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漢中市陜飛二中高中語文第三冊《故都的秋》教案人教版.doc
《陜西省漢中市陜飛二中高中語文第三冊《故都的秋》教案人教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陜西省漢中市陜飛二中高中語文第三冊《故都的秋》教案人教版.doc(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陜西省漢中市陜飛二中高中語文第三冊《第10課 故都的秋》教案 人教版 教學目標: 1、領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主觀感情,學習本文以情馭景、借景抒情的寫法。 2、體會作者筆下秋的意境,品味課文中精到細膩的語言。 3、培養(yǎng)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語言鑒賞能力及掌握運用語言表達的一些技巧。 教學重點:u 加強朗讀,提高語言鑒賞能力及掌握運用語言表達的一些技巧。 教學難點:u 體會作者對故都的秋的贊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涼、傷感之音。 教學方法:u 1、 美讀法。反復誦讀,體味意境。 2、組織討論法。如對“清、靜、悲涼”等秋的特點的深層把握。 教具準備:u 多媒體投影,情景交融的flash朗讀課件,制作powerpoint課件。 教學課時:2課時。u 教學步驟:u 第一課時 一、導語: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嫵媚的,她常給人以艷麗動人的美,所以,縱然是客居他鄉(xiāng)、徹夜難眠,在《臨安春雨初霽》中,陸游還會給我們留下“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常常是熱情的,她給人以無窮的回味,所以漫步于“沉淀著彩虹似的夢”的康橋,徐志摩先生輕吟慢詠:“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倍锾靹t是多姿多彩的,毛澤東獨立于橘子洲頭,看到“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萬類霜天競自由”,感受到的是秋天的壯麗。杜甫登高,筆下出現了“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悲涼秋景。柳永在秋中辭別、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和“楊柳岸曉風殘月”,他筆下的秋是凄苦的。由此可見,文學作品,常常是客觀現實和作者的主觀感受的統(tǒng)一體,我們閱讀文學作品貴在“讀懂作者筆下的客觀現實,體會蘊含在文章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融入了郁達夫深厚感情的《故都的秋》。(板書題目) 我們主要通過1、美美地聽;2、美美地讀;3、美美地品;4、美美地練四個環(huán)節(jié)來品味《故都的秋》的美。 二、美美地聽: 聽讀配樂朗誦,思考:全文可以分為幾部分?描寫了哪幾幅秋景圖? (播放情景交融的flash朗讀課件) 明確:1、課文分四個部分:思秋、繪秋、議秋、戀秋。 2、“繪秋”部分有五幅圖畫:清晨秋景、秋槐落蕊、秋蟬殘鳴、橋頭秋雨、 庭院秋果。(依次出示幻燈片) 三、美美地讀、美美地品: 1、全班齊讀思秋、戀秋兩部分。 2、學生找出最喜歡的片段,有感情地朗讀,品味語言,體會情景交融的意境。 3、歸納品味語言方法: A、找出關鍵詞語。B、比較不同句式。C、體會深層含義。D、誦讀精彩片段。 四、歸納總結,布置預習: 今天我們通過美美地聽,美美地讀和美美地品感受到了《故都的秋》之美并總結了品味語言的四種方法。品味語言還有沒有其它方法呢?請大家回去繼續(xù)品味本文的語言并歸納其方法。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主要品味了《故都的秋》精到細膩的語言并總結了四種品味語言的方法,還有沒有其它品味語言的方法呢?(學生回答)對了,品味語言還要體會作者的感情?!豆识嫉那铩凤柡暨_夫深厚的感情,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感情呢?現在我們進入第四個環(huán)節(jié)美美地練。 二、美美地練: 1、思考討論: (1)故都的秋最大的特點是什么?請用幾個詞概括。 (2)為什么北國之秋給作者以悲涼之感?(提示:結合作者生平與寫作背景。) (3)你認為郁達夫在文中是頌秋還是悲秋?從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 (學生討論,教師明確) 明確:(1)清,靜,悲涼。 (2)在作者的心中,“悲涼”不僅是故都賞景的心態(tài),而是整個的人生的感受。 (3)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戀之情和對故都的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觀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調是憂傷的、悲涼的,因此可以說全文是作者對故都的秋的一曲悲涼的頌歌。從課文中的最后一段“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可以看出作者對北國之秋的贊頌之情。 2、單選題: (1)作者在談到牽牛花時說:“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為佳。”對此理由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C) A、因為藍色和白色都是冷色,最能體現秋的“清”。 B、表現作者主觀的感情色彩。 C、像喇叭的顏色,與花名貼切。 D、能使人感覺到十分的秋意。 (2)作者寫對故都的秋的懷念時,重點寫了住在最平凡的“皇城人海”中的“一椽破屋”時的所見所感,而對于“陶然亭”等名勝只是一筆帶過。這樣寫的原因是(D) A、作者想嘗試那種寧靜的平凡生活。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在正式上課文之前,先請同學生朗讀以前學過的兩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山 居 秋 瞑 王維 登 高 杜甫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風急天高猿嘯哀,諸清沙白鳥飛回。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師:這兩首詩歌題材相同,寫得都是秋天的景色,但有什么不同呢? 生:第一首描繪的是秋天傍晚時分山村美麗的自然風光和居民淳樸的風俗,作者用淡淡幾筆就描繪出雨后山村的傍晚時,清新、寧靜而又洋溢著和平安樂的氣氛,反映了這正是作者向往的理想的生活環(huán)境。第二首詩歌描寫的是一幅蕭瑟、悲涼的秋天景色,反映了孤獨寂寞、憂愁苦痛的思想感情。 師:你是如何感受出來的,能結合詩歌本身來具體地說說? 生:在第一首中,我是根據“雨、晚、明月、清泉、浣女、漁舟”來感受的,在第二首中,主要是“哀、無邊落木、不盡長江、萬里悲秋、百年多病、獨、艱難苦恨、潦倒”這些詞和意象。 師:回答地很好,能抓住詩歌中景物(意象)的特點,來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感受:《故都的秋》一文語言優(yōu)美,感情真摯,文意平實流暢,這兩首詩歌已在前面單元學習過,這樣導入,是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喚起學生的閱讀課文的興趣,營造一種輕松的閱讀氣氛。讓學生通過讀詩歌,對詩的整體感知,獲得對景物特點的感知,從而來體會作者蘊藏在“景物”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也為散文閱讀教學作了必要的輔墊。 (二)學習課文 1、重視讀,感知景物 師:今天我們也來感受下郁達夫筆下的秋天的景色,品嘗下故都的秋味。作者不遠千里,從杭州來到青島,再從青島趕到故都,目的只不過是要飽嘗下故都的秋味。那么故都的秋天有什么特色,作者著重描寫了哪些景物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兩個問題一起來朗讀課文。 生:(全班讀畢)從第一段中可以明白故都的秋天的特色是“清、靜、悲涼”(原句請學生讀一讀)。 師:那作者當時在江南,江南的秋天也是有的,可作者為何會不遠千里,特意從江南到北平,來飽嘗一下故都的秋呢? 生:在第二段中作者告訴我們:江南的秋天的特點是“慢、潤、淡”,作者對“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 師:作者把故都的秋天的特點和江南秋天的特點進行了比較,從中表現了作者對故都的秋天是懷著一種怎樣的心情? 生:一種喜愛、向往之情 感受:這是一篇語言優(yōu)美,感情真摯,平實流暢的寫景抒情散文,景情交融是這篇散文的最大特點,所以要重視課文朗讀。至此,學生通過讀,能整體地感知故都的秋天“景象”的特色,從而能理解作者蘊含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但是這種體味出來的情感是膚淺的,還需要深入地挖掘文章的內在意味。 