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歷史一輪選練編題1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2019高考歷史一輪選練編題1含解析新人教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高考歷史一輪選練編題1含解析新人教版.doc(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人教歷史2019高考一輪選練編題(1) 李仕才 一、選擇題 1、明朝讀卷官是科舉考試中殿試的閱卷官員,史料記載:“國初用祭酒、修撰等官”,其后“非執(zhí)政大臣不得與”。這一現(xiàn)象說明( ) A.科舉考試程序嚴格 B.統(tǒng)治者重視人才選拔 C.考試舞弊風氣盛行 D.人才選拔公正且合理 【答案】B 【解析】材料只是描述了讀卷官的人選的變化,沒有涉及考試程序的變化,故A項錯誤;從祭酒、修撰等官到執(zhí)政大臣的變化,能夠看出國家對科舉的重視程度,故B項正確;材料沒有對考試過程的描述,故C項錯誤;材料沒有對考試程序的描述,無法判斷選拔時是否公正,故D項錯誤。 2、對下表解讀正確的是下表中國歷代官民比例表 朝代 西漢 東漢 唐 元 明 清 比例 1:7945 1:7464 1:2927 1:2613 1:2299 1:911 A. 國家機構日益膨脹 B. 階級矛盾日趨尖銳 C. 行政效率不斷下降 D. 冗官問題由來已久 【答案】A 點睛:本題是表格類選擇題,解題思路如下: A、兩頭看,項間比: ①兩頭看:看頭———看對材料的概括說明:包括對表內容的說明,尤其要注重時間、地點等。 看尾———看材料的出處和針對材料所提出的問題。 ②項間比;據問和看獲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給信息找項比較或分析,找出數(shù)字變化或獲取特殊數(shù)字的含義。 B、察變化、譯文字: 把發(fā)掘的數(shù)字變化或特殊數(shù)字的信息,譯成文字信息。 C、聯(lián)教材、掘信息:據譯成的文字信息,聯(lián)系教材,揭示其深層隱含信息。 3、(甘肅省天水市第一中學2018屆高三上學期第四次階段(期末)考試文科綜合歷史試題)下表為明清時期各地集市數(shù)量變化統(tǒng)計表(單位:個),由此可推知,明嘉靖到清道光年間 省區(qū) 嘉靖至萬歷 順治至雍正 乾隆至道光 直隸 132 527 537 陜西(關中) 143 238 264 江西 459 545 976 福建(不含臺灣) 131 205 511 廣東 / 1270 1959 A. 廣東出現(xiàn)資本主義萌芽 B. 經濟重心已逐漸南移 C. 南北經濟發(fā)展差距拉大 D. 農民與市場聯(lián)系加強 【答案】D 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仔細分析材料數(shù)據變化,抓住明清時期各地集市數(shù)量都大增的關鍵信息,再結合所學知識從農村集市發(fā)展與農民的關系入手,即可進行正確判斷。同時,注意排除無關的概念即可。 4、(湖北省孝感一中、應城一中等五校2018屆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文綜歷史試題)我國古代農業(yè)發(fā)達。下表反映了中國古代歷代政府的部分農業(yè)措施。這些措施體現(xiàn)出 朝代 農業(yè)措施 西周 休耕制 戰(zhàn)國 “盡地力之教” 秦漢 “地可使肥,又可使棘” 唐宋 禁捕青蛙 明清 “桑基魚塘” A. 古代農業(yè)可持續(xù)性發(fā)展觀念 B. 政府直接控制農戶生產 C. 農產品的商品化趨勢 D. 土地集中趨勢已失控 【答案】A 【解析】表格“地可使肥,又可使棘” “?;~塘”顯示古代社會在農業(yè)精耕細作的基礎上注重田地可持續(xù)發(fā)展,A正確;表格難以體現(xiàn)出政府之間控制農業(yè),B錯誤;農產品商品化信息不符合材料主旨,C錯誤;土地集中不符合表格信息,D錯誤。 5、1957年,毛澤東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第一次把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區(qū)分為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提出要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毛澤東作出這一論斷主要是為了( ) A.總結“一五”計劃經濟建設的經驗教訓 B.進一步發(fā)展和豐富馬克思主義思想 C.