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第一單元 考點1 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鞏固提升-人教版高三歷史試題》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通用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第一單元 考點1 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鞏固提升-人教版高三歷史試題(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導與練】(通用版)2016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第一單元 考點1 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鞏固提升
編者選題表
考點
題號
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
1、2、3、4、5、6、7、8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9、10、11、12
綜合
13、14
一、選擇題
1.(2014西安檢測)“夏朝設秩宗,商朝設卜、巫、史,西周設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們既是神權的掌握者,又是國家的重要執(zhí)政官,權位顯赫。”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點之一是( )
A.按照血緣親疏分配政治權力
B.形成內外相輔的地方政權體制
C.實行神權與王權相結合的制度
D.國家和家
2、族宗法制度密切結合
解析:C 據(jù)材料關鍵信息:“他們既是神權的掌握者,又是國家的重要執(zhí)政官,權位顯赫”可知,題干反映的是古代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神權與王權相結合的特點,故C項正確。A、B、D三項都是古代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但題干材料無從體現(xiàn),故排除。
2.相比前代,周代的神職官吏在政權機構中大為削弱。一切有關喪葬、祭祀、占卜以及文化教育等事,都屬于掌禮機構管理,司巫在這一機構中地位是較低的。史官的地位,則有了很大的提高。這可以說明( )
A.巫術在周代宗法政治中有十分重要地位
B.古代史官主張輕徭薄賦得到統(tǒng)治者認可
C.儒學崇尚道德的主張成為社會風氣主流
D.周代生產力的發(fā)展推動
3、了社會政治進步
解析:D 隨著周代農業(yè)生產力的提高,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提高,削弱了神學的影響,從而促進了從事記事的史官地位提高,故D項正確。由材料中“司巫在這一機構中地位是較低的”可知A項錯誤;B項內容材料無體現(xiàn),故排除;戰(zhàn)國后期,儒學發(fā)展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故C項錯誤。
3.著名史學家張蔭麟等著《中國史綱》認為“周代社會組織可以說是中國社會的基礎”,此處的“社會組織”應該是( )
A.分封制 B.禮樂制度
C.宗法制 D.世襲制
解析:C 據(jù)材料可判斷這一組織應是周代出現(xiàn)的,并且影響到以后的中國社會,宗法制是將政治關系與血緣紐
4、帶結合起來的一種制度,這一制度下,形成了重視血緣,重視親情的傳統(tǒng),對中國歷史影響久遠,故C項正確。分封制、禮樂制度在秦統(tǒng)一以后,就不再大規(guī)模實行,因此影響有限,故A、B兩項不正確。世襲制在夏代已出現(xiàn),故D項錯誤。
4.(2014太原質檢)古代中國“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的諺語盛行,農村家族組織歷幾千年而牢不可破,異姓間的互相排斥,宗族、村寨間的仇殺、械斗頻仍,這些均根源于( )
A.社會宗法觀念 B.血緣親族團結
C.家族觀念流行 D.散漫自私意識
解析:A 本題的“根源”是指根本原因。從“家族組織歷幾千年而牢不可破”,可知不是“散漫自私意識”;B項“血緣親族團結”與C項“家族觀念
5、流行”只是對題干材料的現(xiàn)象概括;A項“社會宗法觀念”正是這些現(xiàn)象的根源。故A項正確,B、C、D三項錯誤。
5.在中國有句古話“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女人出嫁后連姓氏都要隨夫,因此也不能繼承娘家的財產。在某些專業(yè)技藝、技巧方面有家規(guī)行規(guī),如“傳子不傳女”。這種現(xiàn)象受中國哪種制度的影響( )
A.禪讓制 B.世襲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
解析:C 女人出嫁后不能繼承娘家的財產,在某些專業(yè)技藝、技巧方面“傳子不傳女”,都反映出父系血緣關系作為繼承的依據(jù),體現(xiàn)了宗法制的特點,故C項正確。
6.(2014福州模擬)西周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共275年,至少在200多年里地方諸侯都沒有搞分
6、裂。其主要原因不可能是( )
A.周初分封時王室勢力強大 B.宗法制與分封制相結合
C.禮樂制度強化了等級觀念 D.周王對地方擁有絕對集權
解析:D 西周分封制下分封的諸侯王位世襲,并擁有封地,擁有很強的地方獨立性,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發(fā)展為割據(jù)勢力,而且中央集權制度確立于秦朝,故D項錯誤,符合題意;A、B、C三項是對主要原因的正確解讀,不符合題意。
7.(2014汕頭二模)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國諸侯和世臣通過養(yǎng)士制招攬人才,但形成了“士無長君,國無定臣”的局面。養(yǎng)士制( )
A.反映了宗法分封制已徹底瓦解
B.以軍功作為標準,授予爵位和俸祿
C.打破了貴族世卿世祿的
7、特權
D.有利于維護國家統(tǒng)一,鞏固中央集權
解析:C 題干材料主旨是養(yǎng)士制,與宗法分封制無關,且“徹底”表述太絕對,與史實不符,故A項錯誤;材料中“通過養(yǎng)士制招攬人才”說明授予爵位和俸祿不是通過軍功,且打破了貴族世卿世祿的特權,故B項錯誤,C項正確;這種制度主要是對人才的選定,與國家統(tǒng)一沒有關系,故D項錯誤。
