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教版九年級全冊化學:《基礎(chǔ)實驗1 氧氣的制取》同步測試題
《滬教版九年級全冊化學:《基礎(chǔ)實驗1 氧氣的制取》同步測試題》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滬教版九年級全冊化學:《基礎(chǔ)實驗1 氧氣的制取》同步測試題(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滬教版九年級全冊化學:《基礎(chǔ)實驗1 氧氣的制取》同步測試題 姓名:________ 班級:________ 成績:________ 一、單選題 1 . 在相同溫度,相同壓強的條件下,氣體體積之比等于氣體所含分子個數(shù)之比。某混合氣體中可能含有N2、CO、HCl,將其依次通過NaHCO3溶液和灼熱的CuO,氣體體積無變化,但有紅色物質(zhì)生成(設各步反應均充分),再通過足量的NaOH溶液,氣體體積明顯減少,將燃著的木條伸入盛有剩余氣體的集氣瓶中,木條熄滅。則可推斷該混合氣體中( ) A.一定有N2和CO,肯定無HCl B.一定有N2和CO,可能有HCl C.一定有CO,HCl和N2 D.一定有CO,可能有HCl和N2 2 . 下列有關(guān)實驗操作過程中,說法正確的是( ) A.先加入稀鹽酸,再將試管慢慢直立放入鋅粒,制取氫氣 B.將氫氧化鈉固體放入量筒中,加水溶解 C.將燃著的木條伸到集氣瓶內(nèi),檢驗二氧化碳 D.將濃硫酸慢慢注人水中,用玻璃棒不斷攪拌,稀釋濃硫酸 3 . 下圖所示實驗基本操作正確的是 A.加熱液體 B.滴加試劑 C.熄滅酒精燈 D.稀釋濃硫酸 4 . 實驗室制氧氣有以下操作,正確的操作順序是 ①撤去酒精燈;②將儀器固定在鐵架臺上;③集氣瓶裝滿水倒置于水槽中;④檢查裝置氣密性; ⑤給裝入藥品的試管加熱;⑥收集氣體;⑦從水中移出導氣管;⑧用藥匙裝入高錳酸鉀,管口放一團棉花,用帶導管的橡皮塞塞緊試管口 A.④⑧②③⑤⑥⑦① B.⑧④②③⑤⑥⑦① C.④⑧②③⑤⑥①⑦ D.④⑧②⑤⑥③⑦① 5 . 下列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 A.滴加液體 B.稀釋濃硫酸 C.量取液體 D.稱量氫氧化鈉固體 6 . 下列關(guān)于催化劑的說法正確的是 A.催化劑必定加快反應速度 B.反應前后催化劑的化學性質(zhì)通常會發(fā)生改變 C.在釀造工業(yè)和制藥工業(yè),一般都要用酶作催化劑 D.用雙氧水制取氧氣時,加入催化劑可使生成氧氣的質(zhì)量增加 二、填空題 7 . 以下是中學常見的實驗裝置圖(圖1) (1)實驗室用鋅粒和稀硫酸反應制取氫氣,要制備并收集干燥的氫氣,請將所選裝置接口按從左到右順序連接為. (2)實驗室制取氧氣有多種方法. a,用KMnO4制氧氣應選用作為發(fā)生裝置(填裝置序號).檢驗該裝置氣密性的方法是. b.如用H2O2溶液制氧氣,除H2O2溶液外還需要加入的試劑是(填名稱).如圖2是實驗室制備氣體的一種裝置圖.該裝置的特點是:打開彈簧夾,塊狀固體和液體接觸,反應發(fā)生;關(guān)閉彈簧夾后,產(chǎn)生的氣體將液面壓回,使固體和液體分開,反應停止.用H2O2溶液制氧氣時,(填“可以”或“不可以”)采用此裝置. A.實驗室還用KClO3來制備氧氣,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將KClO3與MnO2的混合物ag加熱一段時間,得到bg固體,將得到的固體溶于水,過濾、洗滌、干燥后,又得到cg固體,則KCl03的分解率為.(用含a,b.c的式子表示)(提示:KCl03的分解率是指已分解KClO3質(zhì)量與原加入KClO3質(zhì)量之比.) 8 . 2017年5月10日,我國南海神狐海域進行的可燃冰試采獲得成功。可燃冰(天然氣水合物)是資源量豐富的高效清潔能源,其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 三、實驗題 9 . 如圖是某同學設計的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實驗裝置圖,請回答下列問題: (1)實驗室制取氧氣時有以下操作步驟: ①裝入固體藥品②檢查氣密性③打開活塞④加入液體藥品⑤組裝 A⑥收集氧氣⑦準備好B。合理的順序是_________。 (2)C圖是氧氣的__________操作,D圖是氧氣的___________操作,二者的區(qū)別是________。 10 . O2、H2、CO2是中學化學中常見的氣體,請根據(jù)下列裝置圖回答問題: (1)實驗室制取CO2的發(fā)生裝置應選用_____(用字母A~F填空)裝置; (2)實驗室用B裝置制取O2時,加入的固體起______作用;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實驗室用C裝置干燥H2時加入的試劑是________(填名稱),收集H2選用的裝置是D或F,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 實驗室利用如圖所示裝置(氣密性良好)和藥品制取氧氣并驗證其性質(zhì)。 (1)寫出裝置D中一種儀器的名稱_____。 (2)進行氧氣的制取和收集,把裝置A中的m和D中的n連接起來,將裝置A中的液體藥品適量滴入固體藥品中,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_____。 為了使收集到的氧氣較為純凈,需要等到D裝置中_____時,才開始收集氧氣。 (3)氧氣收集完畢,拆開m與n的連接。將燃著的蠟燭放入裝置B中,并連接裝置A,B,C,再次將適量藥品滴入固體藥品中,可觀察到裝置B中的蠟燭_____,說明氧氣具有_____的性質(zhì)。 (4)上述實驗持續(xù)一段時間后發(fā)現(xiàn)C液體出現(xiàn)渾濁,簡述產(chǎn)生該現(xiàn)象的原因:_____。 12 . 如圖是教材探究二氧化錳對過氧化氫的分解反應是否具有催化作用的實驗裝置圖。請回答下列問題: (1)甲圖中帶火星的木條沒有復燃,可以得出關(guān)于過氧化氫性質(zhì)的結(jié)論是______; 根據(jù)乙圖的實驗和丙圖實驗的現(xiàn)象和甲圖實驗的現(xiàn)象的對比,此實驗說明二氧化錳對過氧化氫反應速率的影響是_____;此過程發(fā)生反應的表達式為______。 (2)如果實驗前用精密天平稱量二氧化錳的質(zhì)量,實驗后把所得的混合物______(填“操作名稱”),再把二氧化錳經(jīng)過_______(填“操作名稱”),再稱量,發(fā)現(xiàn)二氧化錳的質(zhì)量沒有改變。僅憑上述實驗還不能說明二氧化錳是過氧化氫分解反應的催化劑,若要確定二氧化錳是過氧化氫分解反應的催化劑,還需要驗證的是_______。 13 . 實驗室制取氣體時需要的一些裝置如圖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儀器名稱:a_______; (2)實驗室用過氧化氫溶液制取氧氣應選擇的發(fā)生裝置是_______,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反應類型為_______(填基本反應類型); (3)C、D、E三種氣體收集裝置,不能收集的是_______,請說出原因_______。 14 . 下圖是某同學設計的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實驗裝置圖。請回答下列問題: (1)上圖中標有序號儀器的名稱: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 (2)實驗室用過氧化氫制取氧氣時,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應選用的發(fā)生裝置是_________(填裝置序號,下同)。收集時可選擇E是因為________. (3)甲烷是一種無色無味、難溶于水、密度比空氣小的氣體。實驗室用加熱無水醋酸鈉和堿石灰的固體混合物制取甲烷時,發(fā)生裝置應選用______,收集裝置應選用________。 (4)組裝好B裝置后,該同學先向分液漏斗中加入水,然后將導管一端通入水中,并打開分液漏斗的活塞,觀察導管口是否有連續(xù)的氣泡冒出。該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5)如圖所示:F是一種可用于集氣、洗氣等的多功能裝置。若將F裝置內(nèi)裝滿水,再連接量筒,就可以用于測定不溶于水且不與水反應的氣體體積,則氣體應從___________(填“a”或“b”)進入F中。 四、綜合題 15 . 利用下圖完成各題。 序號 甲 乙 丙 實驗 a、c為干燥的紫色石蕊試紙 b、d為濕潤的紫色石蕊試紙 (1)甲實驗的目的是_____。 (2)乙實驗,若電解18g水,則試管2內(nèi)得到的氣體質(zhì)量為_____g。 (3)丙實驗,說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氣且能與水反應的現(xiàn)象是_____。 第 8 頁 共 8 頁 參考答案 一、單選題 1、 2、 3、 4、 5、 6、 二、填空題 1、 2、 三、實驗題 1、 2、 3、 4、 5、 6、 四、綜合題 1、- 1.請仔細閱讀文檔,確保文檔完整性,對于不預覽、不比對內(nèi)容而直接下載帶來的問題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載的文檔,不會出現(xiàn)我們的網(wǎng)址水印。
- 3、該文檔所得收入(下載+內(nèi)容+預覽)歸上傳者、原創(chuàng)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檔原作者,請點此認領(lǐng)!既往收益都歸您。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9.9 積分
下載 |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quán)。
- 關(guān) 鍵 詞:
- 基礎(chǔ)實驗1 氧氣的制取 滬教版九年級全冊化學:基礎(chǔ)實驗1 氧氣的制取同步測試題 滬教版 九年級 化學 基礎(chǔ) 實驗 氧氣 制取 步測 試題
鏈接地址:http://appdesigncorp.com/p-11459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