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試大綱》要求掌握的18個文言虛詞.doc
《高考《考試大綱》要求掌握的18個文言虛詞.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考《考試大綱》要求掌握的18個文言虛詞.doc(1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考試大綱》要求掌握的15個文言虛詞 1.而,r (1)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①表示并列,相當于“而且”、“又”、“和”或不譯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勸學》) ——螃蟹有六條腿,兩只大鉗,除了蛇和鱔魚的洞穴就沒有地方寄居托身,是因為心思浮躁啊。 ②表示遞進關系,相當于“而且”、“并且”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 ——君子廣泛的學習,而且天天對照檢查自己,就會智慧明達,行為沒有過錯了。 ③表示承接關系,相當于“就”、“接著”或不翻譯 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把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劍來擊打它,把它打破了。 ④表示轉(zhuǎn)折關系,相當于“然而”、“可是”、“卻”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 ——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卻比藍草的顏色更青。 ⑤表示假設關系,連接主語和謂語,相當于“如果”、“假使”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各位如果有這個意愿,看我的馬頭行事就可以了。 ⑥表示因果關系,相當于“因而” 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館記》) ——阻礙它的生機,來謀求高價,因而江浙一帶的梅都成了病態(tài)的。 ⑦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和中心詞,相當于“著”、“地”等,或不譯 視成所蓄,掩口胡盧而笑。(《促織》) ——看到成名養(yǎng)的那只蟋蟀,就捂著嘴吃吃地笑了起來。 (2)代詞。表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相當于“你的”,偶爾也作主語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ā洞倏棥罚? ——你父親回來,自然會跟你再算帳的! (3)動詞,如,如同 溺死者千有余人,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卒驚呼的聲音如同大房子倒塌一樣。 (4)復音虛詞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語氣,相當于“罷了” 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懂得道理有早有晚,技藝和學問各有各的專門研究,如此罷了。 ②而后,相當于“才”,“方才” 如優(yōu)孟搖頭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柳敬亭傳》) ——要像優(yōu)孟那樣搖著頭唱歌,才能夠達到自己的目的。 ③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ā妒娚接洝罚? ——現(xiàn)在把鐘磬之類的東西放在水中,即使再大的風浪也不能使它發(fā)出聲音,何況是石頭呢? 2.其,q (1)代詞 ①用作第三人稱,表示領屬關系,相當于“他、她、它(們)的”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 ——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才能趕不上孔子。 ②用作第三人稱,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相當于“他、她、它(們)” 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廉頗藺相如列傳》) ——秦王怕他撞破寶玉,就婉言道歉,堅決請求(藺相如不要撞璧)。 ③活用作第一人稱。可用作定語或小主語,相當于“我(的)”、“自己(的)”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我也后悔自己跟隨那些人出來,以致沒能盡享那出游的樂趣。 ④指示代詞,表遠指,作定語,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 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游褒禪山記》) ——問到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游覽的人也沒能走到盡頭。 ⑤指示代詞,作定語,相當于“其中”“其中的” 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在亂石中間選擇其中的一兩塊敲打。 (2)副詞 ①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難道”、“怎么”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 ——用盡了我的主觀努力卻不能達到,也可以無所悔恨了,難道誰還能譏笑我嗎? ②在句中表示揣測語氣,相當于“恐怕”、“或許”、“不概”、“可能” 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大王非常喜愛音樂的話,那么齊國大概就治理得差不多了吧? ③在句中表示祈使語氣,相當于“一定” 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給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記你父親的意愿。 ④在句中表示委婉商量的語氣,相當于“可”“還是” 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殽之戰(zhàn)》) ——攻它又攻不下來,包圍它又沒有后續(xù)部隊,我們還是回去吧。 (3)連詞 ①表示選擇關系,相當于“是……還是”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呢,還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呢? ②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如果” 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送東陽馬生序》) ——如果學業(yè)有不精通,道德有沒形成的地方,不是天生資質(zhì)低下,就是心思不如我專注罷了。 (4)助詞,起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可不翻譯 霰雪紛其無垠兮,云霏霏其承宇。(《涉江》) ——大雪紛飛無邊無際,烏云濃重緊壓著屋檐。 3.且,qiě (1)連詞 ①連接兩個形容詞,表示并列關系,“又……又……” 河水清且漣猗。(《伐檀》) ——河水又清又泛著一圈圈波紋。 ②連接兩個動詞,表示并列關系,“一邊……一邊……”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鐘山記》) ——又有像老人一樣,在山谷中一邊咳嗽一邊笑的。 ③表示遞進關系,而且,況且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而且因為一塊寶玉的緣故違背強大秦國的友好表示,這是不可以的。 ④表示讓步關系,相當于“尚且”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我死尚且不逃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辭呢? ⑤表示承接關系,那么 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項脊軒志》) ——聽說姐姐家有閣子,那么什么叫閣子呢? (2)副詞 ①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狀態(tài),暫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活著的人暫且偷生,死去的人就算永遠完了。 ②表示動作行為即將出現(xiàn),將,將要 以為且噬己也,甚恐。(《黔之驢》) ——認為(這驢)將要咬自己呢,非常害怕。 ③用于數(shù)詞前,表示接近某一數(shù)字,將近,大約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北山的愚公,年齡將近九十歲了。 (3)助詞,作用相當于“夫”,表示以下要發(fā)表議論 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ā读H藺相如列傳》) —— 一個平庸的人尚且對這種情況感到羞恥,更何況是將軍宰相呢? 有時“且夫”連用,表示下文更進一步議論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過秦論》) ——而且,天下并沒有減小或削弱,雍州的地勢,殽山、函谷關的險固,還和原來一樣。 4.所,suǒ (1)助詞 ①“所”作助詞,只能與動詞結(jié)合,構成一個名詞性的“所”字結(jié)構,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的”字結(jié)構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魚我所欲也》) ——魚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要得到的。 ②與“為”相呼應,構成“為……所”格式,表示被動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zhàn)》) ——如果不趕快前往,恐怕會被曹操搶先。 (2)名詞,處所 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 ——成名自己反復思量,莫非是指點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嗎? (3)表概數(shù) 將未到匈奴陳二里所,止。(《史記李將軍列傳》) ——到了距離匈奴陣地還不到二里的地方,停下來。 (4)復音虛詞,所以 ①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據(jù),相當于“用來……的方法”“是用來……的”等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老師,是靠他來傳播道理講授學業(yè)解答疑難的。 ②表示原因,相當于“……的原因(緣故)”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我們離開親人來事奉您的原因,只不過是仰慕您高尚的道義。 5.為,讀音一:wi (1)動詞 ①做,干 且立石于其墓之門,以旌其所為。(《五人墓碑記》) ——并且在他們的墳墓前立了石碑,用來表彰他們所做的事情。 ②引申為“治理”“管理”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ā读鶉摗罚? ——治理國家的人啊,不要使自己被敵人積久的威勢所脅迫吧! ③成為,變成 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廉頗藺相如列傳》) ——兩人終于和好,成為誓同生死的朋友。 ④擔任 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陳涉世家》) ——陳勝吳廣都按照征發(fā)的次序被編在隊伍中,擔任屯長。 ⑤作為,當作 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過秦論》) ——然后憑著華山當作城墻,就著黃河作為護城河。 ⑥是,算是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現(xiàn)在人家是刀和砧板,我們是魚和肉,還辭別什么呢? ⑦以為,認為 竊為大王不取也?。ā而欓T宴》) ——我私下認為您不應該采取這樣的做法?。? (2)介詞,表示被動語氣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過秦論》) ——本人死在他人的手里,被天下人恥笑的原因是什么呢? (3)助詞,放在句尾,表示疑問、感嘆、反詰等語氣,可譯為“呢” 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列傳》) ——為什么要保持高潔美好的節(jié)操志向使自己被放逐呢? 