2、細品味,體驗景物, 師:可是作者為什么會對故都“清、靜、悲涼”的秋景如此喜愛和向往呢? 感受:這個問題是要求學生仔細品味語言,深入地理解作者蘊藏在“秋景”的思想感情,但這個問題有點難,在此,我向學生作了必要的提示點拔:散文在內容上最大的特點是情景交融,具體地說,作者眼中的“景”是心中的“情”的體現,心中的“情”是眼中的“景”的源泉,兩者相輔相成,所以“清、靜、悲涼”秋景正是作者當時情感體現。 師:請同學們看課文找找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點,要表現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這是本文學習的重點。 生:秋花、秋樹、秋蟬、秋雨和秋果 師:北平有許多高大雄偉的建筑物,讓人留流忘返的旅游勝地,有美麗動人的奇花異草,作者一概沒寫,同學生看作者筆下這些景物,卻是北平最常見的,最普通的事物,這也是作者獨到的地方。我們先來仔細品味作者筆下的“秋花”的特點,請讀這一段。(讀畢),牽?;ǎ瑢W生都見過,作者沒有寫其搖曳多恣的藤蘿,也沒有寫扶疏映襯的花葉,只寫它的顏色,而且只寫他喜歡的藍色,為什么,先回答你喜歡什么顏色,為什么。 生:我喜歡白色,代表著純潔、美麗;我喜歡…… 感受:學生有的說是紅色,也有的說黃色,并說出自己喜歡的顏色的理由,那作者喜歡藍色的理由同樣是作者孤獨、憂郁心情的表現。在借助“景物”來體會感情,要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 師:請你劃出本段的動詞,體味其中所含的意境。 生:看、聽、數、對等,這里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清、靜、憂閑,自得其樂,充滿北國情調的民俗畫面,同時也感到十分的秋意。 師:朗讀北國的秋樹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 生:此段作者動用了各種感官:視覺、聽覺、嗅覺,這些都似乎因“清靜”而停止了,唯一能感受到的只有通過觸覺。 師:讓我們來品味一下這無法言傳的觸覺,請同學們想象一下,如果沒人寂清的環(huán)境,作者會有如此的細微的體驗嗎,如果作者沒有寧靜似水的情懷,這一切能感受得到嗎,所以說,景情是交融的,作者用寥寥幾筆就把這常人屑一顧的落蕊較細膩地傳達了故都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其它的景物都有共同的特點。 感受:散文中有許多無法言傳的感受,要通過學生的想象活動,才能豐富作品的意義。在想象過程中,學生能參與對景物進行增補,使活起來的景物成為學生心靈的意象,這時的“景物”,既帶著作家的原創(chuàng)特點,又有著學生的再創(chuàng)的特點。 3、討論表達,領悟景物 師:我們通過結合自己的生活積累,運用想象體驗了作者筆下的故都的“秋天景象”的特點??梢?,對“清、靜、悲涼”秋天的喜愛,正反映出他在“景物”蘊藏著另一種思想感情,請同學們討論是什么的思想感情。 生:從筆下描寫的景物的特點看出他的一種淡淡的哀愁、憂郁。 師:很好,這要結合他的生活背景:郁達夫是位典型的傷感文人,幼年喪父,從小就體驗了生活的艱辛,養(yǎng)成憂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又去了日本留學,飽受異族的歧視,更添苦悶、消沉的心理,所以造成他的文風有種傷感、灰冷的情調。寫此文時,北平正遭受日寇的踐踏,作者懷著最后看一眼秀麗的秋色的心情,重游舊地,就像一位母親離開自己的孩子一樣,那種悲涼、無奈的心情自然地反映到文中去了。 感受:討論表達的過程是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隨著對課文理解的深入,它的內容也隨著變化,學生的思維的活躍程度也在變化。至此,通過學生的讀,初步感知了故都秋天的“景物”,在此基礎上,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仔細品味“景物”, 運用想象,深入地理解“景物”,再通過個體和群體探論表達交流的活動過程,使對“景物”的理解有了更深層的領悟,從而實現散文閱讀教學由景入情的過程。 3、拓展延伸 師:其實,不僅郁達夫對故都的秋有特別的深味,名著名的大詩人的長篇田園詩或四季詩里,也總以關于秋的部分,寫得最出色而最有味。這是為什么呢?請朗讀文章倒數第三段。 生:(讀)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秋之于人,何嘗有國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qū)別。 感受:這是文章議論部分,作者告訴我們秋天為何會引起許多人的傷感,提升作品的主題。 (三)布置作業(yè) 寫一篇寫景抒情散文,要求感情真實,自然流暢,題目自擬。 