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 專題一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奠基——先秦 2 第2講 先秦時期的社會經濟課后達標檢測(含解析)新人教-新人教高三歷史試題》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通史)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 專題一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奠基——先秦 2 第2講 先秦時期的社會經濟課后達標檢測(含解析)新人教-新人教高三歷史試題(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第2講 先秦時期的社會經濟
(建議用時:45分鐘)
一、選擇題
1.(2019·滄州質測)《詩經·周頌》中寫道:“噫嘻成王,既昭假爾(成王輕聲感嘆作祈告,我已招請過先公先王)。率時農夫,播厥百谷?!敝芄€告誡后代為君要“先知稼穡之艱難”。材料反映了( )
A.當政者重視糧食安全的思想
B.當政者借此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C.耕作技術出現革命性的變化
D.小農經濟對西周統(tǒng)治的重要性
解析:選A?!奥蕰r農夫,播厥百谷”“先知稼穡之艱難”表明當政者對農業(yè)的重視,故選A項;當政者加強對地方的控制與材料的內容當政者對農業(yè)的重視不符,故B項錯誤;耕作技術出現革命性的變化是在春秋戰(zhàn)
2、國時期,故C項錯誤;小農經濟最早出現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故D項錯誤。
2.(2019·河南八市測評)河南農諺說:“立春晴一天,農夫不費力”;江蘇農諺說:“歲朝東北風,五禾大熟豐;歲朝西北風,大水害農功”。這些農諺( )
A.注重農業(yè)的理論性總結
B.沒有科學可信性
C.對農業(yè)生產有指導作用
D.源于農民的無知
解析:選C。從河南農諺和江蘇農諺可以看出,抓住節(jié)氣有利于糧食產量的提高,故C項正確;我國古代對農業(yè)的總結是經驗性總結,非理論性總結,故A項錯誤;古代農諺是農民對農業(yè)實踐經驗總結而形成的智慧結晶,并大大增加了糧食的產量,故B項錯誤;農諺是農學家與農民在生產實踐過程中總結出來的,故
3、D項錯誤。
3.(2019·保山統(tǒng)測)齊桓公十九年,采納管仲的建議,實行井田制下的“相地而衰征”,即取消公田,以九夫為井,視土地的美惡及年歲的豐歉而征收田稅。這一政策( )
A.實質是勞役地租取代實物地租
B.以法律形式確立土地私有制
C.符合尊王攘夷、維護周禮的理念
D.得益于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
解析:選D。由材料“‘相地而衰征’,即取消公田,以九夫為井,視土地的美惡及年歲的豐歉而征收田稅”可知由于鐵犁牛耕的應用,生產力的發(fā)展促使大量私田被開墾,因而改革賦稅,故D項正確。
4.(2019·濟寧模擬)《管子》一書中記載,春秋時期齊國已用鐵農具耕種土地。但據考古發(fā)現,在長江流域春
4、秋晚期吳國墓葬中發(fā)現的農具和手工業(yè)工具,均為青銅制造。在中原地區(qū)洛陽王城、鄭州碧沙崗和山西侯馬等地春秋中晚期以至戰(zhàn)國之際的遺址中,還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產工具。由此可見春秋時期( )
A.長江流域的經濟發(fā)展水平已超過中原地區(qū)
B.中國經濟重心仍在關中平原
C.中原地區(qū)的戰(zhàn)亂嚴重影響了該地經濟發(fā)展
D.鐵制工具仍然沒有普遍使用