8.(2014長沙檢測)王家范在《中國歷史通論》一書認為:“西周政治里顯然有深厚的貴族色彩,而‘共主’名義下的地方分權體制……與秦以后一統(tǒng)的君主‘獨制’格局涇渭分明。”對材料理解不正確的是( )
A.西周:分封制;秦朝:中央集權制
B.西周:權力相對分散:秦朝:統(tǒng)一王朝
C
8、.西周:神權政治;秦朝:向世俗政治轉變
D.西周:貴族政治;秦朝:官僚統(tǒng)治
解析:C 據(jù)所學知識可知,“西周政治里顯然有深厚的貴族色彩”指的是貴族政治(宗法制),“而‘共主’名義下的地方分權體制”指的是分封制,“一統(tǒng)”指的是統(tǒng)一王朝或中央集權,“獨制”指的是君主專制,而中央集權、君主專制與官僚制度是三位一體的關系,故A、B、D三項正確,不符合題意。材料沒有反映神權政治,故C項符合題意。
9.“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夏傳子,家天下。……始春秋,終戰(zhàn)國,五霸強,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傳二世,楚漢爭?!边@段《三字經》反映了( )
A.中央集權的進一步加強 B.地方行政制度的變遷
9、
C.由分封走向統(tǒng)一的進程 D.君主專制強化的歷程
解析:C 材料關鍵含義“春秋五霸”“戰(zhàn)國七雄”“秦兼并”體現(xiàn)了中國由分封制下的割據(jù)混亂走向統(tǒng)一的進程,故C項正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形成于秦統(tǒng)一后,秦之后的歷朝對其進行不斷加強,與題干中的時間“夏(至)秦”不符,故A、D兩項錯誤;題干中未涉及地方行政制度的變遷,故B項錯誤。
10.(2014邯鄲模擬)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寫道“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于秦”,并且秦實行移民措施,將六國富豪遷往蜀地。秦統(tǒng)一六國后這樣做的主要政治目的是( )
A.滿足皇帝的私欲 B.加強對六國故地的控制
C.強化君主的權力 D.彰顯皇帝
10、的權威
解析:B 把握題干中的“政治目的”,秦遷六國貴族、富豪,是讓他們與故地分離,從而削弱可能的地方割據(jù),由此秦朝加強了對六國故地的控制。
11.(2015昆明月考)李斯提出“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tǒng),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的建議,反映的治國策略的實質是( )
A.推行郡縣制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
B.重賞功臣以緩解內部矛盾
C.協(xié)調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關系
D.平衡諸子之間的權力之爭
解析:C 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可知,李斯建議處理好中央與地方、中央內部的關系,故C項正確。從“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tǒng)”可知秦已統(tǒng)一全國,此外,
11、郡縣制是在大一統(tǒng)的局面下全國范圍推廣,故A項錯誤;B、D兩項僅是題干所涉及的現(xiàn)象,不符合
題意。
12.《朱子語類》中記載:“黃仁卿問:‘自秦始皇變法之后,后世人君皆不能易之,何也?’(朱熹)曰:‘秦之法,盡是尊君卑臣之法,所以后世不肯變’。”這( )
A.說明了后世沿用秦朝建立的集權制度的主要原因
B.說明朱熹認識到專制集權制度長期存在的合理性
C.反映了朱熹對秦以來君主專制持嚴厲批評的態(tài)度
D.反映儒家學派對法家的思想并非一概排斥和反對
解析:A “尊君卑臣”就是儒家的思想,與法家思想無關,故D項錯誤;材料中沒有朱熹對秦法的態(tài)度,B、C兩項錯誤;朱熹認為后世不肯變的原因是尊
12、君卑臣之法,而尊君卑臣在政治上的體現(xiàn)就是專制集權,故A項正確。
二、非選擇題
1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欲觀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異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喪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諸侯之制?!渲紕t在納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團體。周公制作之本意,實在于此。
——王國維《殷周制度論》
材料二 春秋時猶宗周王,而七國則絕不言王矣……春秋時猶論宗姓氏族,而七國則無一言及之矣;春秋時猶宴會賦詩,而七國則不聞矣;春秋時猶有赴告策書,而七國則無有矣。邦無定交,士無定主,此皆變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間,史之
13、闕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盡矣。
——《日知錄》
材料三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tǒng),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
——《史記·秦始皇本紀》
材料四 郡縣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結果就是貴族制讓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順應中央集權和皇權制的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新的組織形式和管理體制。……在官僚制時代,不管是舊貴族、新貴族,還是新興的士人階層,都必須通過任命轉化為官僚,才能成為政體的直接參與者。從這個意義上說,貴族從分封制下的社會政治階層轉化成了郡縣制下
14、的社會階層。成為官僚的貴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屬的雙重身份,而僅僅只有天子臣屬的一種身份。
請回答:
(1)據(jù)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該制度有哪些特征?
