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語文 3.7《記念劉和珍君》2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
《2019-2020年高中語文 3.7《記念劉和珍君》2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高中語文 3.7《記念劉和珍君》2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中語文 3.7《記念劉和珍君》2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xx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我在樂山一中高二(18)班和高二(19)班教學《記念劉和珍君》。具體過程如下: 上課前板書: 今天學習中學語文教材傳統(tǒng)名篇 記念劉和珍君 魯迅 板書后,學生的情緒被調動起來了。 首先,教師范讀全文。 教師朗讀全文后,在黑板上寫: 一、課文分析前的思想準備: 1.你怎樣看魯迅?(30字) 2.默寫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歡的魯迅作品中的句子。 3.10年來,語文老師講魯迅作品,給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黑板上出示這樣的3道題目后,要求學生動筆寫下來。此時,要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時間,教師巡視。發(fā)現(xiàn)對第1問有寫得好的學生,留心記住。對語言簡練優(yōu)美、認識獨到的(包括不同意見),板書在黑板上,請全班學生抄下來。 完成上述環(huán)節(jié)后,進入下一步: 二、解題: 1.劉和珍 對這個問題,依據教參,補充如下(教師念,學生聽寫): 劉和珍(1904—1926),江西南昌人,1918年考入南昌省立女子師范,常讀《新青年》等刊物。1921年冬創(chuàng)辦“覺社”,提倡白話文。1923年畢業(yè)后考入國立北京女子師范大學預科班,后升入英文系,被選為學生自治會主席?!芭畮煷髮W潮”中,與進步學生一道堅持斗爭,在社會各界進步力量支持下終獲勝利。1926年3月18日,組織女師大學生參加北京人民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國的抗議集會和游行示威,被段祺瑞反動政府殺害,年僅22歲。 2.“三一八”慘案 對這個問題,要求學生弄清書上的注釋。 3.女師大學潮 根據注釋,教師歸結為下面這樣幾句話,請學生記錄: ①1925年夏初,女師大學生反對校長楊蔭榆;②楊蔭榆開除校中六個學生自治會職員;③教育總長章士釗宣布解散女師大,派親信劉百昭雇用男女流氓毆打驅逐學生;④女師大學生在西城宗帽胡同租賃房屋作為臨時校舍,于9月21日開學;⑤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女師大復校。 以上解題完成后,學生對當時的時代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以下就可以進入課文的分析了。 但在分析課文前,需要讓學生對全文的結構有所了解。所以安排以下環(huán)節(jié): 三、結構把握 請學生給課文的七個部分標注小標題,或用一句話概括七個部分的意思。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將學生中寫得較好的板書在黑板上,做一點點評。教師在這時,不能將自己的理解公布出來。 完成上述“思想準備”“解題”“結構把握”以后,學生以為大體把握了課文了,以為學課文就學這些東西了。但是,又覺得肯定教師還要講點什么。