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數(shù)學 2.2.1 第1課時 綜合法和分析法教案 新人教A版選修1-2.doc
《2019-2020年高中數(shù)學 2.2.1 第1課時 綜合法和分析法教案 新人教A版選修1-2.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高中數(shù)學 2.2.1 第1課時 綜合法和分析法教案 新人教A版選修1-2.doc(1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中數(shù)學 2.2.1 第1課時 綜合法和分析法教案 新人教A版選修1-2 (教師用書獨具) ●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結合學過的數(shù)學實,了解直接證明的基本方法:綜合法.了解綜合法的思維過程、特點. 2.過程與方法 會用綜合法證明數(shù)學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思維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生參與,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端正學生嚴謹治學的態(tài)度,提高其思維論證能力. ●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綜合法的思維過程、特點及其解題步驟,會用綜合法證明數(shù)學問題. 難點: 根據(jù)問題的特點,結合綜合法的思考過程、 特點,應用綜合法證明較復雜的數(shù)學問題. 綜合法是從題設到結論的邏輯推理方法,即從題設中的已知條件或已證的真實判斷出發(fā),經(jīng)過一系列的中間推理,最后得出所要證明問題.所以分析解讀已知條件、挖掘隱含條件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因素,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正確審題,合理應用已知條件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師用書獨具) ●教學建議 建議本節(jié)課采取探究式教學方法,教師主要作用在“引導”“點撥”,讓學生自主思考綜合法的證明特點,總結解題步驟,對于不同類型的問題如何思考、如何推理,教師應給出必要的指導.另外應注意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和利用已知條件,闡明如何挖掘題目的隱含條件,如何聯(lián)想與所證問題有關的定理、公理、公式等.證明過程中要注意每一步證明的充分性,注重由因導果推理方式的思路引領.在解答每一個例證前,最好先引導學生分析出思維路線圖. ●教學流程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出問題,引導學生認識直接證明的方法之一——綜合法.讓學生自主完成填一填,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綜合法的證明格式、步驟、作用等.引導學生分析例題1的已知條件,師生共同探究證明思路,學生自主完成證明過程,教師指導完善.完成變式訓練.學生分組探究例題2解法,總結用綜合法證明立體幾何問題的規(guī)律方法.完成互動探究. 完成當堂雙基達標,鞏固所學知識及應用方法.并進行反饋矯正.歸納整理,進行課堂小結,整體認識本節(jié)所學知識,強調重點內容和規(guī)律方法.學生自主完成例題3變式訓練,老師抽查完成情況,對出現(xiàn)問題及時指導.讓學生自主分析例題3,老師適當點撥解題思路,學生分組討論給出解法,老師組織解法展示.引導學生總結解題規(guī)律. 課標解讀 1.了解直接證明的證明方法——綜合法,掌握其證明方法、步驟.(重點) 2.理解綜合法的思考過程、特點,會用綜合法證明數(shù)學問題.(難點) 綜合法 【問題導思】 閱讀下列證明過程,回答問題. 已知實數(shù)x,y滿足x+y=1,求證:2x+2y≥2. 證明:因為x+y=1,所以2x+2y≥2=2=2, 故2x+2y≥2成立. 1.本題的條件和結論是什么? 【提示】 條件:x+y=1,結論2x+2y≥2. 2.本題的證明順序是什么? 【提示】 從已知條件利用基本不等式到待證結論. 1.綜合法的定義 利用已知條件和某些數(shù)學定義、定理、公理等,經(jīng)過一系列的推理論證,最后推導出所要證明的結論成立,這種證明方法叫做綜合法. 2.綜合法的框圖表示 P?Q1→Q1?Q2→Q2?Q3→…→Qn?Q (P表示已知條件、已有的定義、定理、公理等,Q表示所要證明的結論) 用綜合法證明不等式問題 已知a,b是正數(shù),且a+b=1,求證:+≥4. 