板書設計: 故 景 情 結合點 都 秋花 清 秋樹 喜愛 的 秋蟬 靜 秋雨 哀愁 秋 秋果 悲涼 [反思與評價] 《故都的秋》一文語言優(yōu)美,感情真摯,文意平實流暢,景情交融是這篇散文的最大特點,所以要重視課文朗讀。散文中有許多無法言傳的感受,要通過學生的想象活動,才能豐富作品的意義。在想象過程中,學生能參與對景物進行增補,使活起來的景物成為學生心靈的意象,這時的“景物”,既帶著作家的原創(chuàng)特點,又有著學生的再創(chuàng)的特點。通過學生的讀,初步感知了故都秋天的“象”,在此基礎上,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仔細品味“景物”,運用想象,深入地理解“景物”,再通過個體和群體探論表達交流的活動過程,使對“景物”的理解有了更深層的領悟,從而實現散文閱讀教學由景入情的過程。 通過嘗試,我有以下的幾點收獲和啟示: 1、讀,各種形式的品讀是這次教學的始終貫之的。課文中選編的散文大都是文質兼美的優(yōu)秀作品,在教學《故都的秋》時,我采用了各種形式的讀:有全班朗讀、個人讀、分角色朗讀,還有讀各別段落或者各別詞句等,使學生對故都的秋天的景物的特色有了初步的感知,為進入作者的深層思想感情作了輔墊。北平的秋景都有“清、靜、悲涼”的特點,散文是情景交融的產物,王國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在領悟深層的思想感情時,要求學生調動全部的生活積累,運用想象去品味這些“景物”,從而接近作者心靈,觸摸作者的思想感情,體味了作者對故都的秋景除了有喜愛、向往之情,還有一種深深憂郁感。所以我認為教學生成的意義是要給學生充分自由的閱讀時間與本文的直接對話,只有使學生帶著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去品讀語言,和作者對話,達到一種物我兩忘、人文合一的境地和效果,從而可以獲得對課文的真正的理解,產生有個性化的審美體驗。要通過多讀才能感受到作者在文中描寫的各種形式的“景物”,引導學生調動全部的生活體驗,運用想象去仔細品味這“景物”,從而真切地理解作者隱藏在這“景物”中的“情”味。 2、在處理教材時,要敢于大膽取舍,要忍痛割愛,不能面面俱到。《故都的秋》一文,就是把握住“情景交融”的特點,重點就是如何通過“景象”轉換到“意味”,教學證明,通過學生讀、品、悟所取得的效果比單純的講解分析要好。 3、在教學過程中,要相信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只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用自己的心靈去領悟,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創(chuàng)新”(引鄭逸農老師的話),學生就會是不斷的擦出思維的火花,才能進行創(chuàng)造性閱讀,學會審美感悟,學會人文的關懷,才能使學生感到閱讀文學作品的美好體驗,但教師要對集體的思維及時加以引導,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4、在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在于沒有很好地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手段為課堂服務,展現當時北平的圖片或者北平的作者提到的景物,讓學生有感性的認識,適當地插些郁達夫的原話,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可使教學內容緊湊些,提高課堂效率,所以在結束時,沒能更好地進行必要拓展和延伸,沒能由課內走向課外,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 葉圣陶說過“授之予魚,不如授之予漁”, 讓學生通過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學會自讀,學會自學,學會生活,讓我們共同努力,探索出更符合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更符合中學語文學科的教學規(guī)律的教學方法。-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故都的秋 陜西省 漢中市 陜飛二中 高中語文 第三 故都 教案 人教版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appdesigncorp.com/p-9511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