解析:選D。根據題目中“齊國已用鐵農具耕種土地”“長江流域……均為青銅制造”“在中原地區(qū)……還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產工具”得出春秋時期鐵制工具仍然沒有普遍使用,故D項正確。
5.(2019·太原期末)右圖是山西省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鳥尊”,出土于山西曲
5、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114號墓。其大鳥回眸、小鳥偎依、巨象縮首的完美組合造型,成為西周青銅藝術中的罕見珍品。據此判斷該藝術品( )
A.是晉侯權力至高無上的象征
B.體現了青銅鑄造技藝的成熟
C.破壞了西周時期禮制的規(guī)定
D.由技藝精湛的私營工匠制作
解析:選B。材料“大鳥回眸、小鳥偎依、巨象縮首的完美組合造型”是青銅技藝成熟的一種體現,故選B項;分封制確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故A項錯誤;該青銅器不能體現違反禮制,故C項錯誤;根據所學,周代“工商食官”,故D項錯誤。
6.(2019·長沙一中月考)在殷墟貴族墓葬中發(fā)現了許多隨葬的貝殼,甲骨文中也有下圖所示的帶“貝”的文字(買、貯
6、、貸、寶)。這說明當時“貝”的用途很可能是( )
A.用于占卜 B.飾品
C.用于祭祀 D.貨幣
解析:選D。由材料中“帶‘貝’的文字(買、貯、貸、寶)”,可知“貝”與商品交換及財富有關,貨幣既可用于商品交換,又是財富的象征,故D項正確;占卜與商品交換及財富無關,故A項錯誤;飾品不能用于商品交換,故B項錯誤;祭祀與題意中商品交換及財富不符,故C項錯誤。
7.(2019·安慶模擬)《左傳》昭公十六年:晉韓宣子聘于鄭,欲得鄭賈人(商人)之玉環(huán),“買諸賈人,既賈矣,商人曰:‘必告君大夫’。韓子請諸子產”。子產以先君桓公與商人有盟誓而反對,結果“韓子辭玉”。這說明春秋時( )
7、
A.私商仍受封建領主的制約
B.卿大大處處為國君著想
C.工商食官是商品經濟主流
D.鄭國玉器實行專賣制度
解析:選A?!白赢a以先君桓公與商人有盟誓而反對”和“必告君大夫”說明封建領主與商人有盟約而且能夠限制商人,故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君主與商人的關系,不是士大夫與國君的關系,故B項錯誤;材料反映了當時出現了私人買賣,故C項錯誤;據材料“買諸賈人”可知不是政府的專賣制度,故D項錯誤。
8.(2019·包頭模擬)《呂氏春秋·上農》曰:“古先圣王之所以導其民者,先務于農……民農則重,重則少私義,少私義則功法立,力專一,民農則其產復,其產復則重徙,重徙則死其處而無二慮?!边@主要體現了(
8、 )
A.藏富于民的思想開始出現
B.國家推行重農政策的目的
C.農耕統(tǒng)治者宣揚安土重遷
D.古代農業(yè)自給自足的特點
解析:選B。材料中未涉及藏富于民的思想,故A項錯誤;由材料信息可知“古先圣王”重視農業(yè),目的是鞏固統(tǒng)治,與材料中“功法立”“重徙則死其處而無二慮”相符,故B項正確;宣揚安土重遷只是一個方面,與題中“這主要體現”不符,故C項錯誤;材料中沒有涉及自給自足,故D項錯誤。
9.(2019·晉中適研)下表為不同史籍關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同類事件的歷史敘述
記述
出處
“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不可使雜處?!?
《管子·小匡》
“農有余糧,使民以粟出官爵,官爵必以其
9、力,則農不怠。”
《商君書》
“凡國野之道……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館,候館有積?!?
