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實驗中學高中語文 第10課《游褒禪山記》學案(4)新人教版必修2》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河北省承德實驗中學高中語文 第10課《游褒禪山記》學案(4)新人教版必修2(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游褒禪山記
班級: ;小組: ;姓名: ;評價: ;
課 題
游褒禪山記
課型
新授課
課時
第四課時
主備人
審核人
時間
學習目標
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關(guān)常識。
2.掌握重要文言字詞及文言現(xiàn)象。
3.學習、借鑒因事見理、敘議結(jié)合、前后照應(yīng)的寫法。
4學習作者“盡吾志”和做學問“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學態(tài)度,明白其借鑒意義。
重點難點
1學習“即事明理”的寫法,指導學生理清記敘和議論的呼應(yīng)關(guān)系,研習第三段 。
2課文因事見理、敘議結(jié)合、前后照應(yīng)的寫法,及“乃”“道”“蓋”“文
2、”多義詞辨析,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方 法
1.利用注釋、工具書疏通文字,教師進行點撥、解難。
2.通過學生合作討論,指導學生從課文因事見理、敘議結(jié)合、前后照應(yīng)的寫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內(nèi)容和結(jié)構(gòu),理解作者“有志”“盡吾志”的觀點。
3.重視誦讀,落實背誦要求,聯(lián)系學習過的實詞的意義和用法,溫故知新。
自主學習
一·研讀第四段
學生分小組合作,翻譯第4段,解決本段的文言字詞句,如有疑難,則請其他同學回答,或教師點撥。
【原文】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
譯文
【原文】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譯文
【原文】何可勝道也哉!
譯文
【原文】此所以學者不可
3、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譯文
合作探究
二·學生討論:第四段寫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問題一:在本段中作者表達了怎樣的觀點?
問題二:這一觀點是怎樣演繹而來的?
問題三:第四段又是如何與第一段照應(yīng)的?
三·全文小結(jié)
《游褒禪山記》是一篇游記體的論文,闡述兩個觀點,一是“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必須“盡吾志”以赴;一是古書不存,學者研究學問必須“深思而慎取”文章以游山為喻說明無論治學、立業(yè)都必須有堅強的意志、百折不撓的精神,有深思而慎取的態(tài)度;意志不堅,淺嘗輒止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本文的結(jié)構(gòu)謹嚴,可以從前后敘議的緊密聯(lián)系,行文的上下呼
4、應(yīng)和寫法上曲折、起伏方面去體會。
四· 背誦并默寫第三段
拓展延伸
閱讀下面的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泊歙浦
方岳
此路難為別,丹楓似去年。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邊。
霜月倚寒渚,江聲驚夜船。孤城吹角處,獨立渺風煙。
(1)詩人運用了哪些意象?表達了他怎樣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結(jié)合全詩,談?wù)勵i聯(lián)中“驚”字的好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詩人運用了“秋雁”“霜月”“寒渚”“夜船”“孤城”等意象展現(xiàn)了深秋
5、時孤舟旅泊的情景,表達了作者身為游子的羈旅惆悵之感。
(2)“驚”為“驚醒”或“驚起”之意。深夜的濤聲驚醒了夜泊江邊的作者。詩人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將“江聲”人格化,與寒江有機融合,寒上加寒,展現(xiàn)出廣闊凄清的背景?!绑@”字表現(xiàn)出游子夜中被濤聲驚醒,更感旅況凄涼的情態(tài)。
學生 筆 記。
第四課
4.課文第四段重點掌握詞句
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 因為
后世之謬其傳 弄錯,使……錯,使動用法
而莫能名者 沒有人 / 名→動,識其本名
何可勝道也哉 盡,完 / 說,動詞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 ……的原因
6、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 以(之)悲夫古書之不存省略句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判斷句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12題。
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7.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7、 ?。?
A.于是余有嘆焉 嘆:嘆惜。
B.夫夷以近 夷:平安。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D.其孰能譏之乎 孰:怎么。
提示:A項感慨,B項平坦,D項誰。
答案:C
8.作者強調(diào)“于險遠”得“非常之觀”要有幾個條件( )
A.三個:有力、有志、不隨以止。
B.三個:有力、有志、有物相之。
C.四個:力、志、物、不隨以怠。
D.五個:志、力、物、己不悔、人不譏。
提示:從“有志與力
8、,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一句可以看出。
答案:B
9.對下列句中加點“以”字的用法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②夫夷以近
③不隨以止 ④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⑤然力足以至焉 ⑥可以無悔矣
⑦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 ⑧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A.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B.④⑦/①②③⑤/⑥⑧
C.①⑦/③⑤⑥⑧/②④ D.④⑦/②③①⑤/⑥⑧
提示:A
9、項,因為/而,來/可以,所以,皆為固定短語。
答案:A
10.對下列句子的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因為他們探求思索深入,而且沒有不觸及的領(lǐng)域。
B.有志矣,不隨以止也——有了志向,又不盲目地跟隨他人而停止前進。
C.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至于那些幽暗的使人昏惑不辨的地方,卻沒有外物幫助他。
D.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后人弄錯了它流傳的(文字),而沒有人能夠說明情況。
提示:C項“至于”應(yīng)譯為“到了”。
答案:C
11.“此余之所得也”一句,總括了作者的游覽體會,不屬于“之所得
10、”的一項是( ?。?
A.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B.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C.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D.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
提示:D項已是另外一段的內(nèi)容,與題干無關(guān)。
答案:D
12.對這段文字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認為要到達奇?zhèn)?、瑰怪和非常之觀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認為只要盡了“吾志”,即使不能到達奇?zhèn)?、瑰怪和非常之觀的地方,也是沒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對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贊揚,但古人沒有得出自己這樣深刻的結(jié)論,也可惋惜。 D.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覽的人多,但這些人看不到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
提示:C項作者并沒有為古人惋惜之意。
答案:C