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數(shù)學一輪復習 第八章 第5課時 直線、平面垂直的判定及性質課件 理.ppt
《高考數(shù)學一輪復習 第八章 第5課時 直線、平面垂直的判定及性質課件 理.ppt》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考數(shù)學一輪復習 第八章 第5課時 直線、平面垂直的判定及性質課件 理.ppt(6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第八章 立 體 幾 何,1.以立體幾何的定義、公理和定理為出發(fā)點,認識和理解空間中線面垂直的有關性質與判定定理. 2.能運用公理、定理和已獲得的結論證明一些空間位置關系的簡單命題. 請注意 縱觀近幾年高考題,始終圍繞著垂直關系命題,這突出了垂直關系在立體幾何中的重要地位,又能順利實現(xiàn)各種關系的轉化,從而體現(xiàn)了能力命題的方向.特別是線面垂直,集中了證明和計算的中心內容.,1.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條直線與平面內的兩條 直線垂直,那么這條直線與這個平面 . 推論 如果在兩條平行直線中,有一條垂直于平面,那么另一條直線也 于這個平面.,相交,垂直,垂直,2.直線與平面垂直的性質定理 (1)如果兩條直線垂直于 ,那么這兩條直線平行. (2)如果一條直線垂直于一個平面,那么它就和平面內的___________直線垂直.,同一個平面,任意一條,3.平面與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個平面 ,那么兩個平面互相垂直. 4.平面與平面垂直的性質定理 如果兩個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個平面內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直線垂直于另一個平面.,經過了另一個平面的一條垂線,垂直于它們交線,1.判斷下面結論是否正確(打“√”或“×”). (1)“直線l垂直于平面α內的無數(shù)條直線”是“l(fā)⊥α”的必要不充分條件. (2)若直線a⊥平面α,直線b∥α,則直線a與b垂直.,(4)若直線a⊥平面α,直線b⊥平面α,則a∥b. (5)若平面α⊥平面β,直線a⊥平面β,則a∥α. (6)若直線a⊥平面α,直線a?平面β,則α⊥β. 答案 (1)√ (2)√ (3)× (4)√ (5)× (6)√,2.已知m,n是兩條不同的直線,α,β,γ是三個不同的平面,則下列命題中正確的是( ) A.若α⊥γ,α⊥β,則γ∥β B.若m∥n,m?α,n?β,則α∥β C.若m∥n,m∥α,則n∥α D.若m∥n,m⊥α,n⊥β,則α∥β 答案 D,解析 對于選項A,兩平面β,γ同垂直于平面α,平面β與平面γ可能平行,也可能相交;對于選項B,平面α,β可能平行,也可能相交;對于選項C,直線n可能與平面α平行,也可能在平面α內;對于選項D,由m∥n,m⊥α,∴n⊥α.又n⊥β,∴α∥β,故選D.,3.(2013·新課標全國Ⅱ理)已知m,n為異面直線,m⊥平面α,n⊥平面β.直線l滿足l⊥m,l⊥n,l?α,l?β,則( ) A.α∥β且l∥α B.α⊥β且l⊥β C.α與β相交,且交線垂直于l D.α與β相交,且交線平行于l 答案 D,解析 因為m⊥α,l⊥m,l?α,所以l∥α.同理可得l∥β. 又因為m,n為異面直線,所以α與β相交,且l平行于它們的交線.故選D.,4.