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語文復習考點28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教案.doc
《2019-2020年高考語文復習考點28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教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高考語文復習考點28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教案.doc(1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2020年高考語文復習考點28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教案 【目標要求】 xx年《考試說明》對該考點未作調整。 本考點要求學生在正確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研究作品的形象和事件、選 材和立意、主題和技巧,并對此作出高低、優(yōu)劣或成敗等評價。完成這類試題,一方面要求 考生平常有較高的文章、文學素養(yǎng),具備一定的文體知識 和文學知識,懂得一定的寫作技巧;另一方面還要求考生具備一定的思想認識水平,具有正確的審美觀點和健 康的審美情趣。 所謂“鑒賞”就是在閱讀中滲透進讀者的主體意識和情感體驗,鑒賞的前提是鑒別,而鑒別則和閱讀中的理解相通,離開了理解就無從鑒別。鑒賞的核心是審美,即挖掘作品中的美的因素,達到某種美感享受,鑒賞的目的是批評、批評也是一種審美浩動,它通過理性的思考和審美判斷,評價作品的優(yōu)劣得失,或聯(lián)系實際;展開聯(lián)想,獲得某種新的感受和認識。閱讀達到鑒賞的領域,不僅可以提高閱讀和認識水平,而且可以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患維陶冶思想情操。 【網絡透視】 一、文學鑒賞的內容 (一)形象 1.典型性。文學作品所描寫的形象并不是生活現(xiàn)象的實錄。作家要選擇,要提煉,要加工,從而形成“典型”:典型人物,典型環(huán)境,以至于典型動作,典型話語,典型場面等。典型的東西是概括而成的,因而是有代表性的。對于整個社會、整個歷史或一個人的全部人生采說,文學作品中出現(xiàn)的“典型”永遠是龍的鱗爪,豹的一斑;但這一鱗一爪或者一斑,總要能反映全龍整豹,即要能以小見大,以近見遠,以點見面,否則,它就不成為典型了。杜牧有一首《赤壁》詩:“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痹娙擞谩岸獭北粨锇抵笘|吳滅亡,就很有典型性,耐人尋味。如果換成“國破人滅盡歸曹”,那就不是文學了。因此對文學作品的鑒賞,不能套用數理邏輯那一套,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文學作品中的“一”,可能蘊含著十、蘊含著百,令人回味無窮。 2.生動性。文學作品要以形象說話,不以枯燥的說明、論述去表達作者情感和認識,古人說“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指的就是文學作品的這一特點。生動的核心在于感人,即讓人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感。如于謙的《石灰吟》中的“石灰”,朱熹的《觀書有感》中的“方塘”,柳永的《雨霖鈴》中的名句“楊柳岸曉風殘月”,或言志或說理抒感。 又如,朱自清要說父親對自己的深摯的疼愛,就在《背影》里生動地描寫父親為了給自己買橘子而在月臺上爬上爬下的形象;魯迅要說對魯四老爺的看法——書未必真讀,理未必真懂,道未必真信,就生動描寫他書房的對聯(lián)“脫落”、字典“未必完全” 3.情感性。文章不是無情物,這“文章”主要指的是文學作品。詩,自然是最富有情感性的,小說、戲劇、散文,也都是作家“情動于中”的產物?!都t樓夢》中有一首詩:“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作者還在開頭第一回就聲明,這部書“大旨談情”。脂硯齋在第八回有一條批語也說:“作者是欲天下人共來哭此情字”。盡管對這個“情”可以有不同理解,但作者是情動于衷而創(chuàng)作、作品中貫穿著“情”,充滿著“情”這一事實是確定無疑的。懂得了文學作品的情感化的特點,就要注意在鑒賞中去體會,去琢磨,要注意分析其中敘述、寫景、議論等文字中所蘊含的感情;而且對于作者情之所至脫口而出的句子,不能用“科學”的眼光去看待,比如“千里鶯啼綠映紅”“黃河之水,天上來” “燕山雪花大如席”之類。 (二)語言 鑒賞文學作品的語言就必須仔細揣摩作者刻畫人物、交待環(huán)境、敘述故事、闡釋事理、抒發(fā)情感的敘述語言是如何構成和諧完美的整體的;充分體會作品敘述語言的客觀性、含蓄性、形象性、生動性,理解語言的語體色彩、感情色彩,感受語言在特定條件下的內涵。還要認真體會作品中個性化的語言是如何塑造藝術形象的。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地概括作家鮮明、獨特的語言風格。包括語言是否準確、簡練、生動、形象;具有怎樣、獨特的語言風格(幽默、辛辣、平實、自然、簡潔、明快、含蓄、深沉等,以及這些語言具有怎樣獨特的表現(xiàn)力);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具有怎樣的表達效果等。比如 (1)雙關句 例:夜正長,路也正長,我們不如忘卻,不說的好罷。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將來總會有記起他們,再說他們的時候的?!? (《為了忘卻的記念》) (2)類比句 例:這個比誰都感到被自己。聲名所累的偉人,就像偶爾被發(fā)現(xiàn)的流浪漢,不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世間最美的墳墓》) (3)象征句 例:在人間,燈光是不會滅的—我想著,想著,不覺得山那邊笑了。(《燈》) (4)含蓄句 例:小屋迷于霧失樓臺的情景中,它不再清晰的小屋,而是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我的空中樓閣》) (5)文眼句 例:這幾天心里頗不平靜。 (《荷塘月色》) 除此之外,不同的表達文體,語言也相對不同。 小說的語言講究形象、生動,多用描寫,如人物的心理描寫、肖像描寫、對話描寫、行為描寫等,細描、白描或側面、正面描寫。環(huán)境描寫則是對景物、環(huán)境的刻畫,有社會環(huán)境,也有自然環(huán)境。 