調動社會各階層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 D.說明政治問題才是國家事務的核心 【答案】C 6、(中庸)記載“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黃宗羲后來說朱學“以道問學為主”,陸學“以尊德性為宗”,宋代以后“尊德性”與“道問學”一分為二。這表明 A. 儒學內部矛盾不可調和 B. 王陽明繼承了朱學的衣缽 C. 知識與道德的密不可分 D. 宋代儒學治學方法的不同 【答案】D 點睛: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所主張的把握“理”的途徑不同。由于程朱理學認為理在心外,因此主張用“格物致知”的方法,通過接觸世間萬事萬物,在體會到各種知識的基礎上去認識和體驗“天理”的存在,最終貫通明“理”。陸王心學認為理在心中,不必外求,因此求“理”就是進行內心的反省,克服私欲,恢復良知就能成為圣賢。 7、“自從1914年爆發(fā)第一次帝國主義世界大戰(zhàn)和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在地球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以來,中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起了一個變化。”由材料可推知 A. 中國的民主革命進入新階段 B. 中國社會主義革命運動漸成主流 C. 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取得勝利 D. 十月革命被中國資產階級認可 【答案】A 【解析】1919年五四運動中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開始領導中國的民主革命,從而中國的民主革命進入新階段。故答案為A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民主革命是主流,排除B項;C項不符合史實,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沒有取得勝利,排除;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中國無產階級起來開展斗爭,排除D項。 8.甲午戰(zhàn)爭改變了中國歷史走向。稍后的中國,循序漸進的洋務新政就此終止。自1895年算起,至1915年袁世凱“帝制自為”,在二十年時間里中國走過了西方國家諸如法國差不多兩百年的歷史。這種劇烈的變化反映了 A. 甲午戰(zhàn)敗宣告洋務運動的破產 B. 近代中國社會變革速度超過西方 C. 革命成為社會變革唯一的主旋律 D. 甲午變革引發(fā)了中國人的政治激進 【答案】D 9、民國時期,公路交通的發(fā)展受到很大限制的主要因素是 A. 鐵路、民航業(yè)的迅速發(fā)展 B. 政治腐敗、民生凋敝 C. 汽車工業(yè)未形成完整體系 D. 輪船運輸是當時的主要交通方式 【答案】B 【解析】民國時期仍然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政治腐敗、民生凋敝,故公路交通的發(fā)展受到很大限制,故B正確;民國時期鐵路、民航業(yè)并未迅速發(fā)展,故A錯誤;汽車工業(yè)并不是公路交通的發(fā)展的主要條件,故C錯誤;輪船運輸與公路交通的發(fā)展受到限制沒有直接關系,故D錯誤。故選B。 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緊扣題干關鍵詞“主要因素”,學生可以結合所學知識從中國當時的社會性質和政治、經濟狀況出發(fā),即可排除次要因素,進行正確判斷。 10、1884年《點石齋畫報》,它描繪了當時上海婦女打落袋的情況。從中不能反映的信息是 A. 近代上海多新聞,中西文化匯申城 B. 三寸金蓮愛娛樂,揮桿擊球來健身 C. 明眸皓腕攜幼兒,發(fā)髻寬袖顯身份 D. 巾幗解放新主張,民主科學風氣開 【答案】D 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仔細觀察圖片信息,抓住“1884年上海婦女打落袋”的關鍵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即可排除“民主科學”的選項。 11、新三民主義的民生主義增加了“節(jié)制資本”的內容,其中有“凡本國人及外國人之企業(yè),或有獨占的性質,或規(guī)模過大為私人之力所不能辦者,由國家經營管理之。”由此可見,其主要目的是 A. 以國營經濟取代私人資本 B. 提高廣大民眾的政治地位 C. 防止私人資本操縱國計民生 D. 