【思路探究】 解答本題可由已知條件出發(fā),結合基本不等式利用綜合法,即可得出結論. 【自主解答】 法一 ∵a,b是正數(shù)且a+b=1, ∴a+b≥2>0(當且僅當a=b時,取等號). 又0<≤,0<ab≤,∴≥4, ∴+==≥4. 法二 ∵a,b是正數(shù), ∴a+b≥2>0, +≥2>0(當且僅當a=b時,上兩式取等號). ∴(a+b)(+)≥4. 又a+b=1,∴+≥4. 法三 ∵a,b是正數(shù)且a+b=1, ∴+=+ =1+++1≥2+2=4(當且僅當a=b時,取等號). 1.解答本題時,關鍵是靈活運用條件a+b=1. 2.綜合法證題的一般步驟是: (1)分析條件,選擇方向.仔細分析題目的已知條件(包括隱含條件),分析已知與結論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選擇相關的公理、定理、公式、結論,確定恰當?shù)慕忸}方法. (2)轉化條件,組織過程.把題目的已知條件轉化成解題所需要的語言,主要是文字、符號、圖形三種語言之間的轉化.組織過程時要有嚴密的邏輯,簡潔的語言,清晰的思路. (3)適當調整,回顧反思.解題后回顧解題過程,可對部分步驟進行調整,并對一些語言進行適當?shù)男揎?,反思總結解題方法的選?。? (xx新鄉(xiāng)高二檢測)已知a,b,c為不全相等的正實數(shù),求證:++>3. 【證明】 左邊=(+)+(+)+(+)-3, 因為a,b,c為不全相等的正實數(shù), 所以+≥2,+≥2,+≥2, 且上述三式的等號不能同時成立, 所以(+)+(+)+(+)-3>6-3=3, 即++>3. 用綜合法證明幾何問題 如圖2-2-1,直三棱柱ABC-A1B1C1中,B1C1=A1C1,AC1⊥A1B,M,N分別是A1B1,AB的中點. 圖2-2-1 求證:(1)C1M⊥平面AA1B1B. (2)A1B⊥AM. (3)平面AC1M∥平面B1NC. 【思路探究】 (1)由B1C1=A1C1,M為A1B1的中點可知C1M⊥A1B1,再根據(jù)C1M⊥A1A即可得證. (2)要證A1B⊥AM,可轉化為證明A1B⊥平面AC1M. (3)要證面面平行,應轉化證明線面平行. 【自主解答】 (1)∵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B1C1=A1C1,M是A1B1的中點,∴C1M⊥A1B1. 又∵C1M⊥A1A,A1A∩A1B1=A1,A1A,A1B1?平面AA1B1B, ∴C1M⊥平面AA1B1B. (2)∵A1B?平面AA1B1B,由(1)知C1M⊥平面AA1B1B, ∴A1B⊥C1M. 又A1B⊥AC1,AC1,C1M?平面AC1M,AC1∩C1M=C1, ∴A1B⊥平面AC1M. 又∵AM?平面AC1M, ∴A1B⊥AM. (3)在矩形AA1B1B中,易知AM∥B1N, AM?平面B1NC,B1N?平面B1NC, ∴AM∥平面B1NC.又C1M∥CN,CN?平面B1NC, C1M?平面B1NC,∴C1M∥平面B1NC. 又∵C1M∩AM=M,C1M,AM?平面AC1M, ∴平面AC1M∥平面B1NC. 平行與垂直關系的轉化: 本例重點強調在證明空間線線垂直、線線平行、線面垂直、線面平行、面面平行或垂直問題時,要特別注意平行與垂直之間的相互轉化,如:?a⊥c,?a⊥α,?α⊥γ等.其中線面平行和線面垂直一般起到關鍵作用,如本例(2)中通過證明A1B⊥平面AC1M來證明A1B⊥AM;本例(3)中,通過證明AM∥平面B1NC,C1M∥平面B1NC,來證明平面AC1M∥平面B1NC. 將本例條件“B1C1=A1C1,AC1⊥A1B,M,N分別是A1B1,AB的中點”改為“AB=BB1,AC1⊥平面A1BD,D為AC的中點”,求證:(1)B1C∥平面A1BD. (2)B1C1⊥平面ABB1A1. 【證明】 (1)如圖,連接AB1. 令AB1∩A1B=O, 則O為AB1的中點. 連接OD,∵D為AC的中點, ∴在△ACB1中,有OD∥B1C. 又∵OD?平面A1BD, B1C?平面A1BD, ∴B1C∥平面A1BD. (2)∵AB=B1B,三棱柱ABC-A1B1C1為直三棱柱, ∴四邊形ABB1A1為正方形. ∴A1B⊥AB1, 又∵AC1⊥平面A1BD,A1B?平面A1BD, ∴AC1⊥A1B. 又∵AC1?平面AB1C1,AB1?平面AB1C1, AC1∩AB1=A, ∴A1B⊥平面AB1C1. 又∵B1C1?平面AB1C1, ∴A1B⊥B1C1. 又∵A1A⊥平面A1B1C1,B1C1?平面A1B1C1, ∴A1A⊥B1C1. 又∵A1A?平面ABB1A1,A1B?平面ABB1A1, A1A∩A1B=A1, ∴B1C1⊥平面ABB1A1. 