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學年高中歷史 第七單元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第21課 戰(zhàn)后的經濟改革與挫折學案 北師大版必修2.doc
《2017-2018學年高中歷史 第七單元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第21課 戰(zhàn)后的經濟改革與挫折學案 北師大版必修2.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7-2018學年高中歷史 第七單元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第21課 戰(zhàn)后的經濟改革與挫折學案 北師大版必修2.doc(1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第21課 戰(zhàn)后的經濟改革與挫折 [目標導航] 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 概述從赫魯曉夫改革到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基本歷程,認識社會主義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 1.掌握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內容,理解各自改革的特點及影響。 2.掌握蘇聯三次改革的結果,認識蘇聯改革失敗的原因及影響。 一、赫魯曉夫改革 1.目標:改革“斯大林模式”,推動蘇聯經濟的發(fā)展。 2.重點:農業(yè)。 3.主要措施 (1)農業(yè)方面 ①內容:取消農產品義務交售制,實行收購制;允許集體農莊莊員有一定數量的自留地和自留畜,鼓勵發(fā)展家庭副業(yè);開墾荒地,推廣玉米種植;擴大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的自主權。 ②評價: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擴大了開墾面積,增加了糧食產量;但是,大規(guī)模墾荒,破壞了生態(tài)環(huán)境,再加上管理經營不善,墾荒區(qū)提供的糧食越來越少。 (2)工業(yè)方面:把管理權力由中央下放到地方。 4.評價 (1)揭開了蘇聯社會主義改革的序幕,對“斯大林模式”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沖擊。 (2)由于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急躁冒進,帶有較大的隨意性,因而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 [思維點撥] 農業(yè)改革是赫魯曉夫改革的突破口和重點,工業(yè)改革側重于管理體制,政治改革具有“以新的個人崇拜取代舊的個人崇拜”的特點。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 (1)工業(yè)方面 ①恢復部門的集中管理體制,同時兼顧地方,把部分企業(yè)下放地方管理。 ②堅持集中的經濟計劃,同時擴大企業(yè)的自主權。 ③實行利潤提成,刺激企業(yè)改進經營管理。 (2)農業(yè)方面 ①鼓勵發(fā)展家庭副業(yè)。 ②提高農產品的收購價格。 ③推行集約化經營,加大國家對農業(yè)的投資。 2.評價 (1)作用:取得一定成效,工農業(yè)總產值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軍事實力和綜合國力大為增強,成為與美國相匹敵的超級大國。 (2)局限:未能從根本上變革舊體制,導致后期經濟發(fā)展速度下降,再加上其加緊與美國爭霸,導致經濟在20世紀80年代初全面滑坡。 [思維點撥] 勃列日涅夫改革沒有使蘇聯實力超過美國。只是軍事實力可以與美國相匹敵,而綜合國力與美國還有相當的差距。由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沒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效果不大。 三、戈爾巴喬夫改革失敗和蘇聯解體 1.指導思想:認為必須進行根本性的變革和改造。 2.措施 (1)用經濟手段代替行政命令的管理辦法。 (2)企業(yè)實行自負盈虧、自籌資金、自主經營。 (3)在商業(yè)和服務行業(yè)中允許集體和個體經營。 (4)在農村實行租賃制和家庭承包制。 3.結果 各項改革未能取得良好效果,并最終導致蘇聯解體。 4.原因 (1)改革缺乏具體可行的配套措施,再加上阻力重重。 (2)改革重心轉向政治領域,最終導致局勢失控。 [誤區(qū)警示] 戈爾巴喬夫改革不是導致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 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長期得不到糾正,從而積累了大量的矛盾和問題,戈爾巴喬夫改革激化了這些矛盾,從而導致蘇聯解體。 [思維點撥] 全面認識蘇聯的三次改革 赫魯曉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對“斯大林模式”的局部改革,而戈爾巴喬夫改革則是對“斯大林模式”的徹底否定,放棄了社會主義制度。三次改革的側重點不同,赫魯曉夫改革側重于農業(yè),勃列日涅夫改革側重于工業(yè),戈爾巴喬夫改革則側重于政治體制改革。 主題一 赫魯曉夫改革 1.內容 史料 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之下,(蘇聯)玉米的播種面積迅速擴大……被“排擠”的農作物比玉米更適合當地的土壤和氣候條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長條件欠佳和管理不善,產量并不理想,作為飼料的青玉米營養(yǎng)價值也沒有預期的那樣高。 ——摘編自《赫魯曉夫執(zhí)政史》 [史料解讀] 史料說明赫魯曉夫通過行政命令推廣種植玉米,結果擠占了其他作物的耕地,玉米作物本身在產量和質量方面也不理想。 [問題思考]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赫魯曉夫大力推廣種植玉米給蘇聯農業(yè)帶來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 提示 后果:玉米種植擠占了耕地,導致其他糧食作物減產;玉米產量和質量都未達到預期目標。原因:急于實現不切實際的趕超目標;追求世界霸權地位。憑主觀意志辦事,不顧不同地區(qū)的自然地理條件;用行政命令強制推廣;生產管理不善等。 2.評價 史料 赫魯曉夫的墓碑是用黑白相間的大理石雕塑而成,中間鑲著赫魯曉夫的銅質頭像。黑白相間的構圖,使人聯想到赫魯曉夫復雜的性格和矛盾的一生。他是徘徊在新舊時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腳跨進了新時代,而另一只腳又由于歷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舊時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史料解讀] 史料說明赫魯曉夫改革一方面沖擊了斯大林模式,另一方面又未能從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所以雕塑以黑白相間的色調來評價他的改革。 [問題思考] 如何理解“他的一只腳跨進了新時代,而另一只腳又由于歷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舊時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提示 “跨進了新時代”:在一定程度上沖破了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打開了蘇聯社會主義改革的閘門,沖擊了斯大林模式,并取得一定成效。“深陷在舊時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受傳統(tǒng)經濟理論的影響,其經濟改革未能從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史論總結] 赫魯曉夫改革的特點及失敗的原因 (1)特點 ①敢于向舊的政治、經濟模式挑戰(zhàn),但沒有從根本上突破舊體制。 ②農業(yè)改革是赫魯曉夫改革的突破口和重點,工業(yè)改革側重于管理體制,政治改革具有“以新的個人崇拜取代舊的個人崇拜”的特點。 (2)失敗的原因 ①沒有結合國情。 ②缺乏實事求是的精神。 ③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思想。 ④沒有打破斯大林模式框架。 主題二 戈爾巴喬夫改革與蘇聯解體 1.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內容 史料 “社會主義的一些特征諸如公有制、計劃化、社會保障,在某種程度和范圍內已經成為了先進的西方社會生活習以為常的部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概念本身在它們通常的、慣用的意義上已經難以描繪和說明現實?!? ——戈爾巴喬夫《未來世界與社會主義》 [史料解讀] 史料表明戈爾巴喬夫認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已經沒有了本質區(qū)別。 [問題思考] 依據史料,概括戈爾巴喬夫的觀點,并分析出現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 提示 觀點:資本主義已具備了社會主義的特征。根本原因:混淆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qū)別。 2.戈爾巴喬夫改革的結果 史料 1986~1990年蘇聯國民生產增長統(tǒng)計表 年份 1986~1988年 1989年 1990年 增長率 2.8% 2.4% -4% [史料解讀] 史料中蘇聯國民生產增長率逐年下降,說明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失敗。 [問題思考] 史料反映了蘇聯國民經濟呈現出怎樣的變化趨勢?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趨勢:持續(xù)下降,1990年出現嚴重負增長。主要原因是戈爾巴喬夫經濟改革困難重重,難以奏效,政治改革引起國家混亂。 [史論總結]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蘇聯改革的不足及教訓 (1)不足 ①赫魯曉夫對斯大林個人崇拜的批判,有利于推動對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們思想混亂,增添改革的阻力。 ②勃列日涅夫宣布蘇聯已經建成“發(fā)達社會主義”社會的做法,忽視了對經濟困難的充分認識,阻礙了改革的進程。 ③戈爾巴喬夫轉向政治體制改革太快,導致國內局勢逐漸失控。 ④經濟改革的宏觀決策缺乏具體可行的配套措施。 ⑤改革中阻力重重。 (2)教訓: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要處理好政策、發(fā)展、穩(wěn)定三者之間的關系;社會主義改革必須走適合本國國情的道路;社會主義改革必須以發(fā)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為宗旨。 多角度理解蘇聯的經濟改革 1.知識角度: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二戰(zhàn)后蘇聯多次改革的根源。赫魯曉夫改革主要側重于農業(yè)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側重于工業(yè)方面,二者都沒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而戈爾巴喬夫制定經濟發(fā)展的加速戰(zhàn)略,用經濟管理方法代替原來的行政命令,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以蘇聯解體而告終。 2.史觀角度:從全球史觀的角度考慮,在蘇聯社會主義改革時期,全球經濟的發(fā)展呈現出“半球化”的發(fā)展模式,即世界上主要存在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二者互相斗爭、此消彼長可以帶來很多值得深思的經驗和教訓。 3.熱點角度:中國獨具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模式,給中國經濟帶來了空前的發(fā)展活力。從這一現實熱點出發(fā),對蘇聯改革留下的經驗和教訓進行總結和深思是非常有必要的。 1.有學者認為:“赫魯曉夫宛如一個政治萬花筒:頂上陰謀家的帽子剛脫,頭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進門庭,蠻干家的門牌就已掛出?!蹦荏w現赫魯曉夫是“蠻干家”的是( ) A.在蘇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錯誤 B.擴大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的自主權 C.強行推廣大面積種植玉米的運動 D.改革工業(yè)管理體制擴大地方權力 答案 C 解析 不顧蘇聯自然條件的現狀,強行推廣大面積種植玉米的運動,是赫魯曉夫“蠻干”的表現。 2.有的史學家認為:“赫魯曉夫的經濟改革,有一半是失敗的,但也說明另一半是成功的?!鄙鲜鲇^點表明赫魯曉夫的改革( ) A.徹底沖破了蘇聯原有模式的束縛 B.拋棄了以計劃經濟為主導的模式 C.在一定程度上沖破了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 D.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答案 C 解析 赫魯曉夫的改革最終是失敗的,但是在教條主義盛行、思想僵化的時期,在一定程度上沖破了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3.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經濟體制,在某些方面比赫魯曉夫改革更加深入,這表現在( ) A.充分發(fā)揮市場經濟的調節(jié)作用 B.打破單一的公有制形式 C.突破了斯大林體制的框架 D.一定程度上運用價值規(guī)律調節(jié)生產 答案 D 解析 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體制的原則和框架,仍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故A、C兩項錯誤;B項屬于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內容;勃列日涅夫改革注意運用價值規(guī)律,相對赫魯曉夫改革是一種進步。 4.周尚文在《蘇聯興亡史》中曾這樣描述蘇聯:“放慢改革步伐,經濟發(fā)展趨于停滯;國內政局穩(wěn)定,保守氣息濃厚;國家實力加強。在國際社會中爭奪霸權,氣勢洶洶?!边@種情況出現在( ) A.1925~1953年 B.1954~1964年 C.1965~1982年 D.1982~1991年 答案 C 解析 提取題干中的關鍵信息“國家實力加強”“爭奪霸權”說明了軍事實力的加強,這與勃列日涅夫時期重視軍事改革有關。A項是斯大林時期,B項是赫魯曉夫時期,D項主要是戈爾巴喬夫時期,故選C項。 5.斯大林去世后,蘇聯先后有多位領導人進行改革,有人評價其中某位領導人“改革的手術刀不是揮向黨身上的腫瘤,而是揮向了黨的脖子”,這位領導人是( ) A.