于是,情緒上作好了接受教師分析講解的準備。 四、課文分析 進入這個環(huán)節(jié)時,黑板上要板書這幾個字——“課文分析”。 請學生朗讀第一節(jié)。 然后進入分析講解。整個講解過程,都要求學生在書上作旁批。 問:禮堂里在開追悼會,為什么魯迅先生要“獨在禮堂外徘徊”? 引導學生思考后,批:魯迅徘徊,不愿在眾人面前流露悲憤的心情。 問:這時候,魯迅是偶然“遇見程君”的么? 批:程君追出禮堂外來見魯迅,她知道魯迅很賞識劉和珍,卻不理解魯迅為什么不為劉和珍寫點什么。 問:作者記述程君的問話,作用是什么? 批:通過程君之口,表明劉和珍是傾向魯迅革命思想的青年。 問:程君名叫程毅志,作者為什么不把她的名字說完整,而只是稱呼其為程君? 批:不言程毅志,因為她是次要人物。記述程君,只是由她引起的事由,所以,只記其姓氏。程君在第一段出現(xiàn),只是起引起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人(劉和珍)、什么事(為劉和珍寫點什么)的作用。 程君的引語用了引號,而前面卻不用冒號,這表明這些話確實是程君說的,但這只是大意,不是原話。 問:第2段從構思上講是怎么來的? 批:對第1段程君之口所說的事,第2段開頭即由作者自己來證實,借勢交代出劉和珍的進步傾向。 問:“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這句話有什么作用? 批:魯迅和程君這樣的進步青年的心是相通的,只是魯迅有自己難言的隱衷。 問:“這”指代的是什么? 批:指代“寫一點東西”。 問:怎樣理解“這(寫一點東西)于死者毫不相干”? 批:暗示死得不值得。魯迅不贊成徒手請愿的斗爭方式。 問:請將“倘使……如此而已”用圓括號括起來??纯慈サ艉螅安挥绊懳囊?? 答:不影響。 問:既然作者本來就不相信真有所謂的“在天之靈”,為什么還要寫這句話? 批:是文脈發(fā)展中插入的閑筆,起舒緩文氣的作用。 問:第3段開頭是怎樣與第2段銜接的? 答:承接第2段的“只能如此”,只能如此的此,就是寫一點東西。只能如此,可是又實在無話可說,于是交代出自己為什么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卻至今沒有寫出來的原因。 問:作者覺得“所住的并非人間”,隱含的意思是什么? 批:無話可說。 問:“四十多個青年的血”,作者在這里為什么不說出準確的數字? 批:“四十多個”是一個概數,在這里,寫作目的不在于計算,而在于烘托出一個整體的氣氛,從而把劉和珍、楊德群的死放在大背景中考察。 問:在第3段中,作者述說了慘案發(fā)生后到現(xiàn)在自己的感情經歷,把它概括出來。 批:悲痛——憤怒——悲哀。 問:在第3段中,作者是怎樣表明自己要寫點東西的? 答:我將深味悲涼,顯示哀痛。 為劉和珍寫點東西的過程,就是深味的過程;寫出東西來,就是顯示出自己的最大哀痛來。 問:“非人間”是作者在本文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個詞。前面講道理——我只覺得所住的并非人間,用了“并非人間”四個字,這里是作者借勢引用自己已經講過的道理“并非人間”而創(chuàng)造出一個新詞來,“非人間”便作為了一個名詞來使用。 問:“后死者”的含義是什么? 批:與“逝者”死在同一個斗爭方向上,只是死的時間有早有遲而已。 問:第3段的中心在哪里? 批:段祺瑞制造了社會的黑暗,使我艱于呼吸視聽,我悲痛;幾個所謂學者文人制造這不能講理、讓人無話可說的非人間,我更悲哀。后死者的我,要為逝者劉和珍寫一點東西,讓那非人間們去快意吧。 問:第二節(jié)中,一開始就提出一個概念,“真的猛士”。這個“真的猛士”指誰? 批:作者自己。有一個詞將兩者聯(lián)系在了一起。這個詞是“哀痛者”。前節(jié)提到“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于非人間,使它們快意于我的苦痛”,顯示的過程,就是“直面”的過程,就是“正視”的過程,我雖然哀痛,我更幸福。 