用綜合法證明數(shù)學中的其他問題 設數(shù)列{an}的前n項和為Sn,且(3-m)Sn+2man=m+3(n∈N*),其中m為常數(shù),且m≠-3. (1)求證:{an}是等比數(shù)列; (2)若數(shù)列{an}的公比q=f(m),數(shù)列{bn}滿足b1=a1,bn=f(bn-1)(n∈N*,n≥2),求證:{}為等差數(shù)列. 【思路探究】 通過變形利用等差、等比數(shù)列的定義證明即可,在證明過程中,恰當處理遞推關系是本題證明的關鍵. 【自主解答】 (1)由(3-m)Sn+2man=m+3得 (3-m)Sn+1+2man+1=m+3. 兩式相減得(3+m)an+1=2man(m≠-3), ∴=,且a1=1, ∴{an}是等比數(shù)列. (2)b1=a1=1,q=f(m)=, ∴n≥2,n∈N*時, bn=f(bn-1)=?bnbn-1+3bn=3bn-1?-=. ∴數(shù)列{}為首項為1,公差為的等差數(shù)列. 1.綜合法的特點是從“已知”看“未知”,其逐步推理,實際上是尋找它的必要條件. 2.綜合法不但是數(shù)學證明中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其他解答題步驟書寫的重要方法,其特點是“執(zhí)因索果”.綜合法在數(shù)學證明中的應用非常廣泛,用它不但可以證明不等式、立體幾何、解析幾何問題,也可以證明三角恒等式、數(shù)列問題、函數(shù)問題等等. 設數(shù)列{an}的每一項都不為0,證明: 數(shù)列{an}為等差數(shù)列的充要條件是對任意n∈N*,都有 ++…+=. 【證明】 必要性: 設等差數(shù)列{an}的公差為d. 若d=0,則所述等式顯然成立; 若d≠0,則++…+ =(++…+) =[(-)+(-)+…+(-)] =(-)==. 充分性: 依題意有 ++…+=,① ++…++=.② ②-①得 =-, 兩端同乘a1an+1an+2得a1=(n+1)an+1-nan+2.③ 同理可得:a1=nan-(n-1)an+1.④ ③-④得2nan+1=n(an+2+an), 即2an+1=an+2+an,所以數(shù)列{an}為等差數(shù)列. 命題得證. 綜合法的簡單應用 (12分)在△ABC中,三邊a,b,c成等比數(shù)列. 求證:acos2+ccos2≥b. 【思路點撥】 利用二倍角公式及余弦定理,將三角形角的問題轉化為邊的問題進行證明. 【規(guī)范解答】 ∵左邊=+ =(a+c)+(acos C+ccos A)4分 =(a+c)+(a+c)8分 =(a+c)+b≥+=b+=b=右邊, ∴acos2+ccos2≥b.12分 通過恒等變形、基本不等式等手段,可以從左證到右,也可以從右證到左,也可兩邊同時證到一個中間量,一般遵循“化繁為簡”的原則. 1.綜合法證題是從條件出發(fā),由因導果,從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出未知. 2.綜合法適用的范圍:(1)定義明確的題型,如證明函數(shù)單調性、奇偶性,求證無條件的等式或不等式問題等.(2)已知條件明確,且容易通過找已知條件的必要條件逼近欲得結論的題型. 1.設P=+++,則( ) A.0B是sin A>sin B的( )
A.充分不必要條件 B.必要不充分條件
C.充要條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條件
【解析】 若A>B,則a>b,又=,∴sin A>sin B,若sin A>sin B,則由正弦定理得a>b,∴A>B.
【答案】 C
3.設a=,b=-,c=-,則a,b,c的大小關系為________.
【解析】 ∵a2-c2=2-(8-4)=->0,∴a>c,
又∵==>1,∴c>b,∴a>c>b.
【答案】 a>c>b
4.已知函數(shù)f(x)=2x+1,g(x)=x,x∈R,數(shù)列{an},{bn}滿足條件:
a1=1,an=f(bn)=g(bn+1),n∈N*.
求證:數(shù)列{bn+1}為等比數(shù)列.
【證明】 由題意得2bn+1=bn+1,
∴bn+1+1=2bn+2=2(bn+1),
∴=2,
又∵a1=2b1+1=1,
∴b1=0,b1+1=1≠0.
故數(shù)列{bn+1}是以1為首項,2為公比的等比數(shù)列.
一、選擇題
1.設a,b∈R,且a≠b,a+b=2,則必有( )
A.1≤ab≤ B.a(chǎn)b<1<
C.a(chǎn)b<<1 D.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2020年高中數(shù)學 2.2.1 第1課時 綜合法和分析法教案 新人教A版選修1-2 2019 2020 年高 數(shù)學 2.2 課時 綜合法 分析 教案 新人 選修
鏈接地址:http://appdesigncorp.com/p-2612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