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音樂教育與素質教育關系研究教育教學專業(yè)》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兒童音樂教育與素質教育關系研究教育教學專業(yè)(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兒童音樂教育與素質教育關系研究
[摘 要]: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兒童音樂教育更為重要。本文通過對兒童音樂教育現狀的分析,使家庭、學校和社會在對兒童音樂教育的做法上思路更清晰,對兒童創(chuàng)造性思維開發(fā)和興趣的培養(yǎng)提出了一些看法。
[關鍵詞]:兒童 音樂教育 素質教育 表演藝術 審美
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兒童音樂教育更為重要。兒童音樂是兒童無比廣闊的幻想世界,音樂教師要在這個世界中,當好導游,為祖國培育出更有智慧,更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棟梁之才。然而,隨著音樂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兒童音樂教育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有:在學校音樂教育中,大多數
2、學生喜歡音樂,但不喜歡音樂課。而且在現行的音樂教材中很難找到適合兒童身心又富有時代氣息的音樂作品。教師也深刻地體會到,如果用過去那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學生不僅感受不到音樂美,而且很容易產生難學、厭學的情緒。
目前家庭、社會對學生學習音樂的態(tài)度有兩種較為極端的價值取向:一種是過分重視。有些家長自己年輕時喜愛音樂但從事音樂的夢想未能實現,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
這些家長對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不管孩子的自身條件如何,一廂情愿地希望把孩子培養(yǎng)成為音樂家。他們更多的是從自己的主觀愿望出發(fā),強迫孩子學習音樂。在兒童時期,由于孩子缺少自我意識,因此對家長的選擇被動順應。另一種是不太重視。認為音
3、樂不是考試科目不把音樂作為一門重要課程來看待,僅當音樂是繁忙課程中間休息和放松。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也越來越重視兒童音樂教育,業(yè)余時間送孩子去特長班學習音樂。這的確是建設文明家庭和提高孩子的精神素質,發(fā)展智力的好辦法,卻也給家長造成了顧慮。一方面,用心良苦的家長希望能輔助好孩子學音樂,更快地提高孩子的學習進度和效率。由此深感自己的音樂修養(yǎng)急需提高。
另一方面,音樂學習需要大量的練習和實際應用,課時太少的話又無法保證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如果在音樂學習上投入太多的精力,又會影響其他學科的學習。
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針
4、,從而明確了美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這對于作為實施美育重要途徑的基礎音樂教育,無異于撲面而來的春風。它的重要意義在于,將極大地提高音樂教育實施美育的主動性、自覺性,有利于音樂教育真正地實現以審美為核心。
促進幼兒發(fā)展是幼兒教育的任務,是確定教育目標、設計和組織教育活動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幼兒教育的多種教育內容、多種教育形式都在各盡所能,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來促進幼兒發(fā)展。音樂教育則要盡音樂藝術之所能,發(fā)揮音樂藝術教育之優(yōu)勢來促進幼兒的發(fā)展。音樂藝術之所能,音樂教育之優(yōu)勢,都可從音樂藝術的特殊性中去探索,去挖掘。為此,從事幼兒音樂教育工作,既要把握幼兒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特點,又要熟悉音樂藝術的特殊性,把兩者
5、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幼兒音樂教育能夠切實有效地促進幼兒發(fā)展。本文想著重談談與音樂教育密切相關的音樂藝術特殊性中的幾個基本問題。