哀痛,就是“深味”,就是“寫點東西”。哀痛者不被反動勢力的暴虐所嚇退。他不僅寫文字紀念死者,他還要直面正視這制造血案的社會,他能夠正確理解青年的血的價值。 問:這里的“庸人”指誰? 批:指一般人,平常人。對這血案當時表示極大憤怒,但隨著時間推移,血色變淡,悲哀變微,繼續(xù)偷生于這世界,從而客觀上起到維持這“非人間”的作用。 暫得偷生,即茍活在世上。偷生,不反抗,就是維持。 問:第2段中“忘卻的救主”指什么? 批:為了減少記憶的痛苦而讓人具有忘卻的能力。這能力讓每一個人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將他們淡忘,不記得他們了。 批:第二節(jié),承接第一節(jié),繼續(xù)闡明寫作本文的緣由,第一節(jié)的理由是“追悼會已經召開”,第二節(jié)的理由是“忘卻的救主快要降臨”,都是解說為什么作者要寫這篇文章了。 問:第三節(jié)雖然只有2個自然段落,但長短不一,第1段短,第2段長。兩段集中解說什么?兩段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批:第三節(jié),寫被紀念者的生平。但作者不是一般地介紹被紀念者,而是放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選取的角度是“撰文者與被紀念者的關系”上。這關系簡單得就是一個——師生關系。第1段提出劉和珍是我的學生又不是我的學生,第2段就解說為什么我要說她既是我的學生又不是我的學生。兩段的關系是因果關系,前段說果,后段說因。 問:作者為什么說“現(xiàn)在卻覺得有些躊躇了”? 批:沒有鮮血,我不躊躇,因為她的確是作為學生聽過我講課。但有了鮮血,她就不應該是“茍活到現(xiàn)在的我”的學生(哪有老師茍活學生赴死的師生關系呢),而是值得我獻上悲哀與尊敬的為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 問:第2段是怎樣展開來回答第1段提出的觀點的? 批:分成了四步。第一步,聞其名,不識其人;第二步,識其人,但還沒有成為我的學生;第三步,劉和珍終于成為我的學生了;第四步,她讓我感覺到她是為了中國而生的中國青年。這就解釋了為什么說劉和珍是我的學生又不是我的學生的問題。 問:為什么要寫第一步與第二步,直接從第三步寫不可以嗎? 批:第一步寫革命青年,第二步刻畫性格,為下文張本,照應到本文后來的第四節(jié)、第五節(jié)、第六節(jié)(欣然前往,始終微笑著,態(tài)度很溫和)。 問:“她的名字第一次為我所見”有什么深意? 批:魯迅關注革命青年,魯迅關注有進步傾向的青年,魯迅隨時留心革命事業(yè)的后繼者。魯迅留心在反楊蔭榆的斗爭中,涌現(xiàn)了一些什么樣的人。 問:“才有人指著一個學生告訴我”,這里的“有人”是誰? 批:許廣平。 問:魯迅為什么不直接點明是許廣平? 批:寫出具體的人名,在這里沒有必要,只會分散讀者對劉和珍這個主體的關注。 問:為什么斷定是許廣平? 批:許廣平也是學生自治會職員之一。許廣平也是進步青年之一。許廣平當時跟魯迅交往很深。魯迅想認識劉和珍的意愿,只會向許廣平表達。許廣平注意到魯迅對劉和珍的關切,因此有了機會,就告訴了魯迅。魯迅是不會向女子師范大學的無論是教師還是別的學生打探這樣的情況的。 問:魯迅見到劉和珍,為什么會“暗自詫異”? 批:因為這位革命青年神態(tài)上不是桀驁鋒利的,而是溫和與微笑的。 問:“暗自詫異”有什么深意? 批:隱含敬意。如果劉和珍桀驁鋒利,魯迅只會覺得她是一個一般的革命青年。劉和珍微笑溫和,則具有革命的勇與毅,這是最難能可貴的,所以魯迅很重視。在《為了忘卻的記念》中,魯迅考察跟柔石交往的女子,印象不好,因為那女子“體質是弱的,也并不美麗”,弱體質不能擔當革命的重任,“不美麗”跟與魯迅親如兒子的柔石不般配,并且她還教唆著柔石寫大部頭的小說表現(xiàn)革命,只有勇沒有毅。