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 dwg后綴的文件為CAD圖,可編輯,無水印,高清圖,,壓縮包內文檔可直接點開預覽,需要原稿請自助充值下載,請見壓縮包內的文件及預覽,所見才能所得,請細心查看有疑問可以咨詢QQ:414951605或1304139763
畢業(yè)設計(論文)中期報告
題目: 五菱之光微型客車后驅動橋設計
設計(論文)進展狀況
一 目前已完成以下工作:
1.了解輕型貨車后驅動橋的工作情況、用途、組成部分及工作原理;
2.通過互聯網收集設計驅動橋時所需要的數據以及參考資料,初步分析驅動橋結構和設計思路,熟悉課題,提出驅動橋設計方案;
3.完成了主減速器的基本參數計算;
3.1 主減速比i0
(3.1)
3.2 主減速器齒輪計算載荷的確定:
通常是將發(fā)動機最大轉矩配以傳動系最低檔傳動比時和驅動車輪在良好的路面上開始滑轉時這兩種情況下作用在主減速器從動齒輪上的轉矩(、)的較小者,作為載貨汽車和越野汽車在強度計算中用以驗算主減速器從動齒輪最大應力的計算載荷,即:
(3.2)
(3.3)
得的計算載荷為最大轉矩,而不是正常持續(xù)轉矩,不能用它作為疲勞損壞的依據。但對于公路車輛來說,使用條件較非公路車輛穩(wěn)定,其正常持續(xù)轉矩根據所謂平均比牽引力的值來確定,即主減速器從動齒輪的平均計算轉矩為:
(3.4)
4.完成了差速器基本參數計算:
4.1差速器齒輪基本參數選擇:
a. 行星齒輪數目的選擇
微型客車采用2個行星齒輪。
b. 行星齒輪球面半徑RB的確定
圓錐行星齒輪差速器的結構尺寸,通常取決于行星齒輪背面的球面半徑,它就是行星齒輪的安裝尺寸,實際上也代表了差速器圓錐齒輪的節(jié)錐距,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表征了差速器的強度。
球面半徑可按如下的經驗公式確定:
mm
差速器行星齒輪球面半徑確定后,可根據下式預選其節(jié)錐距:
mm
c. 行星齒輪與半軸齒輪齒數的選擇
為了獲得較大的模數從而使齒輪油較高的強度,應是行星齒輪的齒數盡量少,但一般不應少于10。半軸齒輪的齒數采用14~25。取半軸齒輪齒數為20,汽車的半軸齒輪與行星齒輪的齒數比應在1.5~2的范圍內,取行星齒輪齒數=10,滿足條件。
差速器的各個行星齒輪與2個半軸齒輪是同時嚙合的,因此在確定這兩種齒輪的齒數時,應考慮他們之間的裝配關系。在任何圓錐行星齒輪式差速器中,左、右兩半軸齒輪的齒數、之和,必須能被行星齒輪的數目所整除,以便行星齒輪能均勻的分布于半軸齒輪的軸線周圍,否則差速器將無法安裝。既滿足的條件為:
d. 差速器圓錐齒輪模數及半軸齒輪節(jié)圓直徑的初步確定
首先初步求出行星齒輪及半軸齒輪的節(jié)錐角、
式中:
,——分別為行星齒輪和半軸齒輪齒數。
再按下式初步求出圓錐齒輪的大端端面模數m
式中:
、、以在上面確定;=2.5mm,確定半軸齒輪節(jié)圓直徑。
代入有:=50mm。
e. 壓力角
汽車差速齒輪大都采用壓力角=22 °30 ′,齒高系數為0.8的齒形。
f. 行星齒輪安裝孔的直徑及其深度
行星齒輪安裝孔的直徑與行星齒輪軸的名義直徑相同,而行星齒輪安裝孔的深度就是行星齒輪在其軸上的支承長度。通常取
mm
4.2差速器齒輪的強度計算
差速器齒輪主要進行彎曲強度計算,而面對疲勞壽命則不予考慮,這是因為行星齒輪在差速器的工作中經常只起等臂推力桿的作用,只有左、右驅動車輪有轉速差時行星齒輪和半軸齒輪之間才有相對滾動。
汽車差速器齒輪的彎曲應力為:
MPa
式中:
——差速器一個行星齒輪給予一個半軸齒輪的轉矩,N·m;其計算式為:
5.完成了對半軸的設計與計算:
5.1全浮式半軸計算載荷的確定
本課題驅動形式采用42型,全浮式半軸只承受轉矩,其計算轉矩按下式進行計算:
N·m
5.2全浮式半軸桿部直徑的選定
在設計時,全浮式半軸桿部直徑的初步選取可按下式進行:
mm
5.3半軸的強度計算
計算半軸扭轉應力:
計算半軸在承受最大轉矩時其花鍵的剪切應力與擠壓應力。
半軸花鍵的剪切應力為:
MPa
半軸花鍵的擠壓應力為:
MPa
6.驅動橋殼的設計
整體式橋殼因制造方法不同,可分為整體鑄造式、中段鑄造壓入鋼管式和鋼板沖壓焊接式等。本設計選用整體鑄造式橋殼,它具有如下優(yōu)點:可制造成復雜而理想的形狀,壁厚能夠變化,可得到理想的應力分布,其剛度和強度都比較好,工作可靠,適應于要求橋殼承載負荷較大的中型和重型載貨汽車。
7.完成了對外文文獻的翻譯工作;
8.完成中期報告,準備中期答辯。
二 存在問題及解決措施
存在問題:
由于是在校外設計,有些資料無法查詢導致部分計算沒有進行,查閱的資料不全面導致部分數據計算有誤差,齒輪參數確定的也有誤,導致多次進行齒輪的強度校核。沒有對軸承進行選擇與校核。在計算中也暴露出自己的問題,下一步在這些方面多加努力。
解決措施:
利用學校的圖書資源完善前期設計,認真確認各種參數加強計算方面的不足。
三 后期工作安排
第10周:完成零件設計的計算工作,確定裝配圖的具體尺寸;
第11周:完成零件裝配圖的設計;
第12-13周:完成全部零件圖的設計;
第14-17周:撰寫畢業(yè)設計論文;
第18周:復查、整理材料,準備答辯。
指導教師簽字:
2014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