一、音樂是以聲音為物質材料構成的藝術,人們用聽覺感知音樂
這是音樂區(qū)別于美術、文學等其他藝術的基本特征,也是體現音樂藝術特殊性的基礎。音樂的聲音主要是樂音,樂音有高低、長短、強弱、音色等特性,這些特性為使音樂藝術具有豐富多采的藝術表現力奠定了基礎。因此,在音樂教育活動中要把握聲音藝術的特點來做教育工作,譬如,音樂中的聲音要有準確的音調,無論歌聲、琴聲都要注重音準,音樂的聲音要動聽,不僅要選擇動聽的旋律還要注重演唱演奏時音色的美。在音樂活動中要善于運用速度、力度、音色
6、等音樂表現手段來表達音樂的情感內涵。
人們用聽覺感知音樂,一切音樂活動都離不開聽覺。唱歌要用聽覺辨別、檢驗、校正歌唱的音調是否準確,聲音是否動聽,吐字是否清楚,節(jié)奏是否正確,歌唱的情感表達是否感人。舞蹈要用聽覺感知音樂的節(jié)奏和音樂的起、止,才能隨音樂合拍地跳舞,并隨音樂的起止而起止動作;用聽覺感受音樂的情緒情感,才能用舞蹈動作表達情感。音樂欣賞則更要用聽覺去感知、辨別、想象、領悟音樂的藝術形象和情感內涵。音樂是用聲音塑造藝術形象,通過聽覺在頭腦中喚起聯(lián)想、想象中的形象。聽覺形象不像視覺形象那么具體可見,因此。在音樂欣賞中首先引導幼兒感受音樂的基本情緒和情緒的發(fā)展變化,聯(lián)系有關音樂的生活體驗
7、,喚起聯(lián)想、想象中的形象,幫助幼兒感受音樂的藝術美,進而領悟其情感內涵。聽覺是接受音樂教育的“窗口”,在音樂教育活動中應當重視培養(yǎng)和發(fā)展幼兒的聽覺能力。
二、音樂是需要表演(演唱、演奏)的藝術
畫家創(chuàng)作的畫,文學家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都可以直接供人們欣賞。而作曲家創(chuàng)作的音樂作品則必須經過表演者的演唱、演奏,才能有活生生的音樂藝術供人們欣賞。所以說,音樂藝術實踐活動包括三個方面——音樂創(chuàng)作、音樂表演和音樂欣賞。而音樂表演不是簡單的“照本宣科”,而是要在尊重原作的基礎上,運用自己掌握的音樂技能技巧,通過演唱、演奏,表達自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感受和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表現力。因此、音樂表演成為溝通音樂創(chuàng)作和
8、音樂欣賞之間的橋梁,成為展示音樂藝術魅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為此,音樂藝術十分重視技術的磨煉和藝術的創(chuàng)造。音樂教育活動中,教師和幼兒的歌唱和樂器演奏都屬于音樂表演的范疇,也應當重視幼兒音樂素質能力和藝術表現力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使他們有能力參與音樂實踐活動,能夠從音樂活動中得到情感激動和美的感受,借以培養(yǎng)感受美、表現美、愛好美、創(chuàng)造美的情趣和能力。
以美育為基本屬性的音樂學科,在其教育、教學形式與過程中,與其他學科有著顯著的區(qū)別,那就是:淡化教育活動中那種赤裸裸的知識傳遞過程,代之以師生雙方主動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動,并視這種活動本身為教育目的之一。羅丹說“藝術就是感情”。音樂美,即是一種特殊的情感
9、表達方式?;A音樂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途徑,其特質就是情感審美。情與美的這種不解之緣,決定了基礎音樂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由于受傳統(tǒng)學科教育體系的影響,音樂教學很容易產生與音樂審美相悖的現象。諸如從樂譜和音符入手的識譜訓練,從時值出發(fā)的節(jié)奏訓練,著眼于音程、和弦的聽覺訓練等等。這種理性的、枯燥的機械操練,不可能使學生產生審美體驗,學生厭煩這類學習是必然的。
途徑應該是:把音樂教學作為一個審美感知和審美發(fā)現的過程。影響音樂審美的要素很多,下面我們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huán)境等方面作簡要分析:
l.音樂教學內容的審美因素
音樂教學內容是音樂教學的依據,是學生獲得音樂審美感受和
10、體驗的客觀條件。因此,選擇具有欣賞價值,能夠喚起美感的歌曲和樂曲作為音樂教材是極其重要的,它是實現音樂教學審美為核心的基礎和前提。
音樂教材的審美因素包括:立意美、情境美、音韻美、曲調美、配器美、伴奏美等。比如一首好的歌曲教材總是貼近學生的生活,表達孩子們的心聲:或是蘊含著一個美好的寓意,或是抒發(fā)一種溫馨的心曲,或托出一個美麗的夢幻,或展現一片熾熱的情懷。這種立意與情境之美對學生有著深刻的感染力,會使之心靈萌發(fā)美的種子。同時,好的歌曲教材還應具備“動聽”、“耐唱”的特點,只有優(yōu)美的曲調,才能產生動人、感人的藝術魅力,使學生聽了還想聽,唱了還想唱,百聽不厭,百唱不煩。這種曲調和音韻美磁石般地吸
