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上學(xué)期期中 物理.doc
《2019-2020年高一上學(xué)期期中 物理.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2019-2020年高一上學(xué)期期中 物理.doc(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一上學(xué)期期中 物理 一、本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有的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正確,有的小題有多個選項正確。全部選對的得4分,選不全的得2分,有選錯或不答的得0分。 1.下列關(guān)于質(zhì)點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質(zhì)點是一個理想化模型,實際上并不存在 B.只有體積很小的物體才能看作質(zhì)點 C.凡輕小的物體,皆可看作質(zhì)點 D.如果物體的形狀和大小對所研究的問題屬于無關(guān)或次要因素時,即可把物體看作質(zhì)點 2.某校高一的新同學(xué)分別乘兩輛汽車去市公園游玩。兩輛汽車在平直公路上運動,甲車內(nèi)一同學(xué)看見乙車沒有運動,而乙車內(nèi)一同學(xué)看見路旁的樹木向西移動。如果以地面為參考系,那么,上述觀察說明 ( ) A.甲車不動,乙車向東運動 B.乙車不動,甲車向東運動 C.甲車向西運動,乙車向東運動 D.甲、乙兩車以相同的速度都向東運動 3.某人沿著半徑為 R的水平圓周跑道跑了1.75圈時,他的 ( ) A.路程和位移的大小均為3.5πR B.路程和位移的大小均為R C.路程為3.5πR、位移的大小為R D.路程為0.5πR、位移的大小為R 4.如圖所示,一同學(xué)沿一直線行走,現(xiàn)用頻閃照相記錄了他行走中9個位置的圖片,觀察圖片,能大致反映該同學(xué)運動情況的速度—時間圖象是( ) 5.某中學(xué)正在舉行班級對抗賽,張明明同學(xué)是短跑運動員,在百米競賽中,測得他在5 s末的速度為10.4 m/s,10 s末到達(dá)終點的速度為10.2 m/s,則他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為 ( ) A.10.4 m/s B.10.3 m/s C.10.2 m/s D.10m/s 6.某測量員是這樣利用回聲測距離的:他站在兩平行峭壁間某一位置鳴槍,經(jīng)過1.00s第一次聽到回聲,又經(jīng)過0.50s再次聽到回聲。已知聲速為340m/s,則兩峭壁間的距離為( ) A.400m B.425m C.450m D.525m 7.甲乙兩車沿平直公路通過同樣的位移,甲車在前半段位移上以v1=40 km/h的速度運動,后半段位移上以v2=60 km/h的速度運動,乙車在前半段時間內(nèi)以v3=40 km/h的速度運動,后半段時間內(nèi)以v4=60 km/h的速度運動,則甲、乙兩車整個位移中的平均速度大小關(guān)系是( ) A、v甲=v乙 B、v甲>v乙 C、v甲<v乙 D、無法比較 8.下列關(guān)于速度和加速度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物體的速度越大,加速度也越大 B.物體的速度為零時,加速度一定為零 C.加速度方向保持不變,速度方向可能發(fā)生變化D.物體的速度變化越快,加速度就越大 9.物體做勻變速直線運動,某時刻速度的大小為4 m/s,1s后速度大小變?yōu)?0m/s,關(guān)于該物體在這1s內(nèi)的加速度大小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加速度的大小可能是14 m/s2 B.加速度的大小可能是8 m/s2 C.加速度的大小可能是4 m/s2 D.加速度的大小可能是6 m/s2 10.物體沿直線作勻變速運動, 它的位移與時間的關(guān)系是x = 24t -6t2, (x的單位是m, t的單位是s),則它的速度為零的時刻是( ) A.s B.4s C.2s D.24s 11.甲、乙、丙三輛汽車以相同的速度同時經(jīng)過某一路標(biāo),從此時開始,甲一直做勻速直線運動,乙先加速后減速,丙先減速后加速,它們經(jīng)過下一路標(biāo)時速度又相同,則( ) A、甲車先通過下一路標(biāo) B、乙車先通過下一路標(biāo) C、丙車先通過下一路標(biāo) D、無法判斷哪輛車先通過下一路標(biāo) 12.一輛車由甲地出發(fā),沿平直公路開到乙地剛好停止,其速度—時間圖象如圖所示,那么0~t和t~3t兩段時間內(nèi),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O t t 3t v 2t A.加速度大小之比為3:1 B.位移大小之比為1:2 C.平均速度大小之比為1:1 D.以上說法都不對 第Ⅱ卷(非選擇題,共52分) 二、本題共3小題,13.(8分);14.(4分);15.(10分)共22分.把答案填在題中的橫線上或按題目要求作答。 13.如圖所示,是一個物體向東運動的速度圖象,由圖可知在40s~60s內(nèi)物體的加速度大小是_____________,方向是______________。