《周禮·地官·遺人》
“故雖遇饑饉、水旱,糴不貴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補不足也。行之魏國,國以富強?!?魏,李悝語)
《漢書·食貨志》
據此能夠被認定的歷史事實是( )
A.當時出現文化繁盛局面
B.齊魏積極發(fā)展商品經濟
C.秦推行重農抑商的政策
D.諸侯國重視經濟的管理
解析:選D。四則材料沒有一則能反映當時出現文化繁盛局面,故A項錯誤;只有《管子·小匡》《漢書·食貨志》提到了齊、魏,故B項錯誤;只有《商君書》提到秦國,但說的也并不是重農抑商的政策,故C項錯誤;四則材料均說明了諸侯國重視經濟
10、的管理,故D項正確。
10.(2019·武漢調研)《晏子春秋》中的“懸牛首于門,而賣馬肉于內”,《韓非子·說林下》中的“買櫝還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 )
A.推行重農抑商 B.商業(yè)意識增強
C.社會轉型加快 D.經濟管理規(guī)范
解析:選B。從材料中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相關的商業(yè)活動記載可知,當時商業(yè)意識增強,故選B項;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戰(zhàn)國商業(yè)活動,故A項錯誤;材料不能體現當時的社會轉型,且并未涉及經濟管理,故C、D兩項錯誤。
11.商鞅變法規(guī)定,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間房子里,一家有兩個以上成年男子必須分居另立戶籍,否則加倍征收賦稅。秦統(tǒng)一后,這一規(guī)定推行到全國。這一規(guī)定(
11、 )
A.瓦解了傳統(tǒng)的宗法制度
B.保障了國家的財政收入
C.削弱了國家對農民的控制
D.有利于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
解析:選D。據材料可知這一規(guī)定有利于增殖人口、征發(fā)徭役和戶口稅,有利于小農經濟的發(fā)展,故D項正確;傳統(tǒng)的宗法制度瓦解是在春秋時期,材料反映的是商鞅變法“分異令”的規(guī)定,這一規(guī)定可以促進農業(yè)發(fā)展,但并不能保障國家財政收入,這一規(guī)定也有利于加強國家對農民的控制,故A、B、C三項錯誤。
12.(2019·湖北八校聯考)中國哲學家的社會經濟思想中,有所謂的“本”“末”之別。區(qū)別本末的理由是,農業(yè)關系到生產,而商業(yè)只關系到交換。在有交換之前,必須先有生產。在農業(yè)國家里,農業(yè)是生產的
12、主要形式,所以“重本輕末”思想貫穿中國古代歷史始終。材料旨在說明( )
A.農業(yè)生產對社會發(fā)展起決定作用
B.小農經濟形態(tài)決定社會“本末”思想
C.生產經營方式決定社會經濟思想
D.統(tǒng)治者實行重農抑商政策的主要原因
解析:選B。據材料“區(qū)別本末的理由是,農業(yè)關系到生產,而商業(yè)只關系到交換。在有交換之前,必須先有生產。在農業(yè)國家里,農業(yè)是生產的主要形式”得出小農經濟形態(tài)決定社會“本末”思想,故B項正確。
二、非選擇題
13.(2019·皖南八校聯考)戶籍制度是中國歷史上對全國人口進行管理,并據以征調賦稅、勞役和征集兵員以及區(qū)分人戶職業(yè)和等級的重要制度。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3、材料一 據甲骨文記載,商王朝已開始實行人口登記制度,有“登人”或“登眾”,即臨時征集兵員的記載?!渡袝ざ嗍俊菲f:“惟殷先人,有冊有典?!贝呵飸?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為擴大兵源,增加賦役,穩(wěn)定社會秩序,紛紛建立嚴格的戶籍登記制度,即“書社制度”和“上計制度”?!皶缰贫取钡膬热菔且园傩?5家為一社,“社之戶口,書于版圖”?!吧嫌嬛贫取笔侵缚?、縣長官每年于年底前將下一年度的農戶和稅收的數目做出預算,書之于木券上,呈送國君。
材料二 中國傳統(tǒng)社會曾出現過特權戶種、民籍戶種和賤籍戶種等類別,界線分明。特權戶種以宋代的官戶最為典型,可享受蔭補(即做官的資格)、減免某些稅收、差役免除和減免刑罰等特權。民籍
14、戶種是平民百姓擁有的戶籍,包括民戶、匠戶、灶戶和鋪戶等。賤籍戶種的社會地位低于平民,包括軍戶、錄戶、雜戶、樂戶和丐戶等。明初社會庶民百姓大致可分為民籍、軍籍、匠籍三類,規(guī)定:“其令四民務在各守本業(yè)。醫(yī)、卜者土著,不得遠游?!比珖嗣穸及绰殬I(yè)劃分戶籍,永代世襲,不得變換。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春秋戰(zhàn)國時期嚴格戶籍制度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中國戶籍管理的特點;指出制約人口流動的主要因素。