戲劇語言:側重對話的機智、韻味、內涵、幽默等等。 詩歌語言:含蓄、簡潔、豐富、形象。借助描繪、比喻、擬人、類比、夸張、想象等手法去讓人領悟。 散文語言:講究散而有神,短小生動,比喻、排比、擬人、類比的手法也常用。 其他文體的語言也板有風格,雜文講究“辣”,東西南北腔,風趣而有味;學者型論文,講究邏輯的嚴密、層次、角度等等。 (三)表達技巧 1 所謂表達技巧是指作家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所運用的表達技巧。如結構安排的巧妙、語言運 用和遣詞造句的獨特、風格特色的鮮明 等,它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作品構成要素的知識,如主題、題材、結構等;各類文體的不同特點的知識,如:小說的人物、環(huán)境及情節(jié),散文中的“形”與“神”,戲劇的矛盾沖突,動作,對話以及舞臺說明等;各種文學體裁的和語言特點的知識。作者在謀篇布局有何特點,對表現(xiàn)主題有何作用。 ②敘述、描寫、議論、抒情、說明等五種基本表達方式的知識,文中特有的表達方式是如何為表情達意,闡明主旨服務的。 ③各種修辭方法和種種藝術技巧的特點的基本知識,如什么叫象征、對照、反襯、懸念、鋪墊,什么叫以小見大、點面結合、一波三 折、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等。文中所運用的修辭方法和種種藝術技巧有怎樣的特點和表達效果;包括其最突出的是什么,它對塑造藝術形象、表現(xiàn)主題起了什么作用。文中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方法(象征、比興、類比、襯托、 對比等)以及在塑造形象時所起的作用; 2不同的文學題材有不同的閱讀要求,下面我們分別來說明一下。 (1)散文 散文一般可分為敘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敘事散文所記之事一般較為平凡,講究以小見大,形與神的關系尤其值得注意。重在評點人事,闡釋物理,這就要求我們認真揣摩人之神采,仔細品味事之菁華,努力琢磨物之精萃。 抒情散文又有寫景散文和詠物散文兩類。寫景散文注重情景交融,最重要的是把握融注于景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寫景方式可以定點觀察,即 以某地點為固定觀察點,觀察四周景物描寫景的方法 ,也可以定景觀察,即 以某一景物為固定觀察點,對它們全方位觀察描寫,還可以移步換景,即不以景也不以觀察點為固定的點,而是隨觀察點的變化寫景狀物。 詠物散文最鮮明的特點是托物言志,所托之物大都被賦予象征含義,首先要體味象征這種表現(xiàn)手法,盡可能理解其深層含義。抒情散文,更多地是營造了表達作者思想情感的意境。有的意境氣象宏大,具有排山倒海的氣勢,有的意境清麗自然,更是小橋流水的風格,有的意境歡快,有的意境憂傷,有的明暢,有的含蓄。 抒情散文的抒情方式主要有如下幾種:寓情于景,也即間接抒情。在記敘、描寫和議論中,完全融合了作者的感情思想。細細體會一切景物皆情語。寓情于景,也即間接抒情。在記敘、描寫和議論中,完全溶和了作者的感情思想。細細體會一切景物皆情語。寓情于理,就是在敘事、寫人、繪景中,不僅動人以情,而且曉人以理,使人在文學鑒賞中,不僅有美感產生,還受到哲理的啟迪。 抒情散文主要運用以下一些手法: 渲染:通過人物的行動,心理刻畫,或對環(huán)境氣氛,景物烘托,以突出形象,增強藝術效果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它可以用反復出現(xiàn)相同或相近的句子或借環(huán)境特定的氣氛,來表達思想,抒發(fā)情感,加強表達效果。 虛實:實指事物真實的描寫,實實在在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虛即事物的虛化,若有若無,或隱或現(xiàn)。虛實結合可使文章結構緊湊,內容豐富多彩,具有 較大的容量,從而創(chuàng)造出和諧雋永的情境,余味深長。 對比:借助正反之間的反差比較,使悲更悲,使喜更喜,達到將思想、感情表達得更準確、透徹。 襯托:通過一定的環(huán)境或氣氛使聽更表達的感情、思想、更加鮮明,突現(xiàn)出來。對比無主次的比與被比。襯托有次托主與被襯。 (2)小說 小說是一種通過人物、情節(jié)和環(huán)境(即小說三要素)的具體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表現(xiàn)主題的文學體裁。小說這種文學體裁最能濃縮“人生精華”。正因如此,小說閱讀的核心是審美,小說閱讀的基礎是理解,要理解小說的人物的典型性及其意義,要理解情節(jié)安排的巧妙性及其用意,要理解環(huán)境描寫的合理性及其作用,從而獲得鑒賞小說的美感,并評價小說的優(yōu)劣得失。因此要掌握下面一些基本常識及其運用。 ①人物a肖像描寫b動作描寫c語言描寫d心理描寫 ②情節(jié)a意料之外,b懸念 ③環(huán)境a自然環(huán)境b社會環(huán)境 賴以生存的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情理之中之間的關系 二、文學鑒賞的方法 (一)就整體來說,各種文體有著一些共性的地方 1.形象文學作品是以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的。因此,閱讀文學作品的關鍵是從形象出發(fā),通過想像去激發(fā)作品的形象,使他重現(xiàn)于你的腦中,這里要解決二個問題,由于每一個人的生活經歷、人生態(tài)度及欣賞習慣是不同的,因此,再現(xiàn)到你腦中的形象與別人的不一樣,這樣理解上就有差異,也就是我們“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高考總是選取有定論的文學作品作為命題對象的,此其一。其二,在形象的再現(xiàn)中,常常會出現(xiàn)不清晰、不完整的情況,這樣激活就存在困難。此時,我們不妨依照謝冕教授指導的方法,去完善它。這就是“泡”“找”“進”“猜”“補”。 泡—就是將作者通過高度凝煉的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還原到原先的狀態(tài)中,即把濃縮在東西泡開。 找—就是找到作者塑造的形象背后所孕含的情思。 進—就是走進作者創(chuàng)者創(chuàng)造的境界中去,把自己內心的主觀世界融進文學作品的客觀世界,引起感情的共鳴。 猜—就是對文學作品中太多蘊含,通過猜讀,去闡述自己的理解。 補—就是文學作品中有些內容跳躍性大,為使“綜合性思考”能順利進行,需要對這些部分進行補充和再加工。 