(2)據(jù)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戰(zhàn)國時期“諸侯更相誅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這一困局的?
(3)據(jù)材料四,指出分封制轉型為郡縣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變化的本質特征是什么?
(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官僚體制的認識。
解析:第(1)問的難度在于“特征”,可以根據(jù)材料“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喪服之制”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回答;第(2)問“原因”可以還原成“諸侯爭霸”的原因,“破解”可結合秦朝加強對地方控制的措施回答;第(
15、3)問可以根據(jù)“必然結果就是貴族制讓位于官僚制”“新興的士人階層,都必須通過任命”“順應中央集權和皇權制”等信息回答;第(4)問綜合上述材料,從正反兩方面談認識。
答案:(1)指分封制;特征:與宗法制互為表里(血緣與國家政治制度相結合);層層分封、等級森嚴。
(2)原因:王室的衰落;血緣關系逐漸疏遠;宗法制遭到破壞;禮崩樂壞。破解:統(tǒng)一國家;推行郡縣制。
(3)本質特征:從貴族體制到官僚體制;從世襲到任命;從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權。
(4)認識:官僚體制一方面順應了歷史發(fā)展的要求,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或維護國家的穩(wěn)定);另一方面強化了皇帝的專制,造成了許多負面影響。
14.(2014中山
16、模擬)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中央集權制是全國統(tǒng)一的重要條件,而全國大一統(tǒng)的局面能夠為經濟發(fā)展提供有利的政治環(huán)境,即可以避免一些紛爭和割據(jù),可以減少某些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有害戰(zhàn)爭?!y(tǒng)一集權的政治環(huán)境還有利于全國范圍內的經濟交流和商品流通。秦漢時中國第一次出現(xiàn)了大一統(tǒng)局面,“海內為一,開關梁,弛山澤之禁,是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胡如雷《中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形成的原因和社會政治影響》
材料二 中國實行中央集權的制度,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西方社會進入工業(yè)化時代以后,實行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已經是全世界的選擇。美國的南北戰(zhàn)爭,就是為了維護國家
17、統(tǒng)一的戰(zhàn)爭。歐盟的建立更體現(xiàn)了歐洲為了應付對外競爭和內部協(xié)調在政治制度上正在進行的重大調整。
——陳申申《中國中央集權制的
政治形態(tài)與法制結構》
(1)依據(jù)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積極作用。
(2)結合材料二及所學知識,說明為什么在西方社會進入工業(yè)化時代以后,實行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已經成為全世界的選擇?
(3)依據(jù)材料及所學知識,概括歐洲的聯(lián)合與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的形成有何異同?
解析:第(1)問,由材料中“中央集權制是全國統(tǒng)一的重要條件”“即可以避免一些紛爭和割據(jù),可以減少某些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有害戰(zhàn)爭”“統(tǒng)一集權的政治環(huán)境還有利于全國范圍內的經濟交流和商品流通”可以得
18、出中央集權“有利于維護國家統(tǒng)一、減少動亂、便于經濟交流和商品流通”。第(2)問,要聯(lián)系工業(yè)發(fā)展必然對市場有要求,而市場穩(wěn)定又要依賴政治穩(wěn)定,故要求中央集權;另外,還可從國家對開拓海外市場的作用來分析。第(3)問,相同的方面可從“歐盟的建立更體現(xiàn)了歐洲為了應付對外競爭和內部協(xié)調在政治制度上正在進行的重大調整”,這雖是歐盟的,但也適用于中國,故可總結出“減少內部的矛盾”等;不同方面,可結合各自形成方式及控制力強弱來分析比較。
答案:(1)積極作用:有利于維護國家統(tǒng)一;減少動亂,維護社會穩(wěn)定;便于全國各地的經濟交流和商品流通。
(2)原因:西方社會進入工業(yè)化時代后,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加強了各地之間的經濟聯(lián)系,對國家的統(tǒng)一穩(wěn)定提出要求;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也需要一個統(tǒng)一、強大的國家作為后盾。
(3)同:減少內部的矛盾與戰(zhàn)爭;促進經濟發(fā)展;增強國家實力。
異:中國古代中央集權的形成,是在統(tǒng)一戰(zhàn)爭后通過權威力量推行的;歐洲的聯(lián)合是通過成員協(xié)商由條約來維系的。中國古代的中央政權較歐盟對地方具有更強的執(zhí)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