解析:(1)據材料一“擴大兵源,增加賦役”等信息結合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背景歸納。(2)第一小問特點,據材料二從戶籍制度的延續(xù)、等級等角度歸納;第二小問主要因素,從制度
15、、經濟、思想角度加以分析。
答案:(1)原因:諸侯爭霸,列國稱雄;征調賦稅、勞役;征集兵員擴大兵源,區(qū)分人戶職業(yè)和等級。
(2)特點:等級性、地域性、世襲性。
主要因素:以土地為主的生產經營和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安土重遷的小農思想。
14.(2019·煙臺模擬)春秋戰(zhàn)國與明清是中國古代兩個重要的社會轉型時期。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
材料一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舊制度、舊統(tǒng)治秩序被破壞,新制度、新統(tǒng)治秩序在確立。在這場摧枯拉朽、勢不可擋的大變革中,舊的奴隸主階級沒落了,新的地主階級興起了,整個社會呈現出紛繁復雜的大動蕩大改組局面,面對中國社會發(fā)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孔
16、夫子稱之為“禮崩樂壞”,郭沫若稱之為“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
——葉文憲《論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社會的轉型》
材料二 以下是美國史學家徐中約所著《中國近代史:1600~2000中國的奮斗》目錄(節(jié)選)
第一章 “近代中國”的概念
1.1 “近代中國”始于何時?
1.2 “近代中國”形成的動力
第一編 傳統(tǒng)制度的延續(xù),1600~1800年
第二章 清帝國的興盛
第三章 政治和經濟體制
3.1 政治結構
3.2 經濟制度
第四章 社會和思想狀況
第五章 對外關系
5.1 西歐人的來臨(地理大發(fā)現,探險家、商人、傳教、西方科學技術的傳入)
5.2 俄羅斯的推進
第六
17、章 國運逆轉:由盛到衰
第二編 外患內亂(1800~1864年)
第七章 廣州貿易體系
第八章 鴉片戰(zhàn)爭
(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括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社會發(fā)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的具體表現。
(2)1600~1800年,作為傳統(tǒng)制度的延續(xù),中國社會內部卻孕育著向近代社會轉型的因素,依據材料二及所學加以概括。
(3)據材料二第五章,對“近代中國”開端這一問題的認識,你認為作者的研究視角是什么?依據材料加以說明。
解析:(1)結合材料信息聯系所學從政治、經濟、思想角度回答。(2)因素聯系材料“社會和思想狀況”以及所學,可以從思想和經濟兩個方面回答。(3)第一小問研究視角可以從史觀
18、入手,第二小問說明根據材料二信息“西歐人的來臨(地理大發(fā)現,探險家、商人、傳教、西方科學技術的傳入)”進行回答。
答案:(1)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走向崩潰,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逐步確立;經濟上:生產力進步,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小農經濟產生并發(fā)展;文化上:禮崩樂壞,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
(2)因素:商品經濟發(fā)展,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并緩慢發(fā)展;出現了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進步思想家,掀起了一股反對封建專制、帶有早期啟蒙性質的進步社會思潮。
(3)示例
研究視角:全球史觀,即對中國近代史開端的考查應該放在世界視野下展開。
說明:1600年前后,隨著新航路的開辟,世界開始由分散走向整體;此后西歐的探險家、商人、傳教士的東來,西學東漸對當時的清朝產生了重要影響,促使并推動近代中國的到來。
第8頁/總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