這里,注意魯迅是怎樣考察青年的。在《為了忘卻的記念》中,魯迅還在許多地方表現(xiàn)了對青年的考察。 問:第三步寫劉和珍當上了我的學生,應該是師生關系最重要的內容,但魯迅卻不展開去寫作為老師的我與作為學生的劉和珍的具體交往,為什么? 批:第2段的寫作目的是回答第1段的問題,重心要落在“為中國而死”上,寫多了,就沖淡了主題。劉和珍死后,林雨堂寫過一篇文章《悼劉和珍、楊德群二君》,重心就只是落在作為學生的劉和珍如何認真聽課、認真做作業(yè)上,跟魯迅的境界比起來,有天壤之別。 問:在第2段寫到的四步中,最關鍵的是第幾步? 批:第四步。魯迅考察勝利后的劉和珍,她不像一般革命青年一樣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而是看到了在勝利后那些世故圓滑的“往日的教職員以為責任已盡,準備陸續(xù)引退”,革命會陷入低谷,她“慮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從這里,可以看出劉和珍是為了中國革命事業(yè)準備著奮斗終身的青年。 問:第四步寫完后,魯迅本應該順著這樣的思路寫:“看到劉和珍這樣的表情,我真為這樣的青年所感動,我覺她真是為了中國革命而生的中國青年?!钡斞笡]有這樣去寫,卻寫成:“此后似乎就不相見??傊谖业挠洃浬?,那一次就是永別了?!睘槭裁呆斞敢@樣寫? 批:這是“覆蓋之筆”,覆筆,把真實意圖隱藏起來。讓人表面上看,好像魯迅在這里真的只寫了與劉和珍之間的師生交往。 問:為什么這樣肯定是“覆筆”? 批:文中有“似乎就不相見”,可見不一定真的不再見過。文中特別注明“在我的記憶上”,可見也許事實上不一定。但因為對表現(xiàn)“為中國而生的中國青年”關系不大,所以魯迅就記不得了。 問:請比較“桀驁鋒利”“微笑與溫和”“不微笑不溫和并且黯然至于泣下”這三種對人物神態(tài)描寫的詞語,集中出現(xiàn)在這第三節(jié),是不是凸現(xiàn)了第三節(jié)的寫作重心? 批:凸現(xiàn)了第三節(jié)寫人物精神的重心,很好地表達了“為中國而死的中國青年”的主題,而不僅僅是表現(xiàn)“師生關系”。 問:第四節(jié)第1段第一個句子是個長句子,為什么要選擇這樣的長句? 批:為了文脈不斷,一定要在第一句話中點出“劉和珍”,否則與上一節(jié)(第三節(jié))就斷了氣。 問:這個長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批:一是對事件進行高度概括,二是表明自己與學生請愿的事情無關(澄清學生請愿受人指使,至少跟我沒有關系)。 問:第1段第一句寫對事件的高度概括,第2句寫什么? 批:第1句寫傳說,第2句寫懷疑。 問:后來的第3句和第4句怎樣承接第2句的? 批:第3句從中國人的下劣兇殘寫,第4句從微笑著的和藹的劉和珍寫,都表現(xiàn)魯迅對傳說的懷疑。 問:本段末句的刻畫有什么作用? 批:“無端在府門前喋血”,詩意的描寫。本來就是說劉和珍死了,但用上“喋血”,表示不是一般的正常死亡,用上“府門前”,揭示本該保護人民的政府卻向人民開了槍?!盁o端”,表明魯迅根本不會想到性情溫和的劉和珍會遭遇橫禍。 問:第2段的作用是什么? 批:用事實證明傳說。兩具尸骸,照應文章開篇的追悼會。 問:第2段還有什么深意? 批:魯迅對事件的關切,即日前往,即日看到,實地觀察尸骸,看出是“虐殺”。 完成了本節(jié)的寫作任務——本節(jié)寫我看見她們死了,下節(jié)寫我聽說她們是怎么死的。 問:本節(jié)第3段、第4段為什么特別短? 批:把當日與事后聯(lián)系起來,把慘像與流言聯(lián)系起來,揭露的不止是政府,而且還有社會,點明前文所說的“非人間”就是指的這樣的“非人間”。 問:第四節(jié)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批:總結歷史,警醒民族,直接抒情,發(fā)出吶喊。