赫魯曉夫 B.勃列日涅夫 C.戈爾巴喬夫 D.葉利欽 答案 C 解析 戈爾巴喬夫在經濟改革沒有取得預期成果后轉向政治改革,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最終導致蘇聯的解體,因此說是“揮向黨的脖子”。 6.蘇聯解體以來,在俄羅斯社會和廣大歷史學家的意識中發(fā)生了許多重大變化,出現了一些對蘇聯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重新評價的新觀點。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俄羅斯教育部審定的《20世紀祖國史》中對赫魯曉夫有這樣的評價:赫魯曉夫在蘇聯歷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兩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兩面性。 材料二 歷史學家尤葉梅利亞諾夫撰文寫道:“對斯大林作用的評價不應該脫離當時的時代。那時候主要注重實際成就,不太注重為了促進經濟增長付出了多大代價這樣的問題。當斯大林逝世之際,他給俄羅斯留下什么?俄羅斯當時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強國!那些指責斯大林的人(戈爾巴喬夫等)卻用其雙手毀滅了這個超級大國!” 材料三 他擺弄這個國家,就像家庭主婦擺弄卷心菜一樣。他以為只要把外面的爛葉子剝掉,就會有里邊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剝下去,一直到剝光為止。 ——一位蘇聯雜志主編這樣諷刺戈爾巴喬夫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赫魯曉夫在蘇聯歷史上的作用具有兩面性”。 (2)根據材料二和材料三簡述,“戈爾巴喬夫等”是如何“用其雙手毀滅了這個超級大國”的? 答案 (1)積極作用:赫魯曉夫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斯大林模式。不足之處:他的經濟改革沒有從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2)戈爾巴喬夫為了緩解經濟困難,首先進行經濟改革,在經濟改革沒有迅速取得預期成果的情況下,戈爾巴喬夫把改革的重點轉向政治領域,最終導致國內局勢的失控和蘇聯的解體。 [基礎達標] 1.(2016泉州高一檢測)1953年,蘇聯農業(yè)單位面積產量僅為歐洲其他國家平均產量的1/3。蘇聯農業(yè)的落后嚴重制約了工業(yè)的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現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災害的影響 B.斯大林體制的弊端 C.長期戰(zhàn)爭的破壞 D.西方國家經濟制裁 答案 B 解析 注意時間限制“1953年”及農業(yè)、工業(yè)比例失調,導致農業(yè)的發(fā)展滯后,這嚴重制約了工業(yè)的發(fā)展,由此可以判斷這是斯大林模式弊端的體現,故選B。 2.下面為20世紀50年代末蘇聯的一幅題為“推廣種植玉米,提高糧食產量”的宣傳畫。當時的蘇聯( ) A.調整農業(yè)政策,促進農業(yè)市場化 B.調整農業(yè)政策,實現農業(yè)集體化 C.農業(yè)經濟改革,增加糧食生產量 D.農業(yè)經濟改革,支持工業(yè)化建設 答案 C 解析 由題干時間及圖示可知,這是赫魯曉夫改革時期。A項中“促進農業(yè)市場化”表述錯誤;B、D兩項是斯大林時期的特點。故本題選擇C項。 3.1957年,赫魯曉夫提出15年內在人均產品產量方面趕上和超過美國;1961年,他又聲稱蘇聯將在“20年內基本建成共產主義社會”。由此,下列認識不正確的是( ) A.缺乏實事求是的作風 B.經濟建設上急躁冒進 C.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 D.提出的目標不切實際 答案 C 解析 “20年內基本建成共產主義社會”等信息,反映了赫魯曉夫改革急躁冒進、脫離實際,是缺乏實事求是思想的具體體現,但不能體現背離社會主義方向。 4.赫魯曉夫上臺后,首先對農村作了實際調查,對農業(yè)和糧食問題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礎上進行農業(yè)改革。下列結論不符合其調查結果的是( ) A.農業(yè)生產管理過于集中 B.農民對勞動生產的成果漠不關心 C.農產品的收購價格過高 D.農業(yè)發(fā)展不能滿足居民生活需求 答案 C 解析 赫魯曉夫執(zhí)政時期,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阻礙了社會發(fā)展和進步。在這種體制下,農業(yè)生產實行集體化,管理集中,農民沒有生產積極性,農業(yè)發(fā)展不能滿足居民生活需要,故A、B、D三項正確。在斯大林體制下,農產品價格過低而不是過高,故C項錯誤。 5.1964年10月,赫魯曉夫下臺后,輿論認為其改革并未真正解決包括經濟領域在內的管理體制等方面的問題。這實際上反映了赫魯曉夫改革( ) A.并未沖破原有模式 B.無從改善政治環(huán)境 C.疏于解除思想禁錮 D.鮮有觸及經濟領域 答案 A 解析 材料強調了赫魯曉夫改革未真正解決管理體制方面的問題,可見其未突破原有的斯大林模式,故選A項。 