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史考試題庫福建師范大學.doc
《外國教育史考試題庫福建師范大學.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外國教育史考試題庫福建師范大學.doc(3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外國教育史》試卷 (第一套) 一、填空題(30%) 1、在教育起源問題上,法國教育學者利托爾諾認為教育起源于(生物本能),美國教育學者(孟祿)認為起源于兒童對成人活動的當下的無意識的模仿,經(jīng)典馬克思主義認為教育起源于(勞動)。 2、雅典奴隸主子弟上學時由(教仆)陪送,可同時上(文法)學校和(弦琴)學校。 3、(十二銅表法)是西方最早出現(xiàn)的一種著名法規(guī),也是古羅馬家庭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4、(昆體良)是西方世界第一個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思想家,它的主要教育著作是(雄辯術原理)。 5、中世紀大學的文科,學生在修畢(三藝、)和(四藝)并通過考試后可分別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 6、夸美紐斯高度評價教育對人的發(fā)展的作用,認為人生來便具有(學問)、(道德)和(虔信)的種子,通過教育可以使之得到發(fā)展。 7、17世紀末,英國國教會創(chuàng)辦了“基督教知識促進會”,大力從事辦教活動,而非國教的個人和團體則創(chuàng)辦了(慈善學校 )學校。 8、18世紀提出“教育萬能論”的法國啟蒙思想家是(愛爾維修)。 9、美國開國之初的憲法未涉及教育事務,以后又在憲法修正案中補充規(guī)定,凡是憲法中未涉及的事務均有美國各州行使管理權,這為美國建立(地方分權)的教育管理體制提供了法理基礎。 10、18世紀末,受法國啟蒙思想影響,德國掀起了(泛愛主義)運動,該運動主要接受了法國思想家(盧梭)的思想,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巴西多)。 11、美國著名教育家賀拉斯.曼享有(美國公立學校之父)的稱號。 12、日本明治維新之初,以天皇名義發(fā)布的1879年的(教學大旨)和1890年的(教育敕語)兩項指令,擬定了日本的教育宗旨。 13、(第斯多惠)被稱為“德國教師的教師”,他有關教師的著作是(《德國教師教育指南》 )。 14、1902年,美國創(chuàng)立了第一所從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過渡的教育機構——(初級學院)。 15、前蘇聯(lián)教育發(fā)展史的歷程大致可以分為1917-1930年的社會主義教育體制初創(chuàng)時期,1931-1941年調整與鞏固時期,1941-1945年的衛(wèi)國戰(zhàn)爭時期,1945-1958的(戰(zhàn)后恢復與發(fā)展)時期,1958-1964年的(國民教育體制改革)時期,1964到解體時的(完善 )時期。 二、名詞解釋(20%) 1、導生制 (1)是由英國傳教士蘭卡斯特和貝爾于18世紀末創(chuàng)造的一種教學組織方式,也稱“蘭卡斯特-貝爾制”。 (2)、即由教師先對年齡大、成績好的學生施教,再由他們轉交其他學生,代替教師的職責。 (3)該方式適合于在師資不足的情況下對大量學生的教學,在西方普及義務教育、發(fā)展國民學校中發(fā)揮過積極的作用 2、要素教育論 (1)是裴斯泰洛齊關于初等教育的教學理論。 (2)他認為各育都存在著最簡單、最基本的要素,從這些要素著手進行教學最容易、最有效。 (3)體育的基本要素使關節(jié)活動,德育是兒童對母親的愛,智育是數(shù)、形、詞。 3、巴特勒法案 (1)1944年英國頒布的教育法案。 (2)其中心內容在于調整教育領導體制和謀求初等教育與中等教育的銜接。前者的目的在于加強國家對教育的領導與控制;后者的目的在于進一步實現(xiàn)多年以來并未真正實現(xiàn)的中等教育機會均等的口號。