在如圖所示的四個正方體中,能得出AB⊥CD的是( ) 答案 A,,5.在三棱柱ABC—A1B1C1中,AA1⊥平面ABC,AC=BC=AA1=2,∠ACB=90°,E為BB1的中點,∠A1DE=90°. 求證:CD⊥平面A1ABB1.,,答案 略,例1 如圖所示,已知PA⊥矩形ABCD所在平面,M,N分別是AB,PC的中點. (1)求證:MN⊥CD; (2)若∠PDA=45°,求證:MN⊥平面PCD.,題型一 線線垂直、線面垂直,,(2)∵∠PDA=45°,PA⊥AD,∴AP=AD. ∵ABCD為矩形,∴AD=BC,∴PA=BC. 又∵M為AB的中點,∴AM=BM. 而∠PAM=∠CBM=90°, ∴PM=CM,又N為PC的中點,∴MN⊥PC. 由(1)知MN⊥CD,PC∩CD=C,∴MN⊥平面PCD. 【答案】 (1)略 (2)略,探究1 證線面垂直的方法有: (1)利用判定定理,它是最常用的思路. (2)利用線面垂直的性質:若兩平行線之一垂直于平面,則另一條線必垂直于該平面. (3)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質:①兩平面互相垂直,在一個面內垂直于交線的直線垂直于另一平面. ②若兩相交平面都垂直于第三個平面,則它們的交線垂直于第三個平面.,如圖所示,在四棱錐P-ABCD中, PA⊥底面ABCD,AB⊥AD,AC⊥CD,∠ABC=60°,PA=AB=BC,E是PC的中點.求證: (1)CD⊥AE; (2)PD⊥平面ABE.,思考題1,,【證明】 (1)∵PA⊥底面ABCD, ∴CD⊥PA. 又CD⊥AC,PA∩AC=A, 故CD⊥平面PAC,AE?平面PAC. 故CD⊥AE.,(2)∵PA=AB=BC,∠ABC=60°,故PA=AC. ∵E是PC的中點,故AE⊥PC. 由(1)知CD⊥AE,由于PC∩CD=C, 從而AE⊥平面PCD,故AE⊥PD. 易知BA⊥PD,故PD⊥平面ABE. 【答案】 (1)略 (2)略,例2 (1)△ABC為正三角形,EC⊥平面ABC,BD∥CE,且CE=CA=2BD,M是EA的中點.求證:①DE=DA; ②平面BDM⊥平面ECA; ③平面DEA⊥平面ECA.,題型二 面面垂直,,【證明】 ①取EC的中點F,連接DF.,,【答案】 ①略 ②略 ③略,(2)已知平面PAB⊥平面ABC,平面PAC⊥平面ABC.AE⊥平面PBC,E為垂足. ①求證:PA⊥平面ABC; ②當E為△PBC的垂心時,求證:△ABC是直角三角形.,,【思路】 已知條件“平面PAB⊥平面ABC,……”,想到面面垂直的性質定理,便有如下解法. 【證明】 ①在平面ABC內取一點D,作DF⊥AC于F.,,平面PAC⊥平面ABC,且交線為AC,∴DF⊥平面PAC. 又PA?平面PAC, ∴DF⊥PA.作DG⊥AB于G, 同理可證:DG⊥PA. DG,DF都在平面ABC內,且DG∩DF=D, ∴PA⊥平面ABC.,②連接BE并延長交PC于H, ∵E是△PBC的垂心,∴PC⊥BH. 又已知AE是平面PBC的垂線,PC?平面PBC, ∴PC⊥AE.又BH∩AE=E,∴PC⊥平面ABE. 又AB?平面ABE,∴PC⊥AB. ∵PA⊥平面ABC,∴PA⊥AB. 又PC∩PA=P,∴AB⊥平面PAC. 又AC?平面PAC,∴AB⊥AC. 即△ABC是直角三角形. 【答案】 ①略 ②略,探究2 (1)掌握證明兩平面垂直常轉化為線面垂直,利用判定定理來證明.也可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證明平面角為直角,利用定義來證明. (2)已知兩個平面垂直時,過其中一個平面內的一點作交線的垂線,則由面面垂直的性質定理可得此直線垂直于另一個平面,于是面面垂直轉化為線面垂直,由此得出結論:兩個相交平面同時垂直于第三個平面,則它們的交線也垂直于第三個平面.