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主要是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共典型意義,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①從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變化中來理解人物性格。情節(jié)往往是人物性格形成和發(fā)展的歷史,把握了情節(jié)也就掌握了人物性格發(fā)展的過程。 ②從人物之間的矛盾沖突來認識人物性格。在激烈的矛盾沖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反映得最充分最深刻。如《守財奴》中葛朗臺與女兒的矛盾沖突時起時伏,葛朗臺在其中反復表演,使其卑鄙性格充分暴露。 ③從描寫手法來認識人物的性格特點。作為對人物的肖像描寫、語官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細節(jié)描寫,都是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 ④從社會環(huán)境(故事發(fā)生的歷史背景、人物活動的具體場所、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關系等)認識人物性格形成和發(fā)展的原因及人物的典型意義。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既不能面面俱到,沒有重點,也不能抓住一點,不及其余,更不能概念化,給人物“貼標簽”憑主觀臆測,隨意撥高或貶低。 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是指作品運用了哪些原則、方法來塑造形象和表現(xiàn)作品內容。 2.語言 文學作品的語言因為與文學作品的形象、意境主題、和藝術特色等結合在一起,所以鑒賞必須結合語境瞻前顧后、披文入理,據其語句、文段的“形”,深入悟其語意、段意的“意”,進入得“意”志“形”的境界。除了要了解詞句的一般意義和用法、不同句式的特點外,還要更多地品味詞句在具體語境的含義、運用技巧和語言風格。原文中含意深邃且較為隱晦的話——它具有潛在義、引申義、雙關義、多重義,或者就某一個或幾個含意豐富的段落,要求考生作出符合作者意圖或作品原意的正確理解和闡述;揭示其與作者觀點、全文核心內容密切聯(lián)系的切合點。 這類題常要從對文中重要語句、核心段落把握上作正確理解,要從概念的內涵外延以及它所指代的內容判斷作正確揭示。文學作品的語言歸根結底是含蓄的語言要能解說,因此概念性的題目較少,而闡釋性的題目較多。概念性的題目多是就其代詞所指代的具體內容以及幾個概念間的相互關系等方面作出正確的判斷;闡釋性題目則要求根據原文語境即依據它上下文的聯(lián)系揭示它所包括的內涵,回答此類題目,除了不能脫離語境來分析外,還要做到聯(lián)系作品主題,聯(lián)系形象特征,有的還要聯(lián)系標題或文本注解說明。事實上答案就隱藏在原文中。在闡釋其含義時有時還要符合字數的限制。只要考生對原文有透徹的理解,就可以在規(guī)定字數內完全可以答得完整、全面。 3.鑒賞表達技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畫人手去進行訓練: (1)從表達方式角度去評價:各種表達方式是否運用自如,靈活多變;敘述人稱的變換和選擇;敘事順序的安排倒敘插敘手法的運用和作用,描寫的特點及作用 (2)從選材剪裁的角度去評價:主次詳略是否得當;材料是否典型、生動、真實、新穎 (3)從表現(xiàn)手法的角度去評價:是否運用了象征、對 比、襯托、先抑后揚、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手法。 (4)從結構安排的角度去評價:開頭結尾是否各有特色;烘托鋪墊、前后照應、設置懸念、制造波瀾等在文中是否有所運用,起承轉合,是否曲折有致。 (二)就具體的文體來說又有一些個性的地方 1.散文 高考散文閱讀能力的測試,有兩個鮮明的特點。一是賞析作品的主旨美、情趣美、意境美。雖然試題沒有使用這些字眼,或不是直接考查這些要點,但歸根結底,散文的閱讀離不開這些要點。高考試卷中的散文往往具有情景交融的特點,在寫景狀物中另有一根情感的線索。設譬取喻,在形象的描繪中有深刻的思想內涵;構思精巧,在獨特的章法中富有作者旨趣傾向。散文閱讀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對表現(xiàn)技巧和語言風格的賞析和評說。在這方面,高考試題溶入的鑒賞因素越來越多:由詞語的解釋、填空進而為詞語的表達作用;由修辭手法和表達方式的辨識進而為評析其使用的原因或表達效果;由文中“怎樣寫”的確認到“為什么這樣寫”的評述。試題多為主觀型。 基于此,散文閱讀的方法大致有三個方面。要求考生根據題目指導語的要求、導引或暗示,到原文中去理清作者的思路、意圖、感受,體驗作品的思想境界和情感,再經過分析達到理性的判斷。要求考生答題時,一方面要傾心感受,另一方面還要精心提煉,通過反復閱讀捕捉合乎試題要求的鑒賞點;要求考生仍然帶著考點回到文中去,從上下文梳理中,辨析考點怎樣為表達內容服務,達到什么效果,然后結合頭腦中原有的關于考點的文學知識和寫作知識,加以理性的分析,篩選出答題要點,再根據題目的具體要求組織文字作答。 2.小說 小說的核心是人物形象,環(huán)境、情節(jié)都是圍繞著人物安排、展開的。所以理解人物還要從抓關鍵語言著手。 (1)抓具有特定情味的詞語 所謂的特定,就是不能離開了語境去品味,也無法品味的,因為連確認都無法形成。只有對上下文形成了一個整體認識才能確認并把握詞語的情味。 (2)抓需要補充的抽象語句 小說中有許多并不具體的話,這就需要具體化,而具體化必須要進行闡釋。所以我們在閱讀時要結合小說的背景、作者的意圖,使闡釋合理、正確。 (3)抓需要聯(lián)想的含蓄的語句 對于作品中那些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話需要到更廣闊的背景去思考,要從語句涉及到的對象情節(jié)捕捉出發(fā),深入到語句的內部,揣摩作者的用意。 【活題精析】 (例1)xx年高考全國卷試題 鄉(xiāng)土情結 柯靈 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牽夢縈的土地。得意時想到它,失意時想到它。逢年逢節(jié),觸景生情,隨時隨地想到它。遼闊的空間,悠邈的時間,都不會使這種感情褪色:這就是鄉(xiāng)土情結。 