(3)這一法案是戰(zhàn)后英國教育改革總的指導文件和法律基礎,決定了英國戰(zhàn)后教育發(fā)展的基本方針與政策,為世界各資本主義國家擬定、頒布戰(zhàn)后教育改革法開辟了先例。 4、初級學院 (1)美國創(chuàng)辦于20世紀初的一種從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過渡的教育機構。 (2)由地方和各州設立,學制兩年。學生畢業(yè)后可直接參加就業(yè),也可不經(jīng)升學考試進入四年制大學的三年級繼續(xù)完成正規(guī)高等教育。 三、簡答題(20%) 1、簡述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教育的特征 (1)在教育目標上,要求培養(yǎng)能力、知識、思考與體力都得到發(fā)展的新人。 (2)擴大教育對象,創(chuàng)建了新形式的學校。 (3)擴大了教育內容和學科范圍。 (4)創(chuàng)造并運用了新的教學方法 (5)上述特征在當時具有極大的反封建的進步性,也標志著教育本身由低級向高級發(fā)展的一個新階段。 2、簡述南北戰(zhàn)爭以后至19世紀末美國教育制度確立與發(fā)展的原因 (1)作為新的資本主義國家,沒有歷史包袱,能按照國家經(jīng)濟與政治的實際需要輕裝前進,勇于創(chuàng)新。 (2)善于識教育促進民族融合,形成統(tǒng)一的美利堅民族。 (3)注重向歐洲的進步的教育措施與理論學習,并與本國的實際有機結合起來。 (4)注重調動社會各方面辦力量發(fā)展教育事業(yè)。 (5)重視把現(xiàn)代科技廣泛引入教育內容和方法中去。 四、論述題(30%) 1、試比較雅典和斯巴達教育的異同和成因 (1)相同之處:教育都為奴隸主階級控制;教育部與不與生產勞動直接聯(lián)系;都把軍事體操放在頭等重要的地位。 (2)不同之處,雅典要求培養(yǎng)體力、智力、美感和品德等都得到和諧發(fā)展的人,斯巴達只單純地培養(yǎng)身體強壯、勇敢善戰(zhàn)的武士;雅典的教育內容豐富、充實,包括德、智、體、美多方面,斯巴達只進行單純的軍事訓練;雅典的學校類型多種多樣,包括文法、弦琴體操等學校,斯巴達只有軍事教育和訓練機構。 (3)不同之成因:雅典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適合工商業(yè)的發(fā)展,斯巴達則適合農業(yè);雅典社會由氏族內部發(fā)展而形成,階級矛盾較為緩和,斯巴達社會在軍事征服異族的基礎上形成;上述條件是雅典和斯巴達成為兩個不同類型的奴隸制國家;雅典國內農業(yè)奴隸主和商業(yè)奴隸主共存,國內階級矛盾較為緩和,是實施奴隸主民主政治的城邦;斯巴達則是國內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實施少數(shù)奴隸主寡頭專政的農業(yè)城邦;古雅典的教育不僅要把統(tǒng)治者的子弟訓練成身強力壯的軍人,更要求把他們培養(yǎng)成具有多種才能、能言善辯、善于交往的政治家和商人;而斯巴達只要求培養(yǎng)體格健壯的武士。由此表現(xiàn)出在教育目的、內容和學校制度上的不同。 (4)相同之處成因:雅典與斯巴達教育相同之處的成因在于兩者都是同一時代的古希臘的城邦,都是奴隸制國家,具有相同的歷史和社會背景。 2、試述洛克的紳士教育論 (1)紳士教育的作用與目的:白板說,紳士四項特質“德行、智慧、禮儀和學問”。 (2)紳士教育的內容:體育、德育、智育; (3)紳士教育的方法,教育主要形式是家庭教育;德育方法上,反對體罰,主張板樣示范、及早實踐;智育方法上,把鍛煉法應用于教學,注意喚起兒童的求知欲,重視發(fā)展兒童的智力。 (4)紳士教育論為近代資產階級教育提供了完整的教育體系。 《外國教育史》試卷(第二套) 一、填空題(30%) 1、原始社會教育的特征是;教育沒有階級性、教育在(生產勞動 )和日常生活中進行。 2、古埃及的教育較為發(fā)達,其主要學校類型有:( 宮廷學校)和僧侶學校、(職官學校 )、( 文士學校)和“古儒”學校。 3、雅典男孩7歲后可上( 文法)、(弦琴 )學校;13或14歲后可入( 體操)學校。 4、西方教育史上第一個提出公共學前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柏拉圖 ),他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 哲學家)和(軍人 )。 