6.勃列日涅夫執(zhí)政后,“在生產方面,企業(yè)有權根據下達的計劃指標自行編制年度計劃。在完成計劃任務外,可以接受計劃以外的加工訂貨任務,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廢料生產計劃以外的產品”。這一措施( ) A.突破了舊體制的弊端 B.以行政手段管理經濟 C.力圖調動企業(yè)積極性 D.有限地利用市場機制 答案 C 解析 從材料信息看,勃列日涅夫執(zhí)政時期,企業(yè)的自主權有所擴大。材料中的規(guī)定有利于調動企業(yè)的積極性。材料信息反映了對舊體制的改革,但成效如何不得而知,故A項表述不當。B項中的“行政手段”表述不正確,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經濟手段,排除B項。材料信息無法說明企業(yè)是否“有限地利用市場機制”,排除D。 7.20世紀70年代初,蘇聯決定通過合并企業(yè)和撤銷管理局的辦法建立生產聯合公司,精簡管理環(huán)節(jié)。這一做法旨在( ) A.建立現代企業(yè)制度 B.恢復國家資本主義 C.下放企業(yè)管理權 D.利用市場貨幣關系 答案 C 解析 “合并企業(yè)和撤銷管理局的辦法建立生產聯合公司,精簡管理環(huán)節(jié)”不符合現代企業(yè)制度的特點,故A項錯誤;“撤銷管理局的辦法”不符合恢復國家資本主義的舉措,故B項錯誤;“合并企業(yè)和撤銷管理局的辦法建立生產聯合公司,精簡管理環(huán)節(jié)”體現了下放企業(yè)管理權,故C項正確;題中沒有體現利用市場貨幣關系,故D項錯誤。 8.(2016天津高一檢測)“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試圖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慮從根本上進行改革”,對這句話正確理解是( ) A.勃列日涅夫開創(chuàng)了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觸動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場經濟體制 答案 C 解析 開創(chuàng)改革先河的是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集中在經濟方面,故排除A、B;D與史實不符;勃列日涅夫改革沒有突破原有體制的束縛,故C與題意相符。 9.1986年,戈爾巴喬夫在其改革之初提出:“國家將加大對機器制造業(yè)的投資,達到‘成倍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目的,帶動整個國民經濟‘五年內趕上美國’。”他的改革( ) A.針對蘇聯經濟停滯對癥下藥 B.開蘇聯經濟體制改革的先河 C.未認清蘇聯經濟問題的實質 D.借鑒中國的“大躍進”運動 答案 C 解析 題干提到,戈爾巴喬夫要在制造業(yè)上加大投資。蘇聯的問題在于經濟發(fā)展體制有問題,即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阻礙了蘇聯經濟的發(fā)展,而戈爾巴喬夫改革沒有涉及體制問題,即沒有對癥下藥,故A項錯誤;蘇聯的改革在赫魯曉夫時期已經開始,故B項錯誤;戈爾巴喬夫改革沒有涉及體制問題,即沒有認清蘇聯經濟問題的實質,故C項正確;中國“大躍進”運動發(fā)生在20世紀50年代,而且很不成功,戈爾巴喬夫不可能借鑒中國的“大躍進”運動,故D項錯誤。 10.1992年某日,莫斯科某學校一歷史老師在上課時表示:“我不知道問什么問題,更不知道什么答案是正確的?!睂Υ撕侠淼慕忉屖且驗樗? ) A.反對政府加強思想文化控制 B.對社會劇變感到茫然不解 C.惋惜蘇聯的歷史走向終結 D.感慨科學技術發(fā)展日新月異 答案 B 解析 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可知1991年底蘇聯解體,蘇聯的很多國民都對社會劇變感到茫然不解。C項是干擾項,這種“惋惜”的說法材料無法體現。 [能力提升] 11.讀下圖漫畫《赫魯曉夫在窺探歐洲共同市場》,結合所學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該圖片反映了蘇聯對社會主義經濟體制進行探索 B.其背景是歐盟的成立刺激了歐洲經濟的快速發(fā)展 C.推動了蘇聯經濟體制向良性發(fā)展 D.其學習的效果是糾正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弊端 答案 A 解析 漫畫中赫魯曉夫試圖從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建設中借鑒有益的地方來服務蘇聯的經濟改革。B、C、D三項均不正確。 12.張漢林教授在《蘇聯和中國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建設與改革》中說:“從宏觀上看赫魯曉夫是斯大林的繼承者,而不是斯大林的背叛者。但無論如何,他對斯大林模式從理論到實踐都進行了一次沖擊?!睋丝芍?,赫魯曉夫改革( ) A.捍衛(wèi)了斯大林的威望,鞏固了蘇聯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 B.不徹底,但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C.