人生旅途崎嶇修遠,起點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見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鄉(xiāng)土。他從母親的懷抱,父親的眼神,親族的逗弄中開始體會愛。鄉(xiāng)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輩輩都植根在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歡離合的家史。在聽祖母講故事的同時,就種在小小的心坎里。鄰里鄉(xiāng)親,早晚在街頭巷尾、橋上井邊、田塍籬角相見,音容笑貌,閉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橫豎呼吸著同一的空氣,濡染著同一的風習,千絲萬縷沾著邊。一個人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調定向定位,要經過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滿未知數,但童年的烙印,卻像春蠶作繭,緊緊地包著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紋,一輩子附在身上。 “金窩銀窩,不如家里的草窩。”但人是不安分的動物,多少人仗著年少氣盛,橫一橫心,咬一咬牙,揚一揚手,向戀戀不舍的家鄉(xiāng)告別,萬里投荒,去尋找理想,追求榮譽,開創(chuàng)事業(yè),富有浪漫氣息。有的只是一首朦朧詩,——為了闖世界。多數卻完全是沉重的現(xiàn)實主義格調:許多稚弱的童男童女,為了維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著眼淚打發(fā)出門,去串演各種悲劇。人一離開鄉(xiāng)土,就成了失根的蘭花,逐浪的浮萍,飛舞的秋蓬,因風四散的蒲公英,但鄉(xiāng)土的夢,卻永遠追隨著他們。浪蕩乾坤的結果,多數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黃金、美人、虛名、實惠,都成了竹籃打水一場空。 安土重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鳥戀舊林,魚思故淵;樹高千丈,落葉歸根。但百余年來,許多人依然不得不離鄉(xiāng)別井,乃至飄洋過海,謀生異域。有清一代,出國的華工不下一千萬,足跡遍于世界。美國南北戰(zhàn)爭以后,黑奴解放了,我們這些黃皮膚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勞、廉價的特質,成了奴隸勞動的后續(xù)部隊,他們當然做夢也沒有想到什么叫人權。為了改變祖國的命運,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發(fā)軔于美國檀香山,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很多曾在法國勤工儉學。改革開放后掀起的出國潮,洶涌澎湃,方興未艾。還有一種頗似難料而其實易解的矛盾現(xiàn)象:鴉片戰(zhàn)爭期間被清王朝割棄的香港,經過一百五十年的滄桑世變,終于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這是何等的盛事!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慘淡經營于斯的香港人,卻寧愿拋棄家業(yè),紛紛作移民計。這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浮海遠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內涵,不可一概而論,卻都是時代浮沉的倒影,歷史浩蕩前進中飛濺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決于地理距離的遠近。我們第一代的華僑,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兒育女,卻世代翹首神州。當祖國需要的時候,他們都作了慷慨的奉獻。香港蕞爾一島,從普通居民到各業(yè)之王、紳士爵士、翰苑名流,對大陸踴躍輸將,表示休戚相關、風雨同舟的情誼,是近在眼前的動人事例。 “美不美,故鄉(xiāng)水,親不親,故鄉(xiāng)人”,此中情味,離故土越遠,就體會越深??茖W進步使天涯比鄰,東西文化的融會交流使心靈相通,地球會變得越來越小。但鄉(xiāng)土之戀不會因此消失。 下列對這篇文章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 A.以鄉(xiāng)土情結的形成和表現(xiàn)為主線,脈絡清晰,以不會消失的鄉(xiāng)土之戀結篇,首尾呼應。 B.第二段寫母親的懷抱、父親的眼神、故鄉(xiāng)的山水草木、鄉(xiāng)鄰的喜容笑臉……這一切決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動,很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C.“失恨的蘭花,逐浪的萍,飛舞的秋蓬,因風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遠離鄉(xiāng)土的游子們孤若無助的境遇。 D.“鳥戀舊林,魚思故淵;樹高于千丈,落葉歸根”的比喻,舊典活用,極富新意,為中華民族安土重遷這一傳統(tǒng)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據。 E.最后一段,寫鄉(xiāng)土之戀不會因科學的進步,東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變小而消失,筆法生動具體讀來發(fā)人深省,回味悠長 [解析] 本題的正確答案為A C。該題5個選項中的4個選項考查的是鑒賞,只有A項兼有考查學生把握文章思路和分析文章結構的能力的作用。 A是正確選項,本文確實是“以不會褪色的鄉(xiāng)土情結開篇,開門見山;以鄉(xiāng)土情結的形成表現(xiàn)為主線,脈絡清晰;以不會消失的鄉(xiāng)土之戀結篇,首尾呼應”。B項的錯誤在于“這一切決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的說法明顯與原文“一個人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調定向定位,要經過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滿未知數”的表述矛盾。