11、引著學生,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了“潤物細無聲”的審美功效。音樂欣賞教材要體現經典性與文獻性,展示人類音樂文化的精萃,展示美的結晶。器樂教材“美”的著眼點則在于簡潔、洗練地編配方面,通過配器,顯示其音色、織體的豐富之美,變化之美、和諧之美。
音樂教師要善于發(fā)現和挖掘音樂教材的審美因素,將自己的音樂審美體驗積極地溶入對教材的分析、處理之中,形成強烈而濃郁的音樂審美動力和審美渴望。
2.音樂教學方法的審美原則
音樂教學作為審美教育的一種方式和手段,有著與一般學科不同的教學方法。主要體現為:從感性入手,以情動人,以美感人,重視教育的潛效應。概括地說,它遵循著下面一些原則:
(1)參與性原則
12、音樂教學的參與原則的基本涵義是: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育者創(chuàng)設良好的音樂藝術與教育氛圍,盡可能地激發(fā)學生積極主動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從而使他們獲得音樂審美體驗。
對于中小學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音樂藝術主要還不是一門知識,而是一種內心體驗,一種音樂審美愉悅的體驗,而沒有親身參與到音樂活動之中的人,是不可能獲得這樣一種體驗的。因此,音樂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在教師啟發(fā)和指導下學生參與體驗音樂的過程,沒有學生主體的參與,就難有真正的音樂教學。
音樂藝術在很大程度上說就是那種“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僅憑教師口頭傳授,而沒有學生的親身參與和體驗,哪怕是音樂知識、音樂技能技巧,學生也
13、是很難真正理解和掌握的,更不用說對音樂作品的欣賞與再創(chuàng)作了。只有當學生參與到音樂活動之中,與音樂融為一體,自己主動地去探尋、領悟、體驗時,對音樂知識技能的真正理解和掌握,特別是對音樂的欣賞與創(chuàng)造,才會成為可能。
貫徹參與原則進行音樂教學,要求教師盡量地把音樂教學過程設計成一個個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的音樂活動,包括音樂鑒賞活動、音樂表現活動、音樂創(chuàng)作活動等,同時將有關的音樂基本文化知識內容融進音樂活動之中,讓學生順帶地學習。在音樂教學的活動中,要確保學生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學生是活動的主角而不只是觀眾,教師是策劃人和欣賞者而不是裁判員或評委。教師應為學生的參與活動創(chuàng)造良好的物質環(huán)境,把學生從那種
14、聽講式、沒有多少移動余地的座位中解放出來。
(2)情感性原則
音樂是情感藝術,音樂給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藝術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進入人的情感世界。審美教育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情感教育。情感,是音樂審美過程中最活躍的心理因素,是音樂審美感受的動力和中介。在音樂教學中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則,不時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花,會有效地打開學生的心靈之窗,使其在情緒的勃發(fā)與激動中,享受美感,陶冶淑性。
師生之間和諧的情感交流是音樂教學優(yōu)化審美功效的重要標志。藝術不能容忍說教,審美不能依靠灌輸,施教者與受教者憑借音樂審美媒介交流審美信息,這里沒有智力教育和道德教育那種權威性和強迫性,教學雙方完全是一種平等的
15、關系。建立這種良好教與學的關系的關鍵在于施教者,音樂教師應把感情的紐帶首先拋向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教學氣氛。
(3)愉悅性原則
音樂作為人類最主要的精神食糧,人們之所以需要它,是因為它能夠給人以愉悅,以享受,能使人在精神上產生愉悅和美感。可以說,審美愉悅性,是音樂藝術的本質特征之一。正是因為音樂具有愉悅性,人們才可能在心情舒暢的前提下去主動參與音樂審美活動。所以說,保持學生的良好心境,使學生充分感受音樂的愉悅,這既是音樂教學能否獲得成功的一個前提條件,也是音樂教學的目的之一。