讀音二:wi (1)介詞 ①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給,替 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zhì)于齊。(《觸龍說趙太后》) ——于是替長安君準備了一百輛車,送到齊國做人質(zhì)。 ②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為,為了 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木蘭詩》) ——木蘭愿意為此去買鞍馬,從今以后替父親去從軍。 ③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因為 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齊桓晉文之事》) ——百姓不能受到保護,是因為您不肯使用您的恩惠啊。 ④表示動作行為的朝向,對、向 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不值得對外人說啊。 ⑤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在,當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當他來的時候,請讓我綁著一個人從您面前走過。 6.焉,yān (1)語氣助詞 ①常用在句末,根據(jù)情況可譯為“啊”“呢”“了”等,有時也可不譯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說》) ——可以遠看卻不能輕慢戲耍它啊。 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齊桓晉文之事》) ——您如果可憐它毫無罪過就走向受死的地方,那么宰牛何宰羊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到太子丹把荊軻刺秦王當作辦法,才招致禍患了。 ②用于句中,表示停頓,不翻譯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 ——不懂得句讀,不能解答疑難,有的從師學習,有的就不從師學習。 ③用在形容詞或副詞后面表示狀態(tài),相當于“然” 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阿房宮賦》) ——那曲折盤結(jié)的,環(huán)繞回旋的,像蜂房,像水渦。 (2)代詞 ①表第三人稱,他,他們;它,它們 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所以我寫了這篇說,用來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官吏看到它。 ②表疑問,哪里,什么,怎么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況且在哪里放置土石? (3)兼詞,可理解為“于是”,“是”代人、事或處所 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殽之戰(zhàn)》) ——你們一定會死在這一帶,我在這里收拾你們的尸骨。 7.以,yǐ (1)介詞 ①表示動作行為直接涉及的對象,可譯為“把”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秦也不把城給趙國,趙也始終沒有把寶玉給秦國。 ②表示動作行為憑借的工具,可譯為“拿”“用”等 必以長安君為質(zhì),兵乃出。(《觸龍說趙太后》) ——一定要用長安君作人質(zhì),救兵才會派出。 ③表示動作行為憑借的身份,可譯為“憑借(用)……身份” 于是辭相印不拜,以資政殿學士行。(《指南錄后序》) ——于是辭去宰相的職務,憑借資政殿學士的身份前往。 ④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可譯為“因”“因為”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而且因為一塊寶玉的緣故違背強大秦國的友好表示,這是不可以的。 ⑤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可譯為“在”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至于泰安。(《登泰山記》)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到達泰安。 (2)連詞,和“而”有很多相似點,只是不能表示轉(zhuǎn)折 ①表示并列或遞進關系,相當于“而”“又”“而且”“并且”等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游褒禪山記》) ——大凡(道路)平坦而且距離近(的地方),那么游覽的人就多;(道路)險要而且距離遠(的地方),那么到那里(游覽)的人就少。 ②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 ——我和四個人拿著火把進入(洞內(nèi))。 ③表示目的關系,“以”后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jié)果。可譯為“而”“來”“用來”“以致”等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觀滄?!罚? ——登上東方的碣石山,來觀看大海。 ④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示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諸侯因為公子有才能,又多門客,十幾年不敢派兵攻打魏國。 ⑤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可譯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兮辭》) ——樹木欣欣向榮,泉水涓涓而流。 (3)副詞,通“已”,已經(jīng) 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發(fā)現(xiàn)與肚子里綢子上寫的字,本來就已經(jīng)覺得奇怪了。 (4)復音虛詞 ①“以是”“是以”相當于“因此”,引出事理發(fā)展或推斷的結(jié)果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 ——因此人們大多肯把書借給我。 