C是正確選項,“失根的蘭花,逐浪的浮萍,飛舞的秋蓬,因風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確實把遠離鄉(xiāng)土的游子們孤苦無助的境遇生動形象地寫了出來。D項的錯誤比較明顯,“鳥戀舊林,魚思故淵;樹高千丈,落葉歸根”的比喻,幾乎是家喻戶曉,根本談不上什么“舊典活用”,更談不上什么“極富新意”:至于說“為中華民族安土重遷這一傳統(tǒng)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據”,也極不恰當,正確的表述應為“形象化地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安土重遷的傳統(tǒng)”。E項的錯誤不如D項明顯。原文說“科學進步使天涯比鄰,東西文化的融會交流使心靈相通,地球會變得越來越小。但鄉(xiāng)土之戀不會因此而消失?!比绻挥谩肮P法生動”“讀來發(fā)人深思,回味悠長”一類的話來賞析,雖不夠準確,但也無大錯。E項的錯誤在于“具體”和“細致人微”,文章的結尾不是細節(jié)描寫,就不宜用“具體”和“細致入微”一類的詞語來賞析。 (例2)xx年春季高考安徽卷試題 雨 巴金 窗外露臺上正攤開一片陽光,我抬起頭還可以看見屋瓦上的一段藍天。好些日子沒見到這樣晴朗的天氣了。早晨我站在露臺上昂首接受最初的陽光,我覺得我的身子一下子就變得十分輕快似的。我想起了那個意大利朋友的故事。 路易居發(fā)布里在幾年前病逝的時候,不過四十幾歲。他是意大利的亡命者,也是獨裁者墨索里尼的不能和解的敵人。他沒想到他沒有看見自由的意大利,在那樣輕的年紀,就永閉了眼睛。1927年春天在那個多雨的巴黎城里,某一個早上陽光照進了他的房間,他特別高興地指著陽光說,這是一件了不起的可喜的事。我了解他的心情,他是南歐的人,是從陽光常照的意大利來的。見到了巴黎的春天里少見的日光,他又想起故鄉(xiāng)的藍天了。他為著自由舍棄了藍天,他為著自由貢獻了一生的精力。可是自由和藍天兩樣,他都沒有能夠再見。 我也象發(fā)布里那樣到熱愛陽光,但有時我也酷愛陰雨。 十幾年來,不打傘在雨下走路,這樣的事在我不知有過多少次。就是在1927年,當發(fā)布里抱怨缺少陽光的時候,我還冒著微雨,在黃昏、在夜晚走到國葬院前面盧梭的像腳下,向那個被稱為“十八世紀世界的良心”的巨人吐露一個年輕異邦人的痛苦的胸懷。 我有一個應當說是不健全的性格。我常常吞下許多火種在肚里,我卻還想保持心境的和平。有時火種在我的腹內燃燒起來。我受不了煎熬。我預感到一個可怕的爆發(fā)。為了澆熄這心火,我常常光著頭走入雨濕的街道,讓冰涼的雨洗我的燒臉。 水滴從頭發(fā)間沿著我的臉頰流下來,雨點弄污了我的眼鏡片。我的衣服漸漸地濕了。出現(xiàn)在我眼前的只是一片模糊的雨景,模糊……白茫茫一片……我無目的地在街上走來走去。轉彎時我也不注意我走進了什么街,又走過一條馬路,我不留心街上的人和物,但是我沒有被車撞傷,也不曾跌倒在地上。我臉上眼睛看不見現(xiàn)實世界的時候,我的腳下卻睜開了一雙更亮的眼睛。我常常走了一個鐘點,又走回到自己住的地方。 我回到家里,樣子很狼狽??墒切睦飬s爽快多了。仿佛心上積滿的塵垢都給一陣大雨洗干凈了似的。 我知道俄國人有過“借酒淹愁”的習慣。我們的前輩也常說“借酒澆愁”。如今我卻在“借雨洗愁”了。 我愛雨不是沒有原因的。 1941年7月20日 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 A.作者在第一段從自己窗外露臺上的陽光,寫到發(fā)布里房間里的陽光,表面是寫早晨難得的陽光,實際是寫自己對光明的熱愛和追求,開門見山,含義深刻。 B.“可是自由和藍天兩樣,他都沒有能夠再見?!睂懗隽俗髡哌z憾和悵惋的心情,不由使人自然聯(lián)想到“出事未捷身先死”的詩句。 C.“我也象發(fā)布里那樣地熱愛陽光,但有時我也酷愛陰雨。”既寫出了作者對陽光的熱愛,又完成了從寫陽光到寫雨的自然過渡。 D.作者寫自己時常冒著微雨在盧梭像的腳下吐露痛苦的胸懷,這一細節(jié)描寫真實而深刻地寫出了作者自己反抗黑暗、追求光明的勇氣和決心。 E.“我的腳下卻睜開了一雙更亮的眼睛?!边@句話的深刻含義是,作者經過雨水的洗禮,思想更成熟了,認識更實際了,不會走錯路,也不會迷失前進的方向。 [解析]本題的正確答案為BC。全題5個選項涉及到對于 抒情主人公的理解、結構技巧的分析和全文感情基調的把握等?!拔摇彪m然也有發(fā)布里的那種追求,但沒有發(fā)布里那種勇氣,面對著黑暗的現(xiàn)實和污濁的氛圍,常常是以雨來澆滅,并作為潔身自好的一種方式,所以作者對“我”的定位是性格不健全的人,實際上是一個矛盾之人。因此D項說“深刻地寫出了作者自己反抗黑暗、追求光明的勇氣和決心?!?是不正確的。 A B C幾項涉及到文章結構的理解,文章先從“我”看到陽光寫起,聯(lián)想到追求陽光———光明的發(fā)布里,再聯(lián)系到我在陽光面前有喜歡之情 卻無追求之意,反差是如此強烈。對發(fā)布里有敬佩有惋惜,對自己有反思有批判。為什么取題為《雨》?原來,“雨”是作者用來尋找解脫的一種方式或途徑據此,A 因拔高了“我”的形象而錯,BC項正確, E項主要問“我的腳下卻睜開了一雙更亮的眼睛?!边@句話是不是雙關語。只要將這句話放到原文的上下句中驗證一下即可知道:對于“眼睛看不見”的“現(xiàn)實世界”,我沒有任何的反抗,也清清楚楚的知道反抗的后果,就好象腳上長著眼睛,“我沒有被車撞傷,也不曾跌倒在地上”證明了這一點。所以這是比喻,不是雙關 。E項也錯。 【過關檢測】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駱 駝 梁實秋 臺北沒有什么好去處。我以前常到動物園走動走動,其中兩個地方對我有誘惑。一個是一家茶館,有高屋建瓴之勢,憑窗遠盼,一片油綠的田疇,小川蜿蜒其間,頗可使人目曠神怡。另一值得看的便是那兩只駱駝了。 有人喜歡看猴子,看那乖巧伶俐的動物,略具人形,而生活究竟簡陋,于是令人不由地生出優(yōu)越感,拘一把花生米擲過去。有人喜歡看獅子跳火圈,狗作算學,老虎翻跟頭,覺得有趣。我之看得駱駝則是另外一種心情。駱駝扮演的是悲劇的角色。它的檻外是冷清清的,沒有游人圍繞,所謂橄也只是一根杉木橫著攔在門口。地上是爛糟糟的泥。它臥在那,老遠一看,真像是大塊的毛姜。近一看,真可嚇人!一塊塊的毛都在脫落,斑駁的皮膚上隱隱地露著血跡。嘴張著,下巴垂著,有上氣無下氣地喘。水汪汪的兩只大眼睛好像是眼淚撲簌地盼望著能見親族一面似的。腰間的肋骨歷歷可數,頸子又細又長,尾巴像一條破掃帚。駝峰只剩下了干皮,像是一只麻袋搭在背上。駱駝為什么落到這種悲慘的地步呢?難道“沙漠之舟”的雄姿即不過如此么? 我心目中的駱駝不是這樣的。兀時在家鄉(xiāng),一聽見大銅鈴丁丁當當響,就知道是送煤的駱駝隊來了,愧無管寧的修養(yǎng),往往奪門出視,一根細繩穿系著的好幾只駱駝,有時是十只九只的,一順地立在路邊。