60s內(nèi)的位移是_____________,在40s~60s內(nèi)的平均速度為__________。 圖2 14.圖2為《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guī)律》的實驗中某時刻的照片,由圖看出,小車正在向 運動 (填 “左”或“右”);小車開始運動時,所在位置是 (填 “左”或“右”)側(cè)。 15.(10分)在“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guī)律”的實驗中,(1)需要的器材有:電磁打點計時器、(長木板、)復(fù)寫紙片、導(dǎo)線、低壓交流電源, , 。 (2)某同學(xué)拖動紙帶運動,打點計時器在紙帶上打出一系列點,電源的頻率是50Hz,處理時每隔1個點取一個記數(shù)點,標(biāo)上字母A、B、C、D、E、F,A點與0刻度對齊。如圖所示,某同學(xué)用mm刻度尺進(jìn)行測量,請幫忙讀出B、C在刻度尺上的位置,填到下表中: 計數(shù)點 B C D E F 位置(cm) 4.44 6.22 8.12 由讀出數(shù)據(jù)可計算出打下AF段紙帶時小車的平均速度為VAF = m/s。 (3)若認(rèn)為一段時間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就是這段時間內(nèi)的平均速度,則打點計時器打下C點時小車的速度VC = m/s。 三、本題共3題,每題10分、共30分;解答應(yīng)寫出必要的文字說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驟。 16、一滑塊由靜止開始,從斜面頂端勻加速下滑,第5 s末的速度是6 m/s。 求:(1)第4 s末的速度;(2)前7 s內(nèi)的位移;(3)第3 s內(nèi)的位移。 17.圖3是甲、乙兩物體的位移和速度圖象.試根據(jù)圖象簡單說明從A→B→C→D的各段時間內(nèi)甲、乙運動情況,并得出甲、乙兩物體在5s內(nèi)的位移各是多少? 18.一輛汽車沿平直公路從甲站開往乙站,起動加速度為2m/s2,加速行駛5秒,后勻速行駛2分鐘,然后剎車,滑行50m,正好到達(dá)乙站。求汽車從甲站到乙站的平均速度? 高一物理答案 一、選擇題(本題共48分)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AD D C C D B C CD AD C B BC 二、填空及實驗題:(本題共22分) 13. 向西 1350m 15 m/s(8分) 14.右, 左。(4分) 15.(10分)(1)(2分)紙帶、刻度尺。(2)(每空2分、共6分) 計數(shù)點 B C D E F 位置(cm) 1.32~1.35 2.75~2.80 4.44 6.22 8.12 由讀出數(shù)據(jù)可計算出打下AF段紙帶時小車的平均速度為 0.406 m/s。 (3)(2分)VC = 0.384~0.388 m/s。 三、本題共3小題,每題10分、共30分;解答應(yīng)寫出必要的文字說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驟。 16. (1)4.8 m/s ---4分 (2)29.4 m-----3分 (3)3 m-----------3分 17. 甲:勻速運動——停止——反向勻速運動 ---2分 乙:勻加速運動——勻速運動——勻減速運動—2分 X甲=-2 m --- 3分 X乙=16 m---3分 18.解:起動階段行駛位移為:S1= ……(1)(2分) 甲 t1 t2 t3 乙 勻加速 勻速 勻減速 S1 S2 S3 勻速行駛的速度為: V= at1 ……(2)(2分) 勻速行駛的位移為: S2 =Vt2 ……(3)(2分) 剎車段的時間為: S3 = ……(4)(2分) 汽車從甲站到乙站的平均速度為: V=(2分)- 1.請仔細(xì)閱讀文檔,確保文檔完整性,對于不預(yù)覽、不比對內(nèi)容而直接下載帶來的問題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載的文檔,不會出現(xiàn)我們的網(wǎng)址水印。
- 3、該文檔所得收入(下載+內(nèi)容+預(yù)覽)歸上傳者、原創(chuàng)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檔原作者,請點此認(rèn)領(lǐng)!既往收益都?xì)w您。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9.9 積分
下載 |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biāo),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biāo)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shè)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quán)。
- 關(guān) 鍵 詞:
- 2019-2020年高一上學(xué)期期中 物理 2019 2020 年高 上學(xué) 期期
鏈接地址:http://appdesigncorp.com/p-2864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