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我因此記下它,慨嘆酈道元的簡陋,并笑話李渤的淺薄。 ②“以為”,相當于“把……當作”;有時也可以作“認為”講,動詞 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 ——醫(yī)生就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用來當作自己的功勞。 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廉頗藺相如列傳》) ——我私下認為這個人是勇士,有智謀,應該可以出使。 (5)動詞 ①用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 ——忠臣不一定被任用,賢臣也不一定被任用。 ②以為,認為 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后》) ——我認為您替長安君打算的太短淺了。 8.因,yīn (1)用作介詞 ①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相當于“因為”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諫太宗十思疏》) ——施恩于人,就要考慮不要因為私心喜愛而錯誤的獎賞。 ②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所借助的時機,可譯為“趁著” 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鴻門宴》) ——敬酒過后,(你就)請求舞劍助興,趁機在座位上刺死劉邦。 ③表示動作行為所借助的事物,可譯為“憑借”“依靠” 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傳》) ——到了楚國,又憑借豐厚的禮物(賄賂)楚國當權的大臣靳尚。 ④表示動作行為旁及的對象,可譯為“通過”“經(jīng)由” 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廉頗聽到了這些話,就赤膊背著荊條,通過賓客領著到藺相如府上請罪。 (2)連詞,連接分句,表示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等 祥符中,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雁蕩山》) ——祥符年間,因為建造玉清宮,到山上砍伐木材,才有人見到了它。 (3)副詞 ①表示兩件事前后相承,可譯為“繼續(xù)” 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的中間,有別國的軍隊侵略它,接連下來國內(nèi)又遇到饑荒。 ②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于是”“就”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zhàn)》) ——于是拔刀砍了面前放置奏章的幾案。 (4)動詞 ①依靠,憑借 益州險塞,……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隆中對》) ——益州有險要的關塞,……高祖依靠它而成就了帝業(yè)。 ②遵循,沿襲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過秦論》) ——秦孝公死后,惠文王、惠武王、昭襄王承接已有的基業(yè),沿襲前代的策略。 (5)名詞,機會 留待作遺施,于今無會因。(《孔雀東南飛》) ——留下給你做個紀念,從今以后沒有再見的機會了。 9.于,y 介詞 (1)介進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可譯為“到”“在”“從”等 留待作遺施,于今無會因。(《孔雀東南飛》) ——留下給你做個紀念,從今以后沒有再見的機會了。 (2)介紹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可譯為“到”“在”“從”等 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指南錄后序》) ——大大小小的官員聚集在左丞相府,沒有人知道辦法從哪里想出來。 (3)介紹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可譯為“由于” 業(yè)精于勤荒于嬉。(《進學解》) ——學業(yè)精深是由于勤奮,荒廢是由于玩樂。 (4)介進動作行為的直接對象,可譯為“和”“同”“跟”等 莫若遣腹心自結(jié)于東,以共濟世業(yè)。(《赤壁之戰(zhàn)》) ——不如派親信主動和東吳結(jié)盟,共同完成傳世的大業(yè)。 (5)介紹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可譯為“對”“對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 ——疼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對于自己,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 (6)介進動作行為旁及的對象,可譯為“向” 事急矣,請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zhàn)》) ——事情很危急了,請允許我去向?qū)O權將軍求救。 (7)介進動作行為到達的地點,可譯為“到” 從徑道亡,歸璧于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從小路逃走,把寶玉送回到趙國。 (8)介進事物比較的對象,可譯為“比”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保ā恫渡哒哒f》) ——孔子說,殘酷的政治壓迫比老虎還要兇猛。 (9)介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 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 ——所以在內(nèi)被鄭袖迷惑,在外被張儀欺騙。 (10)復音虛詞“于是” ①放在句子開頭,表示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和現(xiàn)代漢語的“于是”用法相同 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吳郡的百姓正在內(nèi)心痛恨他,于是乘他厲聲呵斥的時候,就大聲呼喊著追逐他。 ②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后,作狀語或補語,根據(jù)情況可譯為“在這時”“在這件事上”“對此”“從此”等 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在這種情況下,秦王才很不高興的為趙王敲了一下瓦盆。 遂墨以葬文公,晉于是始墨。(《殽之戰(zhàn)》) ——于是穿著黑色的衣服埋葬了文公。晉國從此才開始穿黑色的喪服。 10.與,yǔ (1)介詞,介紹出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相當于“和”“同”“跟”等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陳涉世家》) ——陳勝年輕的時候,曾經(jīng)跟人一起受雇傭耕田。 (2)連詞,連接詞與詞,或詞組與詞組,表示并列關系,可以為“和” 獨卿與子敬與孤同耳。(《赤壁之戰(zhàn)》) ——只有你和魯肅跟我的想法一樣。 (3)通“歟”,語氣詞,可譯為“嗎”“吧”等。此時讀y 求,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冉有,這恐怕是你的過錯吧? (4)動詞 ①給與 我持……玉斗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 ——我拿了……一雙玉杯,想要送給亞父。 ②結(jié)交 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 ——失去所結(jié)交的同盟者,不明智。 ③贊同 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原不與。(《屈原列傳》) ——上官大夫見到了想要改動(其中的內(nèi)容),屈原不同意。 ④參加,參與,此時讀y 蹇叔之子與師。(《殽之戰(zhàn)》) ——蹇叔的兒子也參加在這支隊伍中。 11.則,z (1)連詞 ①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便”“原來是”“已經(jīng)是”等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 ——所以木料用墨線量過就能使它更直,金屬的刀劍放在石頭上去磨,就能使它更鋒利。 ②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那么” 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諫太宗十思疏》) ——如果竭誠待人,那么即使吳越一樣的仇敵也能團結(jié)為一體;如果傲視他人,那么就算是至親骨肉也會成為陌生的路人。 ③表示并列關系,可譯為“就”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學習,就值得羞恥;向比自己地位高的人學習,就近于諂媚。 ④表示轉(zhuǎn)折關系,可譯為“可是”“卻”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 ——對于自身,卻以從師學習為恥。 (2)副詞,用在判斷句中,加強判斷語氣??勺g為“就是”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這就是岳陽樓的宏偉景象。 12.之,zhī (1)代詞 ①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作賓語??纱?,代事,代物 我見相如,必辱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我見到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孔雀東南飛》) ——母親聽到焦仲卿的話之后,就很生氣地拍打著胡床。 以刀劈狼首,數(shù)刀斃之。(《狼》) ——用刀砍狼的頭,幾刀就砍死了它。 ②指示代詞,表近指??勺g為“這”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衡量這兩種辦法,寧肯答應下來,讓秦承擔理虧(的責任)。 ③活用為第一人稱,相當于“我” 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我詩歌)粗野卑賤的人,不知道您寬容我到了這樣的地步啊。 (2)助詞 ①結(jié)構助詞,定語標志。相當于“的”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 ——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要按照人情裁斷。 ②結(jié)構助詞,補語的標志。相當于“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因為他們探求思考得深入而且廣泛。 ③結(jié)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不懂得斷句,不理解疑難問題,有的從師學習,有的卻不向老師學習。 ④結(jié)構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 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赤壁之戰(zhàn)》) ——歸附曹操的荊州百姓,只不過是被武力所逼迫罷了。 ⑤放在主語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從師的風尚不能流傳已經(jīng)很久了。 ⑥音節(jié)助詞,起補足音節(jié)的作用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毛遂自薦》) ——毛先生憑著能言善辯的口才,比百萬軍隊都強。 (3)動詞,往,到……去 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樣?-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考試大綱 高考 考試 大綱 要求 掌握 18 文言 虛詞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appdesigncorp.com/p-9162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