滿臉煤污的煤商一聲么喝,駱駝便乖乖地跪下讓人卸貨,嘴角往往流著白沫,口里不住地嚼——反芻。有時還跟著一只小駱駝,幾乎用跑步在后面連著,面對著這樣龐大而溫馴的馱獸,我們不能不驚弄地欣賞。 是亞熱帶的氣候不適于駱駝居住,動物園的那兩只駱駝不久就不見了,標本室也沒有空間容納它們,我從此也不大常去動物園了。我常想:公文書里罷黜一個人的時候常用“人地不宜”四字,總算是一個比較體面的下臺的借口。這駱駝之黯然消逝,也許就類似“人地不宜”之故吧?生長在北方大地的巨獸,如何能局促在這樣的小小圈子里。如何能耐得住這炎方的郁焦?它們當然要憔悴,要悒悒,要委頓以死。我想它們看著身上的毛一塊塊地脫落,真的要變成“有板無毛”的狀態(tài),蕉風椰雨,晨夕對泣,心里多么凄涼!真術知漫什么人惡作劇,把它們運到此間,使得它們嘗受這一段故叭硬我們也興起“人何以堪”的感嘆! 其實,駱駝不僅是在炎熱之地難以生存,就是在北方大陸,其命運也是在日趨于衰微。在遣輸事重機械化的時代,誰還肯牽著一串串的駱駝招搖過市?沙瑛癱帚蟹是駱駝的用武之地了,但聽說現(xiàn)在沙漠里也有現(xiàn)代化的交通工具。駱駝是馴獸,自己不復能在野外繁殖謀生。等到為社會服務的機會消失的時候,我不知道它將如何繁衍下。最悲慘的是,大家都譏笑它是獸中最愚蠢的一個;因為它只會消極地忍耐。給它背上馱上500磅的重載,它會跪下來承受;它肯食用大多數哺乳動物所拒絕食用的荊棘苦草,它肯飲用帶有鹽味的臟水。它奔走三天三夜可以不喝水,這并不是它的肚子里儲藏著水,而是因為它體內的脂肪氧化可以制造出來,這樣的動物若是從地面上消逝,可能不至于引起多少人的的惋惜。尤其是在如今這個世界,大家所喜歡豢養(yǎng)的乃是善伺人意的哈巴狗,像駱駝這樣的“任重而道遠”的家伙,恐怕只好由它一聲不響地從這個世界舞臺上退下去罷! [注]梁實秋,中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1949年從大陸到臺灣,70年代移居美國西雅圖,80歲時懷著深深的遺憾重返臺灣。 1.為什么作者認為“那兩只駱駝”“值得看”? 答: 2.文末說“像駱駝這樣的‘任重而道遠’的家伙,恐怕只好由它一聲不響地從這個世界舞臺上退下去罷”,對駱駝的遭遇,句中流露出怎樣的情感?試簡要說出其中的兩種。 答: 3.作品借物抒懷。聯(lián)系全文主旨,請概述出作者在文中三個畫線句子中所寄寓的情懷。 答: 4.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 ) A第二段描寫動物園中的駱駝,第三段描寫兒時所見的駱駝,作品通過這一對比描寫,突出了“不能不驚異”的感受。 B.作品對駱駝的遭遇做了大量的描寫,這些描寫都有很強的感情色彩。寓主觀色彩于客觀描寫中,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C.作品中的駱駝,可以看成是作者的自況。作者將情感傾 注于“駱駝”這一形象,并通過對其遭遇的描述,抒寫了自己的人生體驗。 D.作品的感情富于變化:先是對動物園里駱駝遭遇的同情,繼而是對家鄉(xiāng)駱駝的溫馴的驚異,最后是對北方大陸駱駝的命運的釋然。 E.作品的文字平實,但在乎實的字里行間,卻流淌著一股源于作者對人生經歷的深沉思考而產生的充滿悲壯色彩的情 感激流。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8題。 黃土 鄒志安 我的父親是一個極普通的農民,勞動一生,默默死去,像一把黃土。黃土長了莊稼,卻并不為太多的人注意。全中國老一輩的大多數農民都是這樣。 他死于肺心病。這是嚴重威脅勞動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中國農民在平時,是不大主動去醫(yī)院檢查身體的,即使有病躺倒,還要拖磨。我父親民國十八年遭年饉時去南山背糧,走冰溜子,回來時凍掉了十個腳指甲,并且扎下了病根。以后一直半聲咳嗽,而從不看病吃藥。直到死前幾個月,在我強迫下才去醫(yī)院作了平生第一次心電圖。醫(yī)生打比方說:“機器運轉一生,主機已經磨損,太缺少修復和保養(yǎng)了!”為了挽救,吃“心脈寧”一類比較貴的藥。他問:“一瓶多少錢?”聽說有三元多,半天沉默不語,后來就說:“不要買藥了,我不要緊。”當我不在時,就偷偷停止服藥。他一定計算過:一瓶藥的價值要買近二十斤鹽,要讓兒媳們勞動好多天。 他平生也就只知道勞動。繁重的勞動使他累彎了腰。不知創(chuàng)造了多少財富,自己卻舍不得亂花一分錢。有一次我給了他兩元零用錢讓他買點好吃的,半年后他還在身上裝著。在重病期間他出現(xiàn)了譫語,凈念叨“把豬喂了沒有”“把鋤頭安好”“麥黃了就快收”之類。臨死時他默默流淚,留戀這個世界——他為主灑盡汗水然而仍不富裕的世界。 父親從來無是無非,關心而弄不明白各種國家大事,可以說在精神上是貧困的。富有者被給與,貧困者被剝奪,那么他是被剝奪了:從前因為貧困而沒有機會接受文化教育,后來倒是不斷地接受各種政治教育,而終于都沒有弄明白。但他顯然沒有遺憾過,因為他有勞動,因此而填補了一切缺憾。巧者勞矣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但他還有所求——祈求世事亂,有安穩(wěn)的日子。 他現(xiàn)在去了!黃土上勞動一生,最后回到黃土里去。黃土是博大寬容的,無論善與惡,最終收容了所有的人。 那時我跪在泥水里為他送行。我曾經想到過:他活了七十七歲,已很不易;而我們周圍能活七八十歲的老人又實在太少。不是老人們不想活,也決非兒女們不孝順,實在是因為生活水平太差。那么,盡快發(fā)展生產,改善人民生活,則是兒女們挽留老人多駐一時的最符合孝道的方法了??抟餐饺唬б矡o助。死者長已矣,生者當勉力。 將軍和領導人死了,會有無數悼文,因為他們功勛昭著。一個普通勞動者死了,我們撒下這一把黃土,并期望世人能夠容納。 5.這篇散文題為《黃土》,請結合閱讀材料,簡要分析“黃土”的象征意義。 答: 6.請結合閱讀材料,簡要分析文中“父親”這一人物形象。 答: 7.請用一、兩句話概括文中所反映的當時中國農村的狀況。 答: 。 8.下列對文章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 A文中通過醫(yī)生所打的比方,形象地描寫出父親積勞成疾、病人膏盲的身體狀況。 B.父親偷偷停止服藥,主要是舍不得花錢,同時也說明當時缺乏起碼的醫(yī)藥衛(wèi)生條件。 C.父親關心而弄不明白各種國家大事,既反映了他的愛國情結,也表現(xiàn)了他的愚昧無知。 D.文章開頭說“我的父親……像一把黃土”,結尾說“我就撒下這一把黃土”,首尾呼應,深化了“黃土”的象征意義。 E.作者文筆樸實,但善于運用細節(jié)描寫,生動地刻畫出父親的形象,表達了對父親真摯的感情; F.作者筆下的父親同朱德筆下的母親一樣,雖然極其平凡,但都具有感人的人格力量。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題。 