擴大農業(yè)集體經濟的自主權,推動對工業(yè)經濟的市場化管理 D.減少政府指令性計劃指標,適度承認市場對經濟的調節(jié)作用 答案 B 解析 從材料“從宏觀上看赫魯曉夫是斯大林的繼承者,而不是斯大林的背叛者”可以看出赫魯曉夫改革只是對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補,改革不徹底;從材料“但無論如何,他對斯大林模式從理論到實踐都進行了一次沖擊”可見赫魯曉夫改革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斯大林模式。 13.1971年,蘇聯政府在關于五年計劃的報告中說:“商品貨幣關系在我國具有新的、社會主義的內容。當然,我們要批駁主張用市場調節(jié)作用取代國家集中計劃的主導作用的各種錯誤觀點?!边@表明蘇聯政府試圖( ) A.廢除對企業(yè)的指令性計劃 B.由市場決定產品價格 C.鼓勵私營企業(yè)發(fā)展 D.減少對企業(yè)的行政干預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提取題干中的時間信息“1971年”和材料信息“商品貨幣關系在我國具有新的、社會主義的內容”。20世紀70年代蘇聯的勃列日涅夫改革,開始擴大國營企業(yè)的經營自主權,運用經濟手段,刺激企業(yè)改進經營管理,與題干材料所述吻合,可判斷正確答案為D項。 14.下圖是1953~1983年蘇聯與世界實際GDP平均增長率對比示意圖。下列對1958、1963、1973、1978年GDP平均增長率對比的分析,正確的是( ) A.1958年蘇聯GDP增長率高于世界是因為蘇聯社會主義工業(yè)化的實現 B.1963年蘇聯GDP增長率低于世界是因為赫魯曉夫改革的提前結束 C.1973年蘇聯GDP增長率高于世界是因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進行 D. 1978年蘇聯GDP增長率低于世界是因為戈爾巴喬夫經濟改革失敗 答案 C 解析 蘇聯在20世紀30年代即已實現工業(yè)化,排除A項;1964年赫魯曉夫下臺,他的改革隨之告終,排除B項;戈爾巴喬夫于20世紀80年代執(zhí)政,排除D項。 15.(2016宜賓高一檢測)戈爾巴喬夫于20世紀80年代成為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面人物。(如圖)——封面主題詞是:“Starting Over”(重新開始)。此圖透露的信息是( ) A.試圖說明戰(zhàn)后美蘇爭霸結束 B.對戈爾巴喬夫改革的質疑 C.借用媒體宣傳圖謀思想滲透 D.旨在消除意識形態(tài)的矛盾 答案 C 解析 戈爾巴喬夫政治改革倡導“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使得蘇聯的改革走上歧途,但有助于西方思想的滲透,推行和平演變,因此在媒體輿論宣傳上肯定、贊賞他,故C正確。 1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赫魯曉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內蘇聯的人均肉類、牛奶、黃油產量趕上美國的目標,為此不顧蘇聯的氣候條件,要求各地都來擴種玉米以增加飼料。結果很多地方因氣候條件惡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糧食作物也由于播種面積減少而減產。1963年蘇聯糧食產量比1962年減少3 270萬噸。1964年蘇聯被迫增加了糧食的進口。——《蘇聯史》 材料二 1956~1985年蘇聯國民收入增長率 ——《蘇聯興亡史》 (1)據材料一,指出赫魯曉夫改革的側重點及其改革的主要失誤。 (2)據材料二,指出蘇聯國民收入增長的總趨勢。這一趨勢與蘇聯經濟改革有何聯系? 答案 (1)側重點:農業(yè)。失誤:提出的目標不切實際,不顧自然條件的差異推行種植玉米,農業(yè)生產受到嚴重影響。 (2)趨勢:20世紀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中期蘇聯國民收入增長率最高,之后大體上呈逐年下降趨勢。聯系:20世紀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中期國民收入增長率高與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上臺之初的改革措施有關。之后呈逐年下降趨勢,是因為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經濟改革都沒有突破原有經濟體制的束縛,不可能根除積存的弊病。-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7-2018學年高中歷史 第七單元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第21課 戰(zhàn)后的經濟改革與挫折學案 北師大版必修2 2017 2018 學年 高中歷史 第七 單元 蘇聯 社會主義建設 21 戰(zhàn)后 經濟改革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appdesigncorp.com/p-5489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