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實驗中學(xué)高中語文 3.8 寡人之于國也(第1課時)導(dǎo)學(xué)案 新人教版必修3》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河北省承德實驗中學(xué)高中語文 3.8 寡人之于國也(第1課時)導(dǎo)學(xué)案 新人教版必修3(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寡人之于國也 第1課時
學(xué)習(xí)目標(biāo)
1、1.掌握文中重點詞語和句式的意義和用法。2、梳理文言基礎(chǔ)知識。
重點難點
1.解題、了解作者、積累字詞及本文名句,學(xué)會古詩誦讀。
2.整體把握全文,理清思路,掌握主要內(nèi)容。
方 法
誦讀和討論
內(nèi)容部分
一、探知部分(學(xué)生獨立完成)
【知識鏈接】
一、整體感知
1.由《論語》導(dǎo)入新課。
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儒學(xué)大師,我們經(jīng)?!翱酌稀辈⒎Q,初中時,我們學(xué)習(xí)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都是勸說君王施仁政。今天我們學(xué)習(xí)《寡人之于國也》,看看孟子是如何憑著他高超的論辯技巧,闡述仁政的具體內(nèi)容的。
2、 2.介紹《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點
(1)孟子,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鄒人。他受業(yè)于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繼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稱為“亞圣”。其政治主張與社會理想的根本核心是:“民本”、“仁政”。
他直接繼承了孔子的師傳,他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側(cè)重于個人道德的“仁”,推演為政治方面的仁政學(xué)說。后世常以“孔孟”并稱,
孟子生于“天下方務(wù)于合縱連衡,以攻伐為賢”的戰(zhàn)國年代,其主張不被諸侯采納,于是“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表述他的見解和主張。
(2)《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語錄體散文集,內(nèi)容涉及政治活動、
3、政治學(xué)說以及哲學(xué)、倫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
《孟子》現(xiàn)存七章,分別是《梁惠王》《公孫丑》《騰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漢代趙歧注釋《孟子》,把每篇都分為上下兩部分。
朱熹將《大學(xué)》《中庸》《論語》《孟子》合稱“四書”。與《論語》一樣,《孟子》也是 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但《孟子》以雄辯著稱,文勢磅礴,感情激越。
3.熟悉背景
戰(zhàn)國中期,各諸侯國的統(tǒng)治者都在講究變法革新,富國強兵,合縱聯(lián)橫,互相攻伐。對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保ā峨x婁上》);對內(nèi)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chǎn)力,造成社會兵員缺乏,勞力不足。各諸侯國也
4、就處心積慮的爭奪人力。梁惠王也不例外,他采取了一些體恤百姓的措施,以求吸取人力資源,但收效甚微,故有“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卻“民不加多”的疑問。孟子借梁惠王的疑問,或說是心理需求,宣傳自己“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張。
【范讀課文】(或播放朗誦錄音)
(1)要求學(xué)生認(rèn)真聽,糾正自己的讀音及句讀錯誤。
(2)學(xué)生自由朗讀課文。
(3)學(xué)生初讀課文,訂正字音
王好( )戰(zhàn) 棄甲曳( )兵而走 谷不可勝( )食也
數(shù)罟( )不入洿( )池(罟:從網(wǎng),古聲)
養(yǎng)生喪( )死無憾(喪:為動用法。)
5、 雞豚( )狗彘( )之畜( )
然而不王(wàng)者 涂有餓莩( )
二、研究部分(小組合作、展示交流、師生或生生評價)
(一)翻譯課文并理清脈絡(luò)
第一段:
1.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xùn)|,移其粟于河內(nèi);河?xùn)|兇亦然。
2. 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理清脈絡(luò):第一段主要寫了什么?
第二段:
1.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6、,棄甲曳兵而走?;虬俨蕉笾?,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2.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理清脈絡(luò):第二段主要寫什么?
三、應(yīng)用部分(學(xué)生獨立或小組合作完成、展示、評價)
1、梁惠王說:“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绷夯萃跤X得自己對國家政務(wù)盡心盡力了。他具體的做法有哪些? 結(jié)果如何?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
2、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問題:
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7、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A.這段話運用了什么論證手法?