大海和礁石 石 金 大海是一位最有恒心、最有毅力的雕刻藝術家。 礁石是大海得意的杰作。大海不用錘子,也不用釬子和雕刻刀,它用的是多變的、柔軟的、透明的“刀”——海水,成年累月、日日夜夜、永不停歇地正面鑿削,左雕右刻。時光流逝,大海的意念卻沒有削減,那些冥頑不化、自以為剛強堅硬的礁石,終于被大海雕刻成千奇萬巧的藝術品。 大海并沒有滿足自己的成績,當風平浪靜的時刻,大海以微細的浪花拍擊著礁石,在深沉地尋思著、揣摩著如何把眼前的作品修改得更臻完美。當風起浪急的時候,大海呼嘯著。沖擊著、雕刻著礁石……大海的恒心和毅力值得我們學習。 9. “那些冥頑不化、自以為剛強堅硬的礁石,終于被大海雕刻成千奇萬巧的藝術品”蘊含著什么哲理? 答: 。 10.從全篇看,本文采用了什么藝術手法,寄托的思想是什么? 答: 【考題預測】 這是一張尺多寬的小小的橫幅,馬孟容君畫的。上方的左角,斜著一卷綠色的簾子,稀疏而長,當紙的直處三分之一,橫處三分之二。簾子中央著一黃色的,茶壺嘴似的鉤兒——就是所謂軟金鉤么?“鉤彎”垂著雙穗,石青色,絲縷散亂;若小曳于輕風中。紙右一團月,淡淡的月光遍滿紙上;月的純凈、柔軟與平和,如一張睡美人的臉。從簾的上端向右斜伸而下,是一枝 交纏的海棠花?;ㄈ~扶疏,上下錯落著,共有五叢,或散或密,都玲瓏有致。葉嫩綠色,仿佛掐得出水似的;有月光掩映著,微微有深淺之別。花正盛,紅艷欲流,黃色的雄蕊歷歷的,閃閃的,襯托在叢綠之間,格外覺得嬌嬈。枝欹斜而騰挪,如少女 的一只臂膊。枝上歇著一對黑色的小八哥,背著月光,向著簾里。一只歇得高些,小小的眼兒半睜半閉的:似乎在入夢之前,還有所留戀似的。那低些的一只別過臉來對著這一只,已縮著頸睡,簾下是空的,不著些痕跡。 試想在圓月朦朧之夜,海棠是這樣的嫵媚而嫣潤;枝頭的好鳥為什么雙棲而各夢呢?在這夜深人靜的當兒,那高踞的一 只八哥兒,又為何盡睜著眼皮兒不肯睡去呢?他到底在等什么來著?舍不得那淡淡的月兒么?舍不得那疏疏的簾兒么?不,不,不,您得到簾下去找,您得向簾中去找——您該找著那卷簾人了?他的情韻風懷,原是這樣這樣的!朦朧的豈獨月呢? 豈獨鳥呢?但是咫尺天涯,教我如何耐我拼著命千呼萬喚,你能夠出來么? (摘自朱自清的《月艨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 11.本文寫了一幅畫,它實寫了什么?虛寫了什么? 實寫了(不超過10個字) 虛寫了(3個字) 12.從文中摘出具體表現(xiàn)“月朦朧”“鳥朦朧”的句子。 月朦朧: 鳥朦朧; 13。劃線句告訴我們:不單是月朦朧,鳥朦朧,_______也朦朧。(不超過兩字) 14.選出與文意不符的一項。( ) A.第一段通過畫的布局、色彩、線條;形象:表現(xiàn)了畫者的高超畫技和虛實相生的創(chuàng)作深意。 B.第二段連用五個問句,由實生虛,表達了來自清對面的審美感受,反映了作者較高的欣賞水平。 C.本文寫畫細致縝密,飄逸傳神;表現(xiàn)了朱自清深厚的文字功夫。 D本文表面上無一句直接贊美此畫之辭,實際上作者對畫的贊賞已盡在文中。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春之懷谷 張曉風 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的:從綠意內斂的山頭,一把雪再也撐不住了,噗嗤一聲,將冷面笑成花面,澌澌然的歌便從云端唱到山麓,從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一只只小鴨的黃蹼,唱入軟溶溶的春泥——軟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樣嬌,那樣敏感,卻又那樣混沌無涯。一聲雷,可以無端地惹哭滿天的云,一陣杜鵑啼,可以斗急了一城的杜鵑花。一陣風起,第一顆柳都吟出一則則白茫茫、虛漂漂、說也說不清、聽也聽不清的飛絮,每一絲飛絮都是一株柳的分號。反正,春天就是這樣的不講理、不邏輯,而仍可以讓人心平氣和。 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的:滿塘葉黯花殘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萬戶的屋梁受盡風欺雪擾猶自抱著一團小小的空虛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樹把皇室的御溝和民間的江頭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鮮明的王師,因為長期虔誠的企盼祝禱而美麗起來。 而關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經有這樣的一段故事:在《詩經》之前,在《尚書》之前,在倉頡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嚙草時猛然感到的多汁,一個孩子在放風箏時猛然感覺到的飛騰,一雙患風濕痛的腿在猛然間感到的舒活,千千萬萬雙在溪畔在江畔浣紗的素手所猛然感覺到的水的血脈……當他們驚訝地奔走互告的時候,他們決定將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狀,用一種愉快的耳語的聲量來為這季節(jié)命名——“春”。 鳥又可以開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負責丈量天的藍度,有的負責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負責用那雙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鳥全不是好的數學家,他們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終于還是不敢宣布統(tǒng)計數字。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給蝴蝶去數。所有的蕊,交給蜜蜂去編冊。所有的樹,交給風去縱寵。而風,交給檐前的老風鈴去一一記憶、一一垂詢。 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這樣的吧?穿越煙囪與煙囪的黑森林,我想走訪那躑躅在湮遠年代中的春天。 15.正確理解兩處寫法的表達作用。 (1)第四自然段連用3個“在……之前”,這樣寫在表達上主要有什么作用? 答:(不超過8個字) (2)文章前后反復寫到“春天曾經是這樣的”,這樣寫在表達上有什么作用? 答:(不超過22個字) 16.下列對文章的分析和鑒賞,正確的三項是 ( ) A.本文第三自然段用直接抒情的手法,表明了自己對春天的長期虔誠的企盼祝禱。 B.