結尾句是作為革命家的魯迅對國人發(fā)出的吶喊。 問:第五節(jié)為什么用“但是,我還有要說的話”開頭? 批:警醒讀者,注意作者的重心不在于寫劉和珍死了(第四節(jié)已經完成的任務),而在于寫出劉和珍死難的意義。 問:欣然前往,說明什么? 批:沒有人指使;對正義事業(yè)充滿熱情。 問:“羅網”一詞的意義在哪里? 批:揭示出政府的歹毒用心。 問:“在執(zhí)政府前中彈”讓你聯(lián)想到什么? 批:對劉和珍的死,魯迅用了三種不同的說法:第一種,詩意的刻畫“府門前喋血”,第二種,比喻的說法“中了羅網”,第三種,直接的敘述“在執(zhí)政府前中彈”。 問:魯迅怎樣寫劉和珍死時的情景的? 批:尸骸見兩人,寫兩人;聽說聽三人,寫三人。(估計當時打死打傷的200余人中,女子師范大學參加請愿的不止這三人,但其余的都在后面,都在衛(wèi)士開槍后逃散了。而這三人走在前面,三人都中彈了,兩人死掉了。) 魯迅寫聽說的死難場景,寫三個女子,用白描手法,符合聽說的要求,不添油加醋,只記取全部關鍵的細節(jié),客觀地羅列出來,嚴格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 問:第五節(jié)第2段寫了三個女子的遇害過程,第3段寫什么? 批:第3段第一句寫女子英雄壯烈遇難的群像。作者用詩意的敘述,突出了事件的結果——兩死一傷;突出了人物品質。對劉和珍,照應前文,取其“始終微笑的和藹的”,對楊、張二人,取其在這場景中表現(xiàn)出來的“沉勇而友愛”,沉勇,指沉著勇敢,友愛,指互相救助。沉勇友愛,成為這組畫面的靈魂,給后人留下這種獨特印象,與歷史上的和未來的畫面沒有重復。這是魯迅筆法高超的地方。 第二句直接抒情。沉勇友愛,轉化為“從容地轉輾”,文學描繪的高超手法。在文明人所發(fā)明的槍彈的攢射的中心點上,有三個女子,結果不容說肯定是倒下,但她們在倒下的瞬間是何等地蔑視這些發(fā)射槍彈的人,她們從容著轉輾著互相救助著……這是一個真正的驚心動魄的偉大!這里不是反語。魯迅正是要把第2段帶給讀者的三個女子的遇難過程,用文學家的手法定格為一個懾人心魄的畫面,從而歌頌三個女子遇難的歷史意義。 第三句在對比議論中升華三個女子的精神意義。中國軍人有偉績、八國聯(lián)軍有武功,他們屠戮婦嬰,他們懲創(chuàng)學生,他們?yōu)樗麄兊闹髯咏⒘斯?,但是在這三個女子的沉勇友愛面前,他們的成績卻被徹底改寫了,他們在這三個既是女子又是學生的從容轉輾面前,徹底失敗了。他們的功績被抹去了。 問:第五節(jié)結尾段的意義是什么? 批:給執(zhí)政府的衛(wèi)士定罪,殺人者;揭示出這些臉上有著血污卻不知道自己已經殺了人的人居然可以昂起頭來——這是怎樣的社會呀!照應“非人間”,照應為什么我說不出話來。 問:第六節(jié)怎樣開篇? 批:用對偶句開篇,內容上照應“忘卻的救主”。 問:對偶句后面為什么不用句號。 批:不用句號,表示寫作的重心在后面,即“街市依舊太平”,三個女子雖然傷的傷、死的死了,但根本不影響人們的生活。 問:為什么魯迅要刻意區(qū)分兩種閑人? 批:兩種閑人,寫盡中國的閑人。有惡意者,傾向政府;無惡意者,只關注自己。烈士的血痕靠有惡意的閑人來沖淡,非人間的社會靠無惡意的閑人來維持。 問:為什么魯迅對這幾個生命喪失的意義覺得很寥寥? 批:魯迅不贊成徒手請愿。 問:怎樣理解魯迅談起了煤的形成? 批:魯迅在深入探討這幾個有限的生命的意義時,站在思想家的立場,要為人類血戰(zhàn)前行的歷史做一精辟的總結。 問:魯迅的結論是什么? 批:人類歷史要前行一小步,都必須付出大量的生命的代價。對阻礙人類歷史前行的反動派,靠請愿是不行的。這樣的徒手請愿我不贊成。 問:第六節(jié)第2段說的是什么? 批:寫有我們這些人在悲痛,這也就夠了。劉和珍的死,會在她的親人心中,在老師心中,在朋友心中,在愛人心中,永遠留下微笑的和藹的舊影。這是作者由己推人,得出的結論,做為老師的我,記得她;那么作為她的親人、朋友、愛人,一定也會記得她。