5、古羅馬帝國時期,為加強帝國的統(tǒng)治,文法學校和( 修辭學校)由私立改為公辦,這類學校以培養(yǎng)(官吏 )為目標;初等學校以培養(yǎng)帝國的( 順民)為目標。 6、( 維多利諾)被稱為文藝復興時期“第一個新式學校的教師”,他創(chuàng)辦的學校被稱為(快樂之家 )。 7、夸美紐斯十分重視兒童教材的編寫工作,他親自編寫的教材有(語言和科學入門 )和( 世界圖解)。 8、英國1902年議會通過的教育法——( 巴爾福教學法)確立了英國教育(由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并存 )的教育領導體制。 9、法國1881年和1882年的費里教育法令明確宣布并確立了法國國民教育的( 義務)、(免費 )和( 世俗性)三原則。 10、在道德教育原則和方法上,斯賓塞強調(自然后果法 ),的教育意義,斯賓塞也是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率先與傳統(tǒng)的古典教育論戰(zhàn),竭力倡導(科學 )教育的代表人物。 11、法國中央集權的教育管理體制創(chuàng)建于(拿破侖(或法蘭西第一帝國) )時期,(帝國大學學監(jiān) )是全國教育界的最高首腦。 12、17、18世紀,德國主要的中等教育機構是(文法學校 )和(公學 ),19世紀,德國主要的中等教育機構是文科中學和(實科中學 )。 二、名詞解釋(20%) 1、騎士教育 (1)西歐封建社會形成和發(fā)展的世俗封建主子弟的教育體系。 (2)7-14歲做侍童,14-21歲作侍從。 (3)教育內容是“七技”。 (4)培養(yǎng)目標是鎮(zhèn)壓農民和進行兼并戰(zhàn)爭的武夫。 2、班級授課制度 (1)夸美紐斯最早從理論上予以論證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 (2)把學生組成班級,由一位教師面向班級共同授課。 (3)符合近代學校教育,特別是普及教育發(fā)展的需要,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3、基佐教育法 (1)1833年法國頒布的大力發(fā)展初等教育和師范教育的法案。 (2)規(guī)定每區(qū)須設一所小學,每主要城市設一所高等小學。 (3)各省設師范學校,所有小學教師須接受訓練。 (4)使法國初等教育獲得較大的發(fā)展。 4、完滿生活準備說 (1)斯賓塞提出的教育目的說。 (2)直接與間接保全自己的活動。 (3)撫養(yǎng)子女的活動。 (4)與維持正常社會政治關系有關的活動。 (5)滿足閑暇和情感的活動。 三、簡答題(20%) 1、亞里斯多德兒童身心發(fā)展階段論簡述 (1)亞里斯多德根據(jù)其對兒童身心自然發(fā)展的順序的觀察,將兒童身心發(fā)展分為三個階段。 (2)初生-7歲,以身體發(fā)育成長為主。 (3)7-12歲,以智育、美育、德育、體育為主,音樂教育為核心。 (4)14-21歲,以智力教育為主。 2、英國1870年“初等教育法”簡述 (1)19世紀下半葉,英國基本完成了工業(yè)革命,技術的革新要求工人接受到更多的教育;國際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經(jīng)濟競爭促使英國更加關注教育問題;工人運動的高漲使得國家和他們自己都更加關心子女的教育問題。1870年英國頒布的“初等教育法”(又稱“福斯特法案”)規(guī)定:①國家對教育有補助權和監(jiān)督權;②將學校劃分為數(shù)千個學區(qū),設立學校委員會管理地方教育;③對5-12歲兒童實施強迫的初等教育;④在缺少學校地區(qū)設公立學校,每周學費不得超過9便士,民辦學校學費數(shù)額不受限制;⑤學校世俗科目與宗教科目分離。 (2)它是英國第一個關于初等教育的法案,標志著英國國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形成。結束了英國政府長期以來不管教育的狀況,形成了英國教育史上公立學校和教會學校并存的教育制度,大大促進了英國初等教育的發(fā)展。 