的理性體驗認識層面 知道樂曲的曲名;演奏樂器;演奏形式; 結合音響把握各部分旋律、速度、節(jié)奏、節(jié)拍、調式特點,會唱歌曲主題。 理解中國古典音樂風格線性思維特征、對樂曲產生情感及審美體驗并用適當?shù)恼Z言簡要描述。 優(yōu)秀 7、 教學設計的特點 1、對本課核心音樂話題“旋律”的探究_,脈絡清晰。 對本首樂曲的賞析以“旋律線”為核心音樂話題,從“單音”與“線性”是中國古典音樂的特征為切入點進入《漁舟唱晚》一課。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在經歷對本首樂曲的審美過程后從感性上升到理性來理解中國古典音樂風格的主要特征,從而去把握中國古典音樂的風格特點。 本課的導入環(huán)節(jié)運用了對比聽辨中西方古典音樂的音響,從而引出中國古典音樂“單音、線性”的話題,進而點題進一步探索旋律線的奧妙。教師在分段聆聽的環(huán)節(jié)中,分別向學生呈示了三個旋律線圖譜。學生通過對比觀察,能夠清楚地從“中國古典音樂是如何通過旋律線的變化去表現(xiàn)情緒的”角度去審視音樂情緒與旋律線的關系。同時,教師使學生通過觀察旋律線的行進特點主動發(fā)現(xiàn)了音樂中下行模進及復式遞升遞降的旋律創(chuàng)作手法,并從中體會到各自不同的音樂形象,深化對樂曲意境的理解??傊?,本課圍繞“旋律線”展開話題,所有的音樂活動均為揭示樂曲中各段單音旋律線的特點而展開。因此,核心話題明確,思路清晰明了。 2、本課突出了音樂審美原則之——參與性原則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教師重點考慮如何使學生既有深度又有廣度且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音樂活動中去。從最后成型的教學設計中也確實突出了這個特點。首先,教師在初聽樂曲時請班里的古箏特長生為全班同學進行現(xiàn)場演奏及講解,這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諸多學生能夠參與的音樂實踐活動。如:完成連線題;劃拍演唱主題;模擬搖櫓感受模進樂句;舉手示意聽到的“清角”音;擊拍感受第三樂段的速度和力度的變化;填寫填空題;用手勢的律動來跟隨音樂體會復式遞升遞降的樂句以及教師在引入理論性分析前,請學生進行足夠的體驗和討論后得出匯總性結論等等。這種學生親身參與,與音樂融為一體去探尋、去領悟的過程,才是學生經歷審美體驗的過程。 3、本課突出了“知識結構的漸進過程” 在本課中,教師注重對學情的分析把握。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技能掌握的情況進行針對性地設計教學。如,在學生已經對模進的概念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入復式遞升遞降的概念;在學生對五聲音階中的五個“正音”所熟知的情況下延伸“偏音”的概念及聽辨;在學生能夠識讀樂譜并讀取樂曲基本信息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學生通過觀察譜例,從譜例中提煉相關音樂信息的能力。教師在設計活動之初將最近發(fā)展區(qū)的規(guī)律強調出來,使教學過程更具系統(tǒng)性、生成性甚至邏輯性。 4、動態(tài)課件視聽結合,強調視覺對聽覺的輔助學習 本課所使用的PPT課件為教師精心設計的動態(tài)課件。如學生聆聽模進樂句時,樂句的每一個動機均會跟隨著音樂的拍點逐漸呈現(xiàn),使學生更加容易通過自主發(fā)現(xiàn)了解樂句的創(chuàng)作手法,加深對樂曲的理解。又如,學生在自主探究復式遞升遞降結構時,教師采用了“先后”動態(tài)展示的方法,使學生能夠結合視覺的理解逐漸清楚地輔助概念的理解,把復雜的概念問題化整為零,逐步攻破。 八、教學反思 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著力設計多種學生能夠參與的音樂活動,使學生能夠充分地、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堂中去體驗音樂的意境美。除此之外,教師也十分注重授課語言的意境美和聲調語氣的抑揚頓挫美。初衷是通過與樂曲情緒相符的多重維度去將美的情境充滿整個課堂,使學生對音樂美的感受是全身心的,沁入骨子里的。在往常的多次試講中,教師個人在相對放松的心境下,語言和聲音狀態(tài)的表達也相對飽滿和富有彈性,學生的狀態(tài)也自然更加放松,聆聽的效果也自然更加理想些。在正式錄課時,由于教師過分緊張而導致了語言表述上的一些小小的不流暢,同時也將這種緊張的情緒不經意地傳遞給了學生,致使學生在活動參與中也有些許拘謹。這也讓我自己積累了一些心得,作為教師要正確調整心態(tài)。保持放松的心境對一節(jié)音樂課的情緒傳遞是十分重要的。要保證學生能夠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自由準確地去感受音樂所來帶的情感體驗。-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漁舟唱晚 漁舟 教學 設計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appdesigncorp.com/p-1618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