②的關鍵是靈活利用①題的結論.,(2014·江蘇)如圖所示,在三棱錐P-ABC中,D,E,F(xiàn)分別為棱PC,AC,AB的中點.已知PA⊥AC,PA=6,BC=8,DF=5. 求證:(1)直線PA∥平面DEF; (2)平面BDE⊥平面ABC.,思考題2,,【證明】 (1)因為D,E分別為棱PC,AC的中點,所以DE∥PA. 又因為PA?平面DEF,DE?平面DEF, 所以直線PA∥平面DEF.,,又PA⊥AC,DE∥PA,所以DE⊥AC. 因為AC∩EF=E,AC?平面ABC,EF?平面ABC, 所以DE⊥平面ABC.又DE?平面BDE, 所以平面BDE⊥平面ABC. 【答案】 (1)略 (2)略,例3 (2015·山東威海一模)如圖所示,矩形ABCD所在的平面和平面ABEF互相垂直,等腰梯形ABEF中,AB∥EF,AB=2,AD=AF=1,∠BAF=60°,O,P分別為AB,CB的中點,M為底面△OBF的重心.,題型三 平行與垂直的綜合問題,,(1)求證:平面ADF⊥平面CBF; (2)求證:PM∥平面AFC; (3)求多面體CD-AFEB的體積V. 【解析】 (1)證明:∵矩形ABCD所在的平面和平面ABEF互相垂直,且CB⊥AB, ∴CB⊥平面ABEF. 又AF?平面ABEF,∴CB⊥AF. 又AB=2,AF=1,∠BAF=60°,由余弦定理知BF=,∴AF2+BF2=AB2,∴AF⊥BF. 又BF∩CB=B,∴AF⊥平面CBF. ∵AF?平面ADF,∴平面ADF⊥平面CBF.,(2)證明:連接OM延長交BF于H,則H為BF的中點.又P為CB的中點,∴PH∥CF. 又∵CF?平面AFC,∴PH∥平面AFC. 連接PO,則PO∥AC,∵AC?平面AFC,PO?平面AFC,∴PO∥平面AFC. 又PO∩PH=P,∴平面POH∥平面AFC. ∵PM?平面POH,∴PM∥平面AFC.,探究3 以棱柱或棱錐為載體,綜合考查直線與平面的平行、垂直關系是高考的一個重點內容.解決這類問題時,核心是熟練掌握平行、垂直等的判定定理以及性質定理,通過不斷利用這些定理,進行平行與垂直關系的轉化,證得問題結論.,(2014·北京文)如圖,在三棱柱ABC-A1B1C1中,側棱垂直于底面,AB⊥BC,AA1=AC=2,BC=1,E,F(xiàn)分別是A1C1,BC的中點. (1)求證:平面ABE⊥平面B1BCC1; (2)求證:C1F∥平面ABE; (3)求三棱錐E-ABC的體積.,思考題3,,【思路】 (1)利用已知條件轉化為證明AB⊥平面B1BCC1;(2)取AB的中點G,構造四邊形FGEC1,證明其為平行四邊形,從而得證;(3)根據(jù)題中數(shù)據(jù)代入公式計算即可.,,【解析】 (1)證明:在三棱柱ABC-A1B1C1中, BB1⊥底面ABC,所以BB1⊥AB. 又因為AB⊥BC, 所以AB⊥平面B1BCC1. 所以平面ABE⊥平面B1BCC1.,1.判定線面垂直的方法主要有三種: (1)利用定義; (2)利用判定定理(垂直于兩相交直線);,2.判定面面垂直的方法,主要有兩種: (1)利用定義:判定兩平面相交所成的二面角為直角; (2)利用判定定理:一個平面經過另一個平面的垂線.,1.(2013·廣東文)設l為直線,α,β是兩個不同的平面.下列命題中正確的是( ) A.若l∥α,l∥β,則α∥β B.若l⊥α,l⊥β,則α∥β C.若l⊥α,l∥β,則α∥β D.