B.孟子為什么要以“戰(zhàn)喻”?
C.這段話中“以五十步笑百步”作喻為了說明什么?
四、鞏固部分(學(xué)生獨立完成,教師批閱、點評、追蹤訓(xùn)練)
(一)熟讀課文,力爭背誦。
(二)加點詞語解釋
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孟子》標(biāo)題的來源)
之:
焉、耳、矣:
2.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xùn)|,移其粟于河內(nèi);河?xùn)|兇亦然。
河:
其:
3.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之:
4.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8、加:
何:
5.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
請:
6.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或:
句式:
7.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
句式:
8.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無:
之:
句式:多于鄰國:
參考答案:初讀課文,訂正字音:hào yè shēng cùgǔ wū sāng tún
Zhì xù piǎo
二、研究部分
(一)翻譯課文
梁惠王說:“我對于國家,總算盡了心啦。河內(nèi)遇到饑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遷移到河?xùn)|去,把河?xùn)|的糧食轉(zhuǎn)移到河內(nèi);河?xùn)|遇到饑荒也是這樣做。
9、了解一下鄰國的政治,沒有像我這樣用心的。鄰國的百姓不見減少,我的百姓不見增多,這是為什么呢?”
理清脈絡(luò):從具體段落來看,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寫梁惠王為自己“盡心于國”,而“民不加多”提出疑問。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讓我用戰(zhàn)爭做比喻吧。咚咚地敲響戰(zhàn)鼓,兩軍開始交戰(zhàn),戰(zhàn)敗的扔掉盔甲拖著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來,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來。憑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恥笑別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樣呢?”
梁惠王說:“不行。只不過沒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鄰國多了。
理清脈絡(luò): 第二部分(
10、“孟子對曰”至“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依據(jù)梁惠王有通過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幫助他認(rèn)識到在政治上與鄰國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災(zāi)的好事而已,本質(zhì)上并沒有區(qū)別,使文章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第三部分。
三、應(yīng)用部分
1、三問
(1)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xùn)|,移其粟于河內(nèi);河?xùn)|兇亦然。
(2)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3)于國盡心,但民不加多
2、A.答案:比喻論證
B.答案:孟子說“請以戰(zhàn)喻” ,用梁惠王熟悉的“戰(zhàn)”設(shè)喻,這樣便于啟發(fā)對方。(答上“更形象具體地是梁惠王明白這個道理”更好。可適當(dāng)肯定學(xué)生)
C.答案:這里用“以五十步笑百步”作比喻,是為了說明梁惠王的治國方法
11、與鄰國沒有什么本質(zhì)差別,只是或多或少罷了。 進(jìn)而引出孟子的解決辦法——施仁政。只有仁政才能做到“天下之民至焉”。
四、鞏固部分
(二)加點詞語解釋
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孟子》標(biāo)題的來源)
之:助詞,起舒緩語氣的作用,無實際意義。
焉、耳、矣:句末語助詞,重疊使用,加重語氣。
2.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xùn)|,移其粟于河內(nèi);河?xùn)|兇亦然。
河:黃河。河內(nèi),即黃河以北的地方;河?xùn)|,指黃河以東的地方
其:代詞。前者指代“河內(nèi)”,后者指代“河?xùn)|”。
3.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之:助詞,用在主謂短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12、(必修②《鴻門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加:更。同義互訓(xùn)。加少:更少。
5.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
請:敬辭,請允許我……
(必修②《鴻門宴》:“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
6.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或:不定代詞,相當(dāng)于“有人”“有的人”。句式:或……,或……。
(《陳涉世家》:“或以為死,或以為亡?!?譯:有的人……,有的人……。)
7.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只是,不過。是:指示代詞,這。
句式:直……耳,是……也。譯:只是沒有……罷了,那也是……啊。
8.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無:通“毋”,不、不要。下文“無”用法同。
之:助詞,用在主謂短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多于鄰國:介賓結(jié)構(gòu)后置,比鄰國多。
教師或?qū)W生課堂隨筆、后記等。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