四、論述題(30%) 1、試述洛克的紳士教育論 (1)紳士教育的作用與目的:白板說,紳士四項特質“德行、智慧、禮儀和學問”。 (2)紳士教育的內容:體育、德育、智育; (3)紳士教育的方法,教育主要形式是家庭教育;德育方法上,反對體罰,主張板樣示范、及早實踐;智育方法上,把鍛煉法應用于教學,注意喚起兒童的求知欲,重視發(fā)展兒童的智力。 (4)紳士教育論為近代資產階級教育提供了完整的教育體系。 2、《國家在危機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述評 (1)1983年,美國中小學教育質量調查委員會頒發(fā)的教育報告。聯(lián)邦政府教育部將之批轉下發(fā)給各州,并要求各州按報告的精神進行教育改革。 (2)其主要內容為:第一,加強中學數(shù)學、英語、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計算機課程五門“新基礎課”的教學;第二,提高教育標準的和要求;第三,改進教師培養(yǎng);第四,由聯(lián)邦政府、州和地方官員以及學校校長和學監(jiān)共同發(fā)揮教育改革領導作用,并為改革提供必要的財政資助。 (3)該報告是美國80年代中期開始的教育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對提高美國基礎教育的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外國教育史》試卷 (第三套) 一、填空題 1、原始社會的教育也可分為(期氏族社會、母系氏族社會、父系氏族社會)和軍事民主社會時期四個階段。 2、在西方教育史上,(文法)、(修辭學)和(哲學)被稱為“三藝”,其創(chuàng)始人是古希臘的(智者(或智者派))。 3、柏拉圖較為系統(tǒng)地闡述了自己教育思想的最重要的代表作是(理想國),晚年反映他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是(法律篇)。公元前367年,他在雅典附近的體育館創(chuàng)建了(學園)(亞里斯多德)是該機構最出色的學生,是古希臘百科全書式的學者。 4、亞里斯多德認為音樂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實利”,而是“在閑暇時共理智的享受”,這種觀點是他(文雅教育(自由教育))思想的體現(xiàn)。 5、(昆體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個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思想家,它的主要教育著作是(《雄辯術原理》)。 6、中世紀大學的文科學習內容有(拉丁語)和(七藝)。 7、貫穿夸美紐斯整個教育理論體系中的主要原則是(教育適應自然),他主張設立四類學校,分別是:(母育學校)、(國語學校)、(拉丁語學校)和大學。 8、1708年德國哈勒學園的副主教席姆勒創(chuàng)辦的實科中學的名稱是(數(shù)學機械學經(jīng)濟學實科學校)。 9、美國教育家帕克的教學實踐被稱為(昆西教學法)法,實際上它標志著美國(進步教育)運動的開始。 10、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教育領導體制仿效(法國、),實行中央集權的(大學區(qū))制。 11、西方教育史上,被稱為“俄國教師的教師”的是(烏申斯基)。 12、1902年,美國創(chuàng)立的從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過渡的教育機構是(初級學院)。 13、納粹德國訓練法西斯頭目的三種特殊學校是:(希特勒學校)、(全國政治教育學院)(騎士團城堡學校)。 二、名詞解釋(20%) 1、助產術 (1)又稱產婆術,是蘇格拉底創(chuàng)造的一種討論和辯論的方法。 (2)這種方法要求先向學生提問,對學生的錯答不直接指出其錯誤,而只是提出暗示性的補充問題,使對方不得不承認自己答案的荒謬和自相矛盾,并通過引導和暗示,最后得出蘇格拉底認為是正確的結論。(3)是歷史上發(fā)現(xiàn)法的萌芽。。 2、導生制 (1)是由英國傳教士蘭卡斯特和貝爾于18世紀末創(chuàng)造的一種教學組織方式,也稱“蘭卡斯特-貝爾制”。 (2)即由教師先對年齡大、成績好的學生施教,再由他們轉交其他學生,代替教師的職責。 (3)該方式適合于在師資不足的情況下對大量學生的教學,在西方普及義務教育、發(fā)展國民學校中發(fā)揮過積極的作用。 3、恩物 (1)是福祿培爾為幼兒進行游戲和其他活動所設計的一套教具。取名“恩物”,意味著這是成人贈給心愛的兒童的禮物。 (2)恩物通常有6種,包括彩色小球、木制球體、立方體和圓柱體、大立方體等; (3)用以發(fā)展兒童的認識、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4、巴特勒法案 (1)1944年英國頒布的重要教育法令。 (2)其中心內容在于調整教育領導體制和謀求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銜接。前者的目的在于加強國家對教育的領導和控制;后者的目的在于進一步實現(xiàn)多年來并未真正實現(xiàn)的中等教育機會均等的口號。 (3)這一法令是戰(zhàn)后英國教育改革的總的指導文件和法律基礎,決定了英國戰(zhàn)后發(fā)展的基本方針和政策,為世界各資本主義國家擬定、頒布戰(zhàn)后教育改革法開辟了先例 三、簡答題: 1、簡述智者派的主要貢獻 (1)傳播了文化,擴大了教育對象范圍,促進了社會流動。 (2)拓展了學術研究領域,擴大了教育內容的范圍。 (3)提供了新型教育——政治家或統(tǒng)治者的預備教育。 (4)推動了古希臘教育思想的進一步豐富。 (5)職業(yè)教師取代了大眾教師。 (6)其思想包含了全部希臘教育思想發(fā)展的基本線索和方向。 2、簡述盧梭關于教育來源的思想 (1)來自自然的,指人的才能和器官的內在發(fā)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2)來自人的,指人如何利用上述發(fā)展是能夠由人真正加以控制的。 (3)來自事物的,指對人形成良好經(jīng)驗有影響的事物。 (4)來自人的和來自事物的應與來自自然的發(fā)展相一致。 (5)雖缺乏科學論證,但已觸及與遺傳、環(huán)境和教育三者對人的發(fā)展的作用這樣的教育基本理論問題。。 四、論述題(30%) 1、試述中世紀大學的特征和意義 (1)中世紀大學具有高度的獨立性和自主權。由學生或教師組成行會管理學校內部事務,實行自治,反對外界干涉學校生活,極力維護自己管理事務的權利。 (2)中世紀大學還享有某些特權,如免納捐稅,免服兵役,不受普通司法管轄等。 (3)主要開設文、法、醫(yī)、神四科。 (4)其產生打破了教會對教育的壟斷局面,有助于世俗性文化的發(fā)展。 (5)活躍了當時思想文化生活,對城市的發(fā)展起了有益的作用。 (6)為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運動作了一定的準備。 2、赫爾巴特四階段教學法述評(還需整理) (1)闡述明了、聯(lián)想、系統(tǒng)、方法四個階段。 1)明了 “明了”是了解新出現(xiàn)的個別事物,它相當于出現(xiàn)某種新“問題”。這是教學過程的第一步,由教師傳授新教材。學生這一階段的心理狀態(tài)是處于靜止的專心活動,其主要表現(xiàn)為注意,注意教師對新教材的提示,集中精神對新的概念、教材進行鉆研,努力明了新概念。 2)聯(lián)想 “聯(lián)想”是將新出現(xiàn)的個別事物與經(jīng)驗觀念中的原有事物聯(lián)系起來考慮,初步形成新舊事物之間的某種暫時的“關系”,它相當于針對新問題而初步提出某種“假設”。赫爾巴特將這種從明了到聯(lián)想的心理活動稱為“專心”。學生此時的心理狀態(tài)是處于動態(tài)的專心活動,這種鉆研活動可使學生新掌握的觀念、教材與以往已有的觀念之間產生聯(lián)系。 3)系統(tǒng) 赫爾巴特講的“系統(tǒng)”是針對初步形成的新舊事物聯(lián)系(假設)進一步檢查,使新舊事物處于恰當?shù)奈恢?。?jīng)過“聯(lián)想”階段后,學生的新舊觀念、新舊知識已經(jīng)產生了聯(lián)系,但還不系統(tǒng),需要一種靜止的審思活動。 4)方法 “方法”是通過重復推廣應用,進一步驗證原來假想的關系。