若α⊥β,l∥α,則l⊥β 答案 B,解析 如圖所示,在正方體A1B1C1D1-ABCD中,對于A項,設l為AA1,平面B1BCC1,平面DCC1D1為α,β.A1A∥平面B1BCC1,A1A∥平面DCC1D1,而平面B1BCC1∩平面DCC1D1=C1C;對于C項,設l為A1A,平面ABCD為α,平面DCC1D1為β.A1A⊥平面ABCD,A1A∥平面DCC1D1,而平面ABCD∩平面DCC1D1=DC;,,對于D項,設平面A1ABB1為α,平面ABCD為β,直線D1C1為l,平面A1ABB1⊥平面ABCD,D1C1∥平面A1ABB1,而D1C1∥平面ABCD.故A,C,D三項都是錯誤的.而對于B項,根據(jù)垂直于同一直線的兩平面平行,知B項正確.,2.已知不同直線m,n及不重合平面α,β,給出下列結論: ①m?α,n?β,m⊥n?α⊥β ②m?α,n?β,m∥n?α∥β ③m?α,n?α,m∥n?α∥β ④m⊥α,n⊥β,m⊥n?α⊥β 其中的假命題有( ) A.1個 B.2個 C.3個 D.4個 答案 C,解析 ①為假命題,m不一定與平面β垂直,所以平面α與β不一定垂直.命題②與③為假命題,②中兩平面可以相交,③沒有任何實質意義.只有④是真命題,因為兩平面的垂線所成的角與兩平面所成的角相等或互補.,3.如圖所示,在正方形ABCD中,E,F(xiàn)分別是BC和CD的中點,G是EF的中點,現(xiàn)在沿著AE和AF及EF把正方形折成一個四面體,使B,C,D三點重合,重合后的點記為H,那么,在四面體A-EFH中必有( ),,A.AH⊥△EFH所在平面 B.AG⊥△EFH所在平面 C.HF⊥△AEF所在平面 D.HG⊥△AEF所在平面 答案 A 解析 ∵AD⊥DF,AB⊥BE,又∵B,C,D重合記為H,∴AH⊥HF,AH⊥HE.∴AH⊥面EFH.,4.如圖所示,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BC,點D是AB的中點. (1)求證:BC1∥平面CA1D; (2)求證:平面CA1D⊥平面AA1B1B.,,答案 (1)略 (2)略 證明 (1)連接AC1交A1C于E,連接DE. ∵AA1C1C為矩形,則E為AC1的中點. 又D是AB的中點, ∴在△ABC1中,DE∥BC1. 又DE?平面CA1D,BC1?平面CA1D, ∴BC1∥平面CA1D.,,(2)∵AC=BC,D為AB的中點, ∴在△ABC中,AB⊥CD. 又AA1⊥平面ABC,CD?平面ABC, ∴AA1⊥CD.又AA1∩AB=A, ∴CD⊥平面AA1B1B. 又CD?平面CA1D, ∴平面CA1D⊥平面AA1B1B.,5.(2014·新課標全國Ⅰ文)如圖所示,在三棱柱ABC-A1B1C1中,側面BB1C1C為菱形,B1C的中點為O,且AO⊥平面BB1C1C. (1)證明:B1C⊥AB; (2)若AC⊥AB1,∠CBB1=60°,BC=1,求三棱柱ABC-A1B1C1的高.,,思路 (1)利用線面垂直的性質定理證明;(2)通過解三角形求三棱柱的高. 解析 (1)連接BC1,則O為B1C與BC1的交點.因為側面BB1C1C為菱形,所以B1C⊥BC1. 又AO⊥平面BB1C1C,所以B1C⊥AO.故B1C⊥平面ABO. 由于AB?平面ABO,故B1C⊥AB.,,-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高考數(shù)學一輪復習 第八章 第5課時 直線、平面垂直的判定及性質課件 高考 數(shù)學 一輪 復習 第八 課時 直線 平面 垂直 判定 性質 課件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appdesigncorp.com/p-2195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