音樂教學的愉悅性是審美教育發(fā)生情感體驗和優(yōu)化效應的心理機制。當學生處于愉悅狀態(tài)的時候,最有利于形成
16、優(yōu)勢興奮中心,使“學習是一種艱苦勞動”披上一層樂于主動接受的色彩。這種變“苦學”為“樂學”的狀況,最適于在音樂教學中體現,這就是所謂“樂(音樂)即是樂(快樂)”的道理。音樂教學方法的趣味化和游戲化,不僅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快樂,而且會使他們對音樂發(fā)生濃厚的興趣,使“要他唱”變?yōu)椤八?,進而產生持久的音樂學習動力。
3.音樂教學環(huán)境的審美特點
音樂教學環(huán)境的審美特點,其特征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聽覺環(huán)境和視覺環(huán)境的優(yōu)美,二是兩者間的和諧。這是創(chuàng)造良好音樂教學氣氛和情境的外部條件。
音樂是聲音藝術,音樂教學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聆聽。音響美,是創(chuàng)造良好聽覺環(huán)境的關鍵因素。音質清晰、悅耳的音響給人
17、的聽覺帶來快感,并誘發(fā)美感的產生。而糟糕的音響則使人生厭、煩躁。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力避不良的音響產生,諸如錄音機的音量過大,音質過尖,或不等音樂結束就“啪”的一聲中斷放音,彈奏音律欠準的鋼琴、風琴,讓學生吹奏由于簧片腐蝕而噪音疊出的口琴……等。
一個美好的視覺環(huán)境對音樂教學也是重要的。音樂教室的布置應優(yōu)雅、藝術化。座位的安排與樂器的擺放應富有新意,誘人遐想。歌片、掛圖應具有視覺欣賞的意義。其他教學手段(幻燈、錄像、多媒體等)的運用無不應遵循努力創(chuàng)設一個審美氣氛與情境的原則。
三、音樂是擅長抒發(fā)感情的藝術
聲音是生活中人們用以傳情達意的重要手段。聲調有觸動人的感情的特殊作用。而音樂藝術是
18、用有組織的樂音,經過藝術加工而創(chuàng)作出來的,用以反映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藝術。因此,音樂藝術具有抒發(fā)、激勵、表達人的感情的特長。在幼兒音樂教育活動中,從確定教育目標、選擇教材教法到設計和組織教育活動,都要抓住音樂藝術這一特長,把教育工作做到幼兒的內心情感心靈深處,引導幼兒在音樂藝術的情感體驗和審美感受中參與音樂活動,發(fā)揮音樂藝術特有的教育功能。無論對幼兒進行體、智、德、美哪方面的教育,都要發(fā)揮音樂藝術教育這一優(yōu)勢,把教育活動設計、組織得富有音樂藝術特色,愉快活潑,寓教于樂,生動感人。
為了敘述方便、把音樂藝術主要的特殊性分為三個部分來闡述。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它們是互有聯(lián)系、互相影響的。如,正因為
19、音樂是用聲音構成的藝術,是用聽覺感知的藝術,因此作曲家寫在樂譜上的音樂作品不能發(fā)出音響,必須有人演唱演奏才能使音樂產生社會的、教育的影響。正因為音樂是聲音的藝術,聲音有傳情達意的功能,而且聲音與人的情感活動都是在時間過程中進行的,所以音樂不僅能抒發(fā)、激勵、表達人的喜怒哀樂各種感情,還能表達感情的發(fā)展變化。把握音樂藝術的特殊性,目的是更有力地發(fā)揮音樂藝術教育的特長,做好音樂教育工作,促進兒童發(fā)展。
唱歌在幼兒音樂教育活動中占的比重最大,也是最容易普及的音樂藝術形式。歌曲中有詞有曲,詞曲共同塑造藝術形象,表達思想感情,人們可以借助歌詞較為具體地理解歌曲的含義。而旋律中聲音的起伏、節(jié)奏的長短、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強弱……都是在和歌詞一起表達歌曲的情感內涵,發(fā)揮激勵人的情感的作用,在演唱中詞曲共同表達思想感情。如果在歌唱中只注意歌詞的教育意義,忽視旋律的作用,就會忽視歌唱的藝術表現力,削弱唱歌教育的力量。
[參考文獻]:
[1]李沐明.幼兒教育詞典[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214.
[2]鄭光中.幼兒文學教程[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91.
[3]褚東郊.中國兒歌的研究[J].北京:小說月報,1926.26.
[4]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編著.兒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