限制外國資本在國內的發(fā)展 【答案】C 【解析】從材料中對“節(jié)制資本”的解釋中,可知如有大資本由國家經營管理,其目的是防止私人資本操縱國計民生,C正確。A項“取代”錯誤。B項中的“提高廣大民眾的政治地位”,不是“節(jié)制資本”的含義,排除。D項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12.“我們生在中國,實為幸福。各國賢豪皆羨慕此英雄用武之地,而不可行。我們生在中國,正是英雄用武之時,反而都是沉沉默默,讓異族兒據我上游,而不知利用此一片好山河,鼓吹民族主義,建一頭等民主大共和國,以執(zhí)全球的牛耳,實為可嘆!”從孫中山先生的這段演講可以看出其革命的核心目的是 A. 推翻滿清封建貴族對全國的統(tǒng)治 B. 結束帝國主義封建主義雙重壓迫 C. 建立獨立富強的資產階級共和國 D. 實行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 【答案】C 二、非選擇題 閱讀材料,并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農村以小農經濟為中心的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不可能完全解決嚴重的勞動力過剩問題,大量剩余勞動力轉他為比較固定的工商業(yè)者,并洶洶涌入城鎮(zhèn)。明清時期密如星斗的市鎮(zhèn),聚集了以工商者為主體的大量人口。隨著市鎮(zhèn)多方面的城市功能的增強,特別是零售商業(yè)、鋪坊手工業(yè)、飲食業(yè)和酒樓、茶肆等行業(yè)的蜂起,加上大量地主、士紳的遷入,使得市鎮(zhèn)行政管理復雜化,官吏隊伍迅速壯大。這些達官貴人、富商巨賈憑藉經濟、政治實力,消費水準高得驚人,高檔奢侈性消費品的猛增促進了商業(yè)的繁榮。 ——《明清江南商品經濟與消費結構關系探析》 材料二長期以來,法國農村普遍的兼業(yè)現(xiàn)象使占地過少的農民勉強維生。1847年經濟危機導致了農村家庭工業(yè)開始衰弱,而1830年以后工業(yè)迅速發(fā)展也加大了城市的吸引力,于是兼業(yè)行為逐漸被向城市移民所取代。從19世紀中期起,大量人口流入城市。在1830~1850年每年約有4~5萬人離開農村;1856~1866年每年平均迭13萬人。 ——整理自《中外城市化比較研究》 (1)根據材料一,概括古代人口的基本流向,并分析其影響。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分析導致中法兩國人口流向的共同原因和本質區(qū)別。 【答案】(1)流向:由農村向城鎮(zhèn)轉移。影響:緩解了農村勞動力過剩問題;促進了城鎮(zhèn)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和城鎮(zhèn)的繁榮;帶來城鎮(zhèn)管理的復雜化和官僚隊伍的壯大;提升了城鎮(zhèn)物價和消費水平。 (2)共同原因:生產力水平提高,農村出現(xiàn)剩余勞動力。本質區(qū)別:在法國,是工業(yè)革命引起的近代化大生產及人民思想觀念變化的結果;在中國.是傳統(tǒng)的農村經濟無法容納更多勞動力的結果。 【解析】(1)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一“大量剩余勞動力轉他為比較固定的工商業(yè)者,并洶洶涌入城鎮(zhèn)”的信息歸納回答;第二小問依據材料一“解決嚴重的勞動力過剩問題”“使得市鎮(zhèn)行政管理復雜化,官吏隊伍迅速壯大。高檔奢侈性消費品的猛增促進了商業(yè)的繁榮”的信息歸納回答即可。 點睛:依據材料概括信息型材料題解題方法 1.一個前提:讀懂、弄通和透徹理解材料。尤其是圖表與數(shù)據,必須明確其中主要概念,說明的主要問題,而后弄清楚圖表與數(shù)據是怎樣展示概念、說明問題的。 2.兩個充分:一是充分獲取有效信息,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所謂有效是指回答問題、解析材料有用的信息,這是答好材料題的關鍵。因此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去解答問題,同樣是得分的保證。 3. 五個步驟:讀(審題)一找(關鍵信息)一接(嫁接相關知識)一轉(轉換材料信息和知識)一答(組織答案)。-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 高考 歷史 一輪 選練編題 解析 新人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appdesigncorp.com/p-6235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