所以,魯迅說,有我們這些人記得劉和珍,這也就夠了。 問:教材上對魯迅引用陶淵明詩歌的意思,注釋準確嗎? 批:不準確。魯迅只是取其“親戚或余悲”的意思。 問:第六節(jié)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批:講三個女子的現(xiàn)實意義。在有些人心中還留下慘痛,而社會依舊平靜。這與第七節(jié)講歷史意義形成對比。 說到這里,可以清楚地看出,這篇悼念文章的結構非常奇特。第一節(jié)、第二節(jié),寫緣起,介紹為什么寫這篇文章,第三節(jié)寫作者和被紀念者的關系與生平,第四節(jié)寫被紀念者遇難,第五節(jié)寫跟被紀念者一起的三個女子的遇難,將對劉和珍單獨的紀念擴展到對女子群體從容轉輾的精神刻畫,第六節(jié)寫劉和珍的死會在她的親人師友愛人心中產生某種現(xiàn)實意義(對應第四節(jié)),第七節(jié)寫三個女子代表的中國女子的勇毅數千年來的都沒有消亡的歷史意義(對應第五節(jié))。 問:第七節(jié)第1段說什么? 批:總結前文提到的三類最重要的人物。一是殺人當局,一是無恥文人,一是三個女子。 問:魯迅為什么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 批:因為中國人會做出讓讀過不少書、經歷過不少事情的魯迅都想不到的事情。魯迅寫這篇文章時,45歲。 問:魯迅是用惡意推測中國女性的么? 批:不是。魯迅順著對當局者和流言家的憤慨,順口說出了這句話的。 問:第2段第一句有什么深沉的含義? 批:將女子師范大學的學潮稱為“中國女子的辦事”,回避了“青年領袖”的嫌疑。干練,指能干;堅決,指態(tài)度;百折不回,指品質。屢次為之感嘆,包括那次見到劉和珍“黯然至于泣下”。 問:第二句有什么深刻的含義? 批:將前文描寫的“沉勇而友愛”展開為“在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精神刻畫;“沒有消亡”,準確,并不是“一脈相承”“連綿不斷”,而是偶爾顯露出來,證明它還存在。 問:第3段說的是誰? 批:魯迅自己。因為中國女子的勇毅沒有消亡,讓魯迅看見了微茫的希望。茍活到現(xiàn)在的魯迅,要做直面慘淡人生、正視淋漓鮮血的猛士,面對劉和珍的在天之靈,發(fā)下誓言——將更奮然而前行。 問:為什么使用“嗚呼”一詞? 批:這是悼念文章的結尾句?!耙源思o念”中的此,既指代上句的誓言——將更奮然而前行,也指代這篇《記念劉和珍君》的文章。 以上對全文的分析講解,花了10多節(jié)課。 分析完全文后,我給學生聽寫了下面這段小結語: 在上個世紀前三四十年,中國出了個魯迅。他和中國新文化運動一同到來。他在中國文化史上建立了無人企及的功勛。他的文學作品,不久就進入了小學、中學、大學的教材。從此以后,中國的中小學語文教材不再陳舊與暗淡。新的文學篇章、新的思想光芒、新的語言魅力、新的文章光彩,伴隨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成長。不論時代如何變遷,不論社會如何發(fā)展,不論有多少所謂的文人、學者鄙薄和攻擊魯迅,魯迅這座用他自己的作品在國人心中建立起的豐碑永遠不會倒。因為我們從魯迅的每一部作品的字里行間,都感覺到魯迅的身后站著整個中華民族。-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記念劉和珍君 2019-2020年高中語文 3.7記念劉和珍君2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2019 2020 年高 語文 3.7 記念劉 教案 新人 必修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appdesigncorp.com/p-2633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