赫爾巴特講的“方法”即“應用”(或練習),比如作業(yè)、寫作與改錯。讓學生在類似的情境中獲得對新知識的理解、提升、抽象,“因為這里可以表明學生是否正確地把握主要思想,能否應用它們。學生心理狀態(tài)是學生對觀念體系的進一步深思,表現(xiàn)為一種動態(tài)的審思活動。學生會產生把系統(tǒng)知識應用于實際的要求,其心理特征是行動。 赫爾巴特的四階段理論事實上就是教師呈現(xiàn)新教材,并且讓學生感知這些教材,進而使新舊知識互相“融合”并使知識系統(tǒng)化,然后通過“學習”等手段使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赫爾巴特所規(guī)定的這些階段,直到現(xiàn)在還能見到它的影子,甚至很多學校還完全按照他的關于講課的程序和步驟在進行著21世紀的教學。 (2)分析四階段論的心理學基礎。 當赫爾巴特提出將教育學建立在心理學之上時,他實際上將教育學建立在他所經(jīng)營的以“明了—聯(lián)想—系統(tǒng)—方法”為思維過程的心理學之上,這使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問題第一次正式地獲得了形式化的思維步驟以及相應的教學程序。 (3)對該階段論作出自己的評判。 在當時的條件下,赫爾巴特為教育學引薦的“心理學”雖還算不上嚴格意義上的“科學的”心理學,但他在教育史上第一個明確地將心理學研究應用于教育以及教育學研究,對后來的教育研究以及教育學研究的影響不可低估。而從他所設計的思維的形式階段來看,也確實有不少“科學的”、合理的成分。 《外國教育史》試卷 (第四套) 一、填空題(30%) 1、關于教育的起源,教育學術界有多種觀點,法國教育家(利托爾諾)是生物學起源說的主要代表,美國教育家(孟祿)是模仿說的主要代表,經(jīng)典馬克思主義者認為教育起源于(勞動)。 2、古印度專門致力于青年教育工作的人被稱為(古儒),他們對(《吠陀 》)有較深的研究。 3、雅典琴弦學校學習的主要內容是(音樂)、(唱歌)、(誦詩)。 4、在亞里斯多德看來,(音樂)教育是和諧發(fā)展的核心思想,他認為對14——18歲的學生應以(智力)教育為主。 5、古羅馬教育家昆體良認為學習過程應分為遞進的三個階段:(模仿)、(接受理論指導)和(練習),其主要教育著作是( 《雄辯術原理(或雄辯家教育》 )。 6、西歐封建社會前期教會學??煞譃椋ń虝ㄉ海?、(大寺院)三種類型。 7、文藝復興時期,第一個提出勞動教育思想并試圖消滅體腦對立的人文主義思想家是(莫爾),他在(《烏托邦》)一書中描繪了其社會和教育的理想藍圖。 8、貫穿夸美紐斯整個教育理論體系中的主要原則是(教育適應自然、),他主張設立四類學校,分別是:(母育學校)、(國語學校)、(拉丁語學校)和大學。 9、1708年,德國神學家在哈勒開辦的實科中學是(數(shù)學機械和經(jīng)濟學校)學校,英法等國的實科中學直到(19世紀初)才開始建立。 10、1861年美國國會通過的(《莫雷爾法》),創(chuàng)辦了南北戰(zhàn)爭后出現(xiàn)的一種新型工學院。 11、洛克的主要教育著作是(《教育漫話》),他以(白板說)來說明教育在人的造就中的決定性作用。 12、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將(民族性)原則作為其全部教育活動的主導原則。 13、英國1944年頒布的巴特勒法案設立了(教育部)作為全國教育最高行政領導機構。 二、名詞解釋(20%) 1、產婆術 (1)又稱助產術,是蘇格拉底創(chuàng)造的一種討論和辯論的方法。 (2)這種方法要求先向學生提問,對學生的錯答不直接指出其錯誤,而只是提出暗示性的補充問題,使對方不得不承認自己答案的荒謬和自相矛盾,并通過引導和暗示,最后得出蘇格拉底認為是正確的結論。 (3)是歷史上發(fā)現(xiàn)法的萌芽。 2、公學 (1)公學是產生于英國中世紀末期的中等教育機構,最初由公眾團體集資興辦,培養(yǎng)一般公職人員,故稱為公學。 (2)后發(fā)展成典型的貴族學校,以古典文學為主要課程。 (3)以升入牛津、劍橋大學為教育目標,入學對象主要是貴族、大資本家和富人子弟。 3、教育性教學 (1)赫爾巴特的教學原則之一。 (2)認為學生掌握知識主要是為了形成道德觀念。 (3)教育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手段是教學 (4)任何教學過程都必須具有教育的性質,必須首先進行道德教育。 4、朗之萬—華倫教育改革法案 (1)1947年法國的教育改革方案。 (2)其目標是培養(yǎng)現(xiàn)代生產者和公民。 (3)其主要內容是實現(xiàn)教育民主、進步和機會平等,尊重個人能力發(fā)展的要求。 (4)為戰(zhàn)后法國的教育改革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礎, 三、簡答題(20%) 1、簡述原始社會教育的特征 (1)無階級性,為人人所享有。 (2)為社會特別是生產勞動的需要培養(yǎng)人。 (3)簡單性。 (4)在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中進行。 2、簡述裴斯泰洛齊的和諧發(fā)展的教學原則 (1)直觀性原則。 (2)循序漸進原則。 (3)由近及遠和由易到難原則。 (4)意義 四、論述題 1、赫爾巴特四階段教學法述評 (1)闡述明了、聯(lián)想、系統(tǒng)、方法四個階段。 (2)分析四階段論的心理學基礎。 (3)對該階段論作出自己的評判。 2、美國1957—1965年間的教育改革述評。 (1)國防教育法的頒布。 (2)中等教育和師范教育的改革。 (3)初等和中等教育法的頒布。 (4)意義評判。 《外國教育史》試卷 (第五套) 一、 填空題(30%) 1、1、關于教育的起源,教育學術界有多種觀點,法國教育家(利托爾諾)是生物學起源說的主要代表,美國教育家(孟祿)是模仿說的主要代表,經(jīng)典馬克思主義者認為教育起源于(勞動)。 2、原始社會教育具有的三個主要特征是(無階級性 )、(與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相聯(lián)系 )、( 簡單性)。 3、古埃及最早的學校主要是(宮廷學校 )、(職官學校 )、( 僧侶學校)、(文士學校 )。 4、斯巴達極為重視軍事體育教育,五項競技是其訓練的基本項目,它們是賽跑、跳躍、擲鐵餅、投標槍、角力 )。 5、撰寫小說《巨人傳》以揭露和批判西歐封建社會教育的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家是( 拉伯雷)。 6、古羅馬共和國后期,初等學校的主要教學內容是讀、寫、算和(十二銅表法 )。 7、盧梭認為對2—12歲的兒童只能進行(感官、)教育,不可學習書本知識,因為這一階段在他看來兒童正處于(理智睡眠 )時期。 8、歐文為改善工人的教育環(huán)境,提高工人的文化素質,于1816年創(chuàng)辦了(性格形成學園 ),它包括幼兒學校、( 小學)和(夜校 )。 9、西方最早頒布義務教育法令的國家是(德國 )。 10、(帕克 )被稱為美國進步教育之父,他的教育實踐被人們總結為( 昆西教學法)。 11、日本明治維新前,教育主要分為( 幕府、藩國、民眾教育 )三等。日本近代第一個教育改革法令是(學制令 )。 12、聯(lián)邦德國的(職業(yè)技術教育 )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被稱為國家的“第二支柱”。 13、1892年,美國組織了(十人委員會 )負責制定中等教育目標和標準課程計劃。 二、名詞解釋(20%) 1、產婆術 (1)又稱助產術,是蘇格拉底創(chuàng)造的一種討論和辯論的方法。 (2)這種方法要求先向學生提問,對學生的錯答不直接指出其錯誤,而只是提出暗示性的補充問題,使對方不得不承認自己答案的荒謬和自相矛盾,并通過引導和暗示,最后得出蘇格拉底認為是正確的結論。 (3)是歷史上發(fā)現(xiàn)法的萌芽。 2、班級授課制度 (1)夸美紐斯最早從理論上予以論證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 (2)把學生組成班級,由一位教師面向班級共同授課。 (3)符合近代學校教育,特別是普及教育發(fā)展的需要,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3、公共教育的“民族性原則” (1)俄國19世紀教育家烏申斯基提出。 (2)認為公共教育民族性的原則是由民族特點決定的。 (3)主要內容包括要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建立具有民族特點的教育制度、國語教學和把教育交給人民管理等等。 (4)民族性原則時烏申斯基教育思想體系的基礎。 4、蒙臺梭利教學方法 (1)20世紀上半期,意大利著名學前教育家蒙臺梭利提出。 (2)是他創(chuàng)造的對學前兒童進行教育的方法。包括( 3)感官教育。(4)自我教育。(5)個別教育。 三、簡答題(20%) 1、簡述夸美紐斯在教學理論方面的貢獻 (1)提出了直觀性、循序漸進、鞏固、啟發(fā)兒童學習積極性等教學原則。 (2)提出了學年制和班級授課制度。 (3)編寫了優(yōu)秀的教科書。 2、英國1870年“初等教育法”簡述 (1)1870年英國頒布的“初等教育法”規(guī)定,在教會學校設置不足的地區(qū),地方委員會有權用地方稅和國家補助費設立小學。 (2)它結束了英國政府長期以來不管教育的狀況,形成了英國教育史上公立學校和教會學校并存的教育制度。 (3)奠定了英國國民教育制度的最初基礎。 四、論述題(30%) 1、試比較雅典和斯巴達的教育 (1)相同之處:教育都為奴隸主階級控制;教育部與不與生產勞動直接聯(lián)系;都把軍事體操放在頭等重要的地位。 (2)不同之處,雅典要求培養(yǎng)體力、智力、美感和品德等都得到和諧發(fā)展的人,斯巴達只單純地培養(yǎng)身體強壯、勇敢善戰(zhàn)的武士;雅典的教育內容豐富、充實,包括德、智、體、美多方面,斯巴達只進行單純的軍事訓練;雅典的學校類型多種多樣,包括文法、弦琴體操等學校,斯巴達只有軍事教育和訓練機構。 (3)不同之成因:雅典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適合工商業(yè)的發(fā)展,斯巴達則適合農業(yè);雅典社會由氏族內部發(fā)展而形成,階級矛盾較為緩和,斯巴達社會在軍事征服異族的基礎上形成;上述條件是雅典和斯巴達成為兩個不同類型的奴隸制國家;雅典國內農業(yè)奴隸主和商業(yè)奴隸主共存,國內階級矛盾較為緩和,是實施奴隸主民主政治的城邦;斯巴達則是國內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實施少數(shù)奴隸主寡頭專政的農業(yè)城邦;古雅典的教育不僅要把統(tǒng)治者的子弟訓練成身強力壯的軍人,更要求把他們培養(yǎng)成具有多種才能、能言善辯、善于交往的政治家和商人;而斯巴達只要求培養(yǎng)體格健壯的武士。由此表現(xiàn)出在教育目的、內容和學校制度上的不同。 (4)相同之處成因:雅典與斯巴達教育相同之處的成因在于兩者都是同一時代的古希臘的城邦,都是奴隸制國家,具有相同的歷史和社會背景。 2、杜威“做中學”理論述評 (1)杜威“做中學”理論的基本內涵。 以其經(jīng)驗論為基礎,杜威要求從做中學,從經(jīng)驗中學,要求以活動性,經(jīng)驗性的主動作業(yè)取代傳統(tǒng)的書本式教材的統(tǒng)治地位。 (2)“做中學”理論的經(jīng)驗論和心理學基礎。 “做中學”理論的經(jīng)驗論:有了經(jīng)驗也就有了知識;心理學基礎:活動既能滿足兒童的心理需要,又能滿足社會性的需要,還能使兒童對事物的認識具有統(tǒng)一性和完整性。 (3)“做中學”的過程和步驟。 服從權威活動,盲目沖動的活動,反省的活動。其中反省的活動比較有教育意義 (4)“做中學”的實質。 “做中學”的實質是促進兒童思維的完善,使他們的思維能更好的發(fā)展 (6)“做中學”在杜威教育理論中的地位。 “做中學”是杜威教育理論中最為重要,也是最為全面的有關教育的分析 (7)對“做中學”理論的評價。 “從做中學”教學思想和方法上起了改革和創(chuàng)新的作用,這是應當肯定的,就是他在教學過程中強調感性認識和“做”的思想,現(xiàn)在仍有現(xiàn)實意義。-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外國 教育史 考試 題庫 福建師范大學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appdesigncorp.com/p-13136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