本文采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運用詩化的語言,把春景寫得美不勝收,映襯出作者對美好春景的渴盼。 C.本文標題的意思是“對春天深深的懷念”。 D.本文是對美麗宜人、生機勃勃的春景形象細膩的寫實。 E.本文通過對自然春景的想象和懷念、向往,表現(xiàn)了作者對都市生活的某種厭倦。 F.本文辯證地寫出了春的美麗生機和春的嬌氣敏感 老 樹 你站著,你就這么站著,你就這么孤零零地站著,站在荒漠無邊的曠野里。 那一片片飄舞著你生命旗幟的樹葉呢?那小憩你的枝頭又遠走高飛的小鳥呢?那從遠方匆匆趕來讀你滿臉深刻皺紋的風風雨雨呢? 幾度悲歡離合,一切都已遠去,只有你無言地佇著,撐起一片清淡高遠的天空。 從你日漸稀疏的枝葉,我知道你衰老了。 不是么,你那道勁的根須裸露在地面上,是喪失竭力扎向泥土深處的欲望么?而在你嶙峋的脊背里除了濃縮多少人都無法經歷的年輪外,不也留下風雨剝蝕的傷疤,不也刻下歲月滄桑的印記么?!現(xiàn)在,我就靜靜地坐在你的根上,讓蒼茫的落照和無邊的曠野作背景,細細感知你的生命之輕,感知你的生命之重! 黃昏來了,冬季也已臨近。 在黃昏的風里,我低吟起一句名詩:“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吟著唱著,我思想的汁液順著你的根須仿佛就要抵達冬的深處,我知道,當楊柳風后,杏花雨間,你刻 滿皺紋的臉上定會綻出幾星嫩綠笑顏! 17作者在最后一個自然段中不直接寫“當春天到來時”,而寫“當楊柳風后,杏花雨間”,這樣寫的意圖是什么? 答: 。 18文中大量采用問句,這在表達上有何作用? 答: 。 19下列對文章的分析和鑒賞,正確的三項是( ) A.本文贊美了老樹頑強的生命力。 B.文中引用詩人雪萊的詩句,寄托了對未來的美好希望。 C.作者運用擬人的手法,表現(xiàn)了老樹的寂寞而頑強。 D.“黃昏來了,冬季也已臨近”,渲染了一種悲涼的氣氛。 E.“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詩句與本文的旨趣最為接近。 F.作者對老樹表現(xiàn)出無限的同情和傷感。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云 品 ①有言道:人有品,文有品,文品如人品;我說,人有人品,云亦有品,云品識人品。 ②一日,游覽閩北武夷山,登主峰黃岡。汽車沿著蜿蜒的盤山公路,與云為伴,一起過了植被的三個垂直高度。先是山下多霧,但不多時便豁亮起來,山蒼蒼,林莽莽,白云悠悠繞山梁。汽車翻過兩道山脊,前面的路又逐漸朦朧,如臨黃昏,如到雨前,過后又見 一片驕陽?;仡^望駛過的山路,只見剛從身邊擦過的那朵云已飄到對面山林中去了。登上黃岡頂峰,禾上是一片湛藍的凈空,那云,那云之海,全部匍匐在峰下溝壑間,只是近處山巔有了幾絲游云蠕蠕行它的路。美景壯觀,不由對這番情景寄托退思。 ③不久前,參加西峽筆會,我去了河南伏牛山腹地,再度與山交友,與云攀談。 ④從山腳的林場出發(fā),天空下著津津的雨,遠處的主峰像一團濃云,橫亙在灰蒙蒙的天際里,幾條白白的云帶,系在主峰的黑色頸間,猶如一塊柔柔的絲綿,又如一串瑩瑩的珍珠項鏈,變幻著、交替著、點綴著伏牛山巔的威嚴。一簇簇的云絮,不歇地飄蕩過來,撲上車窗,熱情棵視遠方的來客,又款款而去,鋪墊在腳下峽谷,莫非知我的恐高癥?登上老界嶺,又一次來到云之上,我的相機里,留下了伏牛山的云海,留下了云海間數不清的峰與嶼…… ⑤我恍然有所悟,云不也有靈性么?不也有靈性所展示的“云品”么? ⑥無論登山,或是飛機的座艙里,每每與云攀談,我總發(fā)現(xiàn)它有自己的高度,既不低就為霧,也不奢望飛升蒼茫的穹宇。就是在濃霧彌漫之際,也不混同,霧散了,云依然是云。想到廬山、黃山諸峰所見,云或系山腰,或臥山脊,或游山巔;總是依山傍林,構筑自己的故鄉(xiāng)。不依山勢而攀附,不.嫌峰低而追逐星辰,本能地盡自己的天職,瀟瀟灑灑,走自己的一生。這不正是云的品格么? ⑦云,來自江河山船的呼吸,挾大自然的靈氣升華,從誕生的一剎那起,就認定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為此,她只有征程,沒有駐地,日夜兼程度一生。星月間,尋覓東方天際的一絲曙光;黃昏時采擷最后一縷陽光。閱讀世界,闡讀人生;閱讀歷史,不染一絲惡氣。它有潔癖,愛打扮藍天花卉業(yè)愛山的凝重和原野的豪放,此而成為詩的寵兒。它輕盈,升騰是為著擁抱世界 ⑧然而,云雖然潔身自好,畢竟還是生活在人世間,也沾惹人間是非。諸如:過眼煙云——是云之過錯,還是人的過錯?青云直上——云從沒有此奢望。至于黑云壓城城欲摧,我想,云若真能摧城,那城留著還有何用! ⑨人言可畏,但無論如何,云終究是云。不過,它委屈時,也要落淚的,那便是雨。 20第一自然段“云品識人品”在文中的含義是什么?(不超過20個字)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1云有“云品”,這是作者兩次游山,欣賞,天上的云以后的感悟?!霸破贰本唧w內涵是什么? 22①作者在第二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用較長的篇幅細致描寫各種“云態(tài)”,請概括作者這樣寫的作用。 (不超過15個字)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②第八自然段說去“雖然潔身自好”,但“沾惹人間是非?!弊髡邔戇@段文字的意圖是什么?(不超過35個字),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3下列對文章的分析和鑒賞,正確的兩項是( ) A.由“人品”而“云品”,作者采用擬人的手法,說 明應廣泛了解和吸收有益的知識,培養(yǎng)和陶冶自己良好的情操。 B.“閱讀世界,閱讀人生,閱讀歷史”,是勸人們要廣泛了解和吸收有益的知識,培養(yǎng)和陶冶自己良好的情操。 C.作者“與山交友,與云攀談”,表現(xiàn)了人與自然的相互理解,相互關懷,也表現(xiàn)了人與大自然親近的迫切愿望。 D.“云,不也有靈性么?不也有靈性展示的‘云品’么?”這句話巧妙過渡,在文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E.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為要人們-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 2020 年高 語文 復習 考點 28 鑒賞 文